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今天【亲子教育专题】第一篇, 来自于爸妈营很喜欢的一位作者:晚睡姐姐。 对于99%的爸妈来说,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定义,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教育方法之类的知识,我们只想学习和了解的是:怎么教好自己的孩子?怎么从一件小事来正确教育孩子?仅此而已。 所以爸妈营在【教育专题】这么严肃的专题里,尽可能想用更多“接地气”的文章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些教育的细节。 不用大道理,只要小事例,就够了。 回复“教育”,可查看爸妈营所有【亲子教育专题】精华文章。 本文作者:晚睡 爸妈营获得作者授权转载,作者的微信订阅号为【晚睡】,欢迎关注 小时候,我最害怕我的一个舅舅。好吧,这是委婉的说法,当时真实的心声是我烦他! 一年来不了几次,每次来都问我的成绩,成绩单翻了又翻,只要有哪门功课分数稍微低了一点,就要声色俱厉的训上半天,经常把我搞哭。 我习惯躲着他,可我妈说:娘亲舅大,你舅那是关心你。我心里嘀咕:谁要他这样的关心。 他不了解过程,不知道我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成绩是不是值得满足,他只是懂得看分数,分数不理想就要批评,完全没有通融的余地。关心的如此简单粗暴。 面对他的质问,我很想顶撞他:我不会做题的时候你指导我了吗,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什么都不做凭什么有资格说我好或者不好? 说良心话,我舅是个好人。当我长大后,他变得很慈祥,我也不再怕他。也只有在长大后,我才真正的明白,那的确也是一种关心,并不像小时候认为的那样,他纯粹是心理变态,没事喜欢训人。 但明白归明白,现在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我还是比小时候更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好不好。 他总是在结果——考试成绩——之后出现,来表达自己的关心,这会让我感觉到,他更关心的是这个结果本身,是我这个当外甥女的能不能给他脸上增光添彩,而不是我。大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一回事吗,“我关心成绩就是在关心你”,但在孩子眼里,这里面的区别大了去了,给孩子带来的暗示也非常的微妙。(爸妈营旁白:推荐这篇文章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作者有这份觉察。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常常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对大人的愤愤不平,而不知不觉转而变成“大人视角”,让孩子又继续感受我们小时候的愤愤不平。) 结果教育,是很多家长教育的误区,尤其是当爸爸的。平日里不闻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缺乏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了解和关心,偶尔有时间,或者心血来潮想起来,“过来,我看看你的作业”,或者“期末考的怎么样,成绩单给我看看”,看完之后,满意则可,若不满意,勃然大怒,质问指责,“你怎么学的?” 还有的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会再加上一句,“你真给我丢人”,这更糟了,暗示的是:和你相比,我真正关心的是我的面子。 家长管这叫关心,可孩子只是觉得委屈。他宛若在现场上孤军奋战,父母并不是战友,而是只在他失败的时候出现,嘲笑、指责他笨拙、无能的对手,他理解不了这样的关怀。 儿子学习一直还算不错,我也一直声称是开明家长,不单纯看重成绩,只看重孩子是不是尽了自己的全力。在他成绩保持前几名的时候我做到了,可他偶尔几次成绩下滑,虽然我故作不在意,但坚持不了多大一会,忍不住找茬一样历数他学习态度散漫,学习习惯不好等种种劣迹。临了,还要郑重声明一句,“我这么说你和分数无关。”有一次,被训话后的儿子苦笑,说,“我怎么觉得还是和分数有关呢?”他还说,感觉自己考得好我就拿他当骄傲,他考得不好,就觉得很对不起我。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击在我的心头。无论我如何避免,我的身上都会有我旧日讨厌的家长的影像。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事业,而我们总是忍不住更在意某一个阶段的成功或者失败,正是这种心态,让很多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是一个战线的战友,到最后,走到了对立面。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努力改变。我们争取每天都谈心,我知道他每天的心情和学业的进展,并随时提供我的意见和帮助。一旦成绩有所下滑,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看到他已经很懊恼了,我不会继续落井下石。一千句责备,都不如一句“没关系,还有下次”更有温情和力量。我希望他明白,结果很重要,那是对他的一种检验,但我要和他一起创造这个结果,因为更了解他的付出,所以我更宽容。(不好意思,爸妈营再次插入,是因为忍不住想为作者晚睡姐姐叫个好,有这样良好的心态,何其困难,你我为人父母,都知道自己不是圣人,自己也有天气不好运气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确实很难时刻警惕对于孩子的态度,可是看看别人的努力,至少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 我放松了,不再把结果当回事,儿子也没辜负我,学习反而更稳定和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大人,他会把他觉得窝囊和丢脸的事情对我说,还会听取我的意见,不怕我会责备和笑话他。这是一份非常非常沉重的信任,父母和子女之间,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吗? “我是为你好,你却不听从于我”,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头疼也是最核心的矛盾。我们的教育不缺少方法,只缺少原始的慈悲与接纳。只有首先让孩子了解,父母更在乎的是他,最真实的他,而非他身上的任何附加值,孩子才能自觉的和父母站在一个同一战线上。不抵触,不逆反。 世界上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有最圆满的亲子关系,两代人之间,相互依偎又相互纠缠,彼此温暖又彼此伤害,但作为父母的首先要学会努力去靠近,去了解,去体谅,放开对结果的焦虑,享受共同走过人生的这个过程,爱才会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变成孩子生命中最强壮的脊梁。 在这里给作者【晚睡】打个小广告,她的新书,如果你也喜欢她的文字,欢迎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