发现问题:起笔与收笔的原则 如:什么地方要顿笔?什么地方可以不顿笔?什么情况下轻收笔?什么情况下重收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书法中的艺术法则也同样来自于生活。 对于书写中起笔与收笔的原则,一般都是临摹古代书家的作品,一个字一个笔画的模仿,从中去理解,去领悟。 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呢? 如何才能快速的掌握和理解这个规律? 提出解决方案:按照“外实内虚”的原则来处理 通过我的研究,发现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外实内虚”! 书法艺术中虚实,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内外也不难理解,但是,在书写中具体是怎样要求的呢? 分析素材 实:有强大、刚健、坚硬、雄壮、粗犷、丰满、充实、浑厚、结实、牢固、饱满、完整、完善、整体、全面、具体、清晰、系统、凸出、给予、奉献、挑战、有力、力量....等意义 虚:有幽微、零星、细小、空旷、空虚、深陷、缓和、柔软、局部、片面、残缺、模糊、抽象、分散、瘦弱、苗条、袖珍、精巧、细腻、优雅、凹陷、包含、接纳、承接、吸收、吞并...等意义 内:相对外部事物而言,指该事物所处的位置,一般用内部、里面、中间、核心、中心、中央、内层、夹层、中层....等词语来表明。 外:也是相对内部事物而言,指该事物所处的位置,一般用 外部、外层、外面、外边、两边、两头、两端、外端、上(下)端、前(后)面、边缘、周边、四周、四围、表面、表层...词语来表明。 理论依据: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 普洛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需要广义的去理解。就人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外实内虚”的结构。 我们来看,人体本身面对外部世界时,“实”的部分: 1、头部比较硬,民间“铁头功”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2、脚底的皮比较厚。为什么比较厚?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生产劳动的同时,身体会自然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 3、人的手、脚有坚硬的指甲。 4、人的膝盖、肩膀、肘、背部等。 外实:面对不断变换的环境,人的本能是先要能够自我保护。 内虚:体内虚而空,食物、养分才可能被吸收、储存等。 现象与规律:生活可以说到处都有“ 外实内虚”的现象—— 1、袜子破了一点点,依然可以穿,因为“隐藏”在鞋子内。 2、衣服在显眼处脏了、破了,却要换,因为“显露”在外。 3、上班着装庄重,在家休闲随意。 ...... 规律:人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幸福,会按照“ 外实内虚”的宗旨来做事。 用坚强、力量...(自卫); 用模糊、分散...(避害); 用完整、全面... (展现) ; 用系统、具体... (求索); 用给予、奉献...(平衡); ..... 一句话,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虚也好,实也好,所有的手法要回到一个大的方向上来,那就是,趋利避害。而且,要是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尤其是不能够因为局部的利益,影响到整体的发展。  应用举例:







字例来源:《孔子庙堂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