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讲义之三:《曹全碑》的笔画特点

 智者美鉴 2015-03-24

       《曹全碑》的笔画特点续编

                       书法讲义(36) <wbr>隶书讲义之三:《曹全碑》的笔画特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