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光浓稠

 七里山人 2015-03-24

时光浓稠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431
    
    汤世杰
    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有《情死》、《土船》、《灵息吹拂》等作品,现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汤世杰
    
    时光还真是任性得很,水般逝去,便再无踪影,看不见,也摸不着,近于虚无——难怪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转念又想,逝去的时光真如一川清水,空无一物么?怕也未必。晨昏间世界悄寂,回望往事,萦怀于心的,尽是些深藏于心的老友、老人,旧事、旧物。某些看似与“物”无关的回想,也无不沉积、附着在某些“物”上。事情突然奇妙起来,细斟,原来时光中隐藏的,尽是些生命的凭证:一茎细弱藤蔓,抒发着生命不屈的倔强;几纸菲薄素笺,记述着与故人沉甸甸的过往;一团小小老茶,装进千山万水,让人顿生生命的感慨;一个百年澡堂,可洗尽满身尘垢,反让枯萎的意念葳蕤疯长。恰是这样一些旧的人、事、物,让空洞的时光,于瞬间变得可以无误且惬意地触摸,缥缈却亲热地怀想,百般滋味,也就在那样恣意的吮咂中,被一丝丝地品尝得分明。一次、两次,时光就那样,渐渐变得浓稠起来。幼时,寒冬腊月间,母亲心绪好时,会悄悄用微火慢慢熬一小锅羹。以其时的家境,自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大补之物,如人参、燕窝之类,无非一把糯米、小米,几颗红豆、黑豆,如有几枚白莲、红枣,就很奢侈了。小火慢慢熬它几个时辰,方能熬成一锅半稀半稠恰恰好的羹,说临睡前吃一碗,可补补身子,暖暖地睡个好觉!
    器无感知,物有生命,且“物”命多长于人寿,数千年历史既是人的历史也是物的历史。日前见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序中,说到他写该书的缘起,读来还真叫人揪心:“有次和一位年轻同学闲聊,谈起这方面。他说,我看古代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个炮仗,造了张纸吗?听到这话不禁心底一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应家喻户晓。对这位青年而言,无论用大专著或小册子替他补补课,似乎都是必要的。”孙机先生所说的那些“物”,包括: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乐器,武备,科学技术十大类,读来兴味盎然,倒应了陆游《小园新晴》中那句诗:“物华心赏元无尽,剩住人间作地仙。”
    一时兴起,将孙机先生的序文发上微信朋友圈。老友黄尧兄见了说:“反面的是‘新物质主义’。我没有准确定义,对科技改变世界充满惊喜。但对卖肾买手机则不敢赞许。窃以为年轻朋友放如此大话,是几十年教育败坏,愈败愈坏造成的,权最威最值最大最牛已入骨髓,师表几人不跪伏?朱子大议‘格物’之时,宋明时代中国己称世界第一,却将‘格物致知’作为教育方向之根本。中国物质主义根髓在追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果世人只喜欢‘钱’,不妨请读古钱币的书,但以我的猜度:他们是不会去读的。”
    由是我确认,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虚无主义和当下物欲泛滥的“新物质主义”,无非都是对“物”的否定,是对“物”的生命的无视。今人之不信古之有“物”,或只信当下之唯“物”,都是在割裂“物”与人、与文化、与精神的关系!多年来,身处民族众多的云南,我是相信“物”中有灵,甚至万物有灵的。心中有了那样一些“物”,时光就不再是一汪寡淡的清水,倒是一碗浓浓的、有补于人身心的羹了——当然,你得慢慢“熬”,直到熬出一碗浓稠的时光之羹——在一个什么都可以轻易被砸烂、被拆除、被毁弃的年代,有没有一碗那样的羹,身心会大不一样——母亲已往生多年,那碗羹须得自己慢慢地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