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事如山,翻译如山

 慈溪全媒体 2015-03-24


因为今天出差在北京,所以一切从简吧,呵呵。之前已经两次推荐了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行走文学”系列作品,今天与大家分享其中《心事如山--恋山史》一书的译者陆文艳老师的译后记。


在这之前,先通告两个明后天将在上海举行的“《心事如山--恋山史》《古道》--罗伯特·麦克法伦作品读书会的信息,大家可以到豆瓣同城搜索“麦克法伦”查询详细报名方式。


活动一:

身体和言语中的万物

--麦克法伦与英语旅行文学的新境界


时间:

2015年3月26日 19:00


地点:

上海文化广场(复兴中路597号)


嘉宾:

张德明

(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旅行文学学者)

陶立夏

(翻译、作家、摄影师)


活动二:

当我们谈论旅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麦克法伦“行走文学”读书会


时间:

2015年3月27日 19:00


地点:

上海图书馆三楼 音乐欣赏厅

(淮海中路西门高安路口进)


嘉宾:

张德明

(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旅行文学学者)

王青松

(麦克法伦作品《古道》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心事如山,翻译如山

陆文艳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注视着满屏的汉字,怀着一丝轻松、一丝留恋,我轻击鼠标把《心事如山》的译稿发出,默默地和八个月的心血道声再见。朝夕相伴的点点滴滴,仿佛只是一瞬间。


六年前,当我第一次捧起Mountains of the Mind,就深深地被吸引,书的内容、视角都是那样与众不同,文字又是那样优美而纯粹。作为多年的英语老师和翻译,当时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象着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变幻,期待它有一天能和中国读者见面,但是没想到我会有幸成为它的译者。


《心事如山》在世界英语写作界所得的各类奖项以及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博士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我无须在此赘述,但同为剑桥居民,我心中自然对罗伯特的《心事如山》怀着特殊的感情。


当时我是出于好奇,开始了对Mountains of the Mind的阅读,因为在我心目中,既有对高山和登山者的敬仰,又不免有些困惑。对于人类和高山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熟读原著,对翻译原著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当我着手准备工作,带着任务,重新开始阅读的时候,开始意识到,我面对的也是高山,一座等待我去攀登的高山。


《心事如山》中涉及了丰富的地质学、科学史和文学史等专业知识,即使对一个英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也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淡化专业知识的难度,是一个突出的难点。同时,原著中的文字无疑是优雅美丽无可挑剔的;由于作者文学评论家和剑桥大学英语高级讲师的学术身份背景,自有高人一筹的对于文字的造诣及驾驭能力。如何成功地通过翻译和再创作,保持原著英语文字的韵味,同时能让中国读者读到赏心悦目的汉语文字,是我面临的首要任务。


着手翻以前,我把难词和难句都抄录下来,并且注明页数和行数以便查找;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理解上的问题,但是如果我认为不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内容,我也会记录下来;同时,书中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其中包括科学家、探险家、登山家、文学家和诗人等等,我把他们都记录下来,列入单独研究的计划中;书中描写到的宗教、科学学说及流派等,也被我列入研究计划;地名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除了一小部分地名有通行的中国读者熟悉的中译名,相当一部分的地名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原文,和英语都不沾边。我查找了大量地质学方面的资料,阅读了书中提到的主要历史人物的各种传记。一些繁琐而陌生的人名和地名译法,我尽量做到和我们熟悉的人名和地名的风格协调一致。


由于我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和计划,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虽然接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对翻译带来的美感和满足感的享受占了更多的成份。“功夫在诗外”,多年来自己对文字的爱好和积累,这一次翻译《心事如山》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感觉相当欣喜。


由于原著是用第一人称创作,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作者本人。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和作者是不错的朋友,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着一般的译者所没有的和原著作者互动的机会。罗伯特也经常对我说,如果我有任何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找他。这应该算是我翻译书稿过程中的一颗定心丸吧。


罗伯特在创作中近义词和修辞用得相当多,文字看似简单,实则难度不小。可以说,了解他文字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是至关重要的。需要的话,我会和罗伯特沟通,把我的理解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倾听我的意见。虽然他不懂汉语,但是每次看到我的汉字,他都会赞叹不已;他给他的朋友介绍的时候也会说自己非常幸运,有个很出色的汉语翻译。我心想,他夸奖的是我的认真态度,不过,这也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辜负他对我的评价。


翻译工作之余,我有时也会在聊天中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他谈到读他的书的感受。我曾经跟他说起过,我以前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去登山,但是看了他的书之后,明白了。他听了很高兴。


罗伯特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虽然在人们心目中,学者之外,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登山家,但他从不以专家自诩。他常说他不算什么登山家,只是喜欢登山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他身上承担的家庭责任,他的登山活动更趋理智:他再也不会像年轻时候那样说走就走,也不会为了征服危险和美丽而登山,安全成了他他登山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我非常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也赞赏他的坦率。


在大多数的心目中,罗伯特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专家,但我了解的罗伯特,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最初认识他的时候,我只知道他叫罗伯特,气质儒雅俊朗,谈笑谦和礼让;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当然更不知道他是名人(英国人在非正式场合中,不会给人介绍自己的姓)。有一次无意中问起他的工作,他仅仅淡淡地说了“老师”。可以想像我后来知道他是谁之后的惊讶。我笑说不怪我眼拙,因为我买的Mountains of the Mind是比较早的版本,书里没有他的照片。我十岁的儿子跟他开玩笑,说他的书应该改成Man of the Match(英国一档有名的体育节目),他呢,就不要叫Robert了,改成Robot(机器人)吧。他笑着说,好,好,不错,我喜欢。


罗伯特有多重身份,他的全职工作是大学讲师,业余时间写作,也主持过电视节目,曾在有关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人物纪实电影《最狂野的梦想》(The Wildest Dream)中出镜,同时,他时常忙于各种学术讲座、文学节以及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采访等等。他的一个同事曾经在我面前感叹罗伯特的非凡成就: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除了工作,罗伯特也是一个相当顾家的人。由于太太也是学者,忙于写书、搞学问,还经常出国讲学,这个时候,罗伯特都是毫无怨言地一个人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按时髦的说法,是个超级奶爸吧。他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孩子们度假,一起爬山。而且,不夸张地说,他要是带着他的可爱孩子走在大街上,手里抱一个,身旁跟两个,绝不逊色于贝克汉姆和他的孩子!


译稿完成后,我一遍又一遍地编辑。最后是罗伯特说服我结束修改。


于是,我依依不舍地把译稿发出。


(注:本文原名《翻译如山》)

罗伯特·麦克法伦

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研究和写作领域侧重自然与文学的关系等,“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纽约时报书评》:

《古道》是一本关于灵魂的书,是向那些曾走在这些路途上的人们致敬:“道路就是景观的习惯。他们是两厢情愿的产物。要在自己…创造一条路很难,就像海海峡需要定时清淤才能畅通一样,道路需要行走。”

《心事如山--恋山史》

(行走文学丛书)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直接下单购买

译者

陆文艳

ISBN

978-7-5327-6709-0

定价

45元

出版时间

2015年1月

布克奖史上最年轻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作品,将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融入到作者对科学、文学和哲学的思考中,展现这一高耸荒古的风景如何一步步融入到西方的想象世界,以致令人魂牵梦绕,不惜生命去攀登征服,并将其中牵涉到的帝国纷争、登山队员的竞争与内省、文人与高山的趣闻旧事写出,犹如夜空缀着的繁星,深远而不乏味。


回复关键词“恋山”,收看麦克法伦|登上山顶,应该是为了将那些发源于世俗冲动的欲望踩于脚下》

《古道》

(行走文学丛书)

译者

王青松

ISBN

978-7-5327-6650-5

定价

49元

出版时间

2015年1月

布克奖史上最年轻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作品,由十六组行走的哲思构成,从英格兰史前的白垩土径,到海岛的片麻岩地,从贡嘎雪峰上的转山之路,到巴勒斯坦枪口下的河床。以“地方写作”为特色的《格兰塔》杂志前主编称他是“当今最好的旅行作家”。


回复关键词“古道”,收看《麦克法伦|步行,作为一种寻访内心世界的方式》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