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Club分享传递价值 秘书微信号:iMBAClub1;QQ群:346555429 投稿邮箱:post@MBAClub.cn 合作邮箱:Cooperate@MBAClub.cn ============================ 阅读引语 陈少峰: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娱乐 一、文化的三个特点 1、文化是我们身上的某种共性 比如说我们讲普通话、过春节,但是这种共性有大有小,比如闽南文化。从文化产业角度来讲,文化共性越小、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走不出来、没人要。 2、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积淀 这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底蕴深的地方,文化产业一般没做好,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地方,一般文化产业做的比较好。这是因为,文化底蕴深的地方,一般来讲都是观念很保守、惰性很强,一般不好做。 3、文化是一种大文化 包含着艺术、宗教、民俗、语言、生活方式、行为等多种事物。对中国的大文化而言,很讲实用。 此外,文化和艺术又不一样,艺术天天在创新,文化很长时间才能够变一下。所以,文化的惯性是跟艺术不一样,艺术是个破坏者,文化是一个继承者;文化偏向于传承,讲艺术一般讲创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产业跟艺术的关联性,比跟文化的关联性要少一些。 二、文化产业的内容 我认为,文化产业究竟是什么,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1、好的文化产业都是跟文化对着干 一方面,我们讲文化是大文化,文化产业是小文化。小文化比如说我们搞《功夫熊猫》的电影,就把熊猫和太极拳这些文化元素凑在一起。我们讲文化,都是讲有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但是文化产业是关注现有生活方式的变化。譬如《小时代》,看起来它低俗,但是它抓住了人性的共鸣,抓住了当今时独生子女的生活方式。 2、文化产业要做人们离不开的东西 最近研究了朝阳产业,就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朝阳产业。以前人们离不开手机通话,所以诺基亚很火;现在人们可离不开娱乐,所以现在三星、苹果都很火。凡是被人们离开的东西就要麻烦了,凡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朝阳产业。 3、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新 像《功夫熊猫》,里面讲太极拳就把中国太极拳的特点体现出来,叫四两拨千斤,当对方炮弹打过来的时候,他就用太极空手把炮弹给推回去。这很有想象力,其实它就把中国人的功夫,用美国人的好莱坞的娱乐精神重新串起来。 4、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娱乐,不是文化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票房本土占70%,海外占30%;如今票房海外占70%,本土占30%。美国电影之所以能打开国际市场,正是因为美国人不搞那种文化的电影,比如基督电影;而是搞不要文化的电影,比如所谓的人性电影。 这种不要文化,是指不做一种完整的文化系统,但电影里面有很多价值观、很多文化元素。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一下子想把我们很多的国粹,原封不动的推销给别人。但人家一点都不接受,为什么?因为人家跟你没有共性,没办法交流。所以我现在发现了一个道理,应该先做人性的共鸣的要素,再去做文化的元素。 三、文化产业的特点 1、文化产业与文化的联系 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如果你没有文化共性的话,就一定要有娱乐的共性。此外,文化产业一定要有文化元素,这个文化元素尽可能是大家熟悉的元素,而不是大家很陌生的元素。这是文化产业跟文化结合的。另外一个,文化产业是需要复制出去,就很像文化,但是他的核心是艺术,核心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做娱乐。 2、文化产业和别的产业有巨大的区别 文化产业在很多内容、做法之间关联度很强,比如说迪斯尼,一个好电影卖了大价钱之后,他又把电影变成一个主题公园。这个产业链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内容、平台上和衍生产品。 3、文化产业就两个特点,一个是叫无中生有,一个叫可以复制。 就是说,你先去创造一个东西来,然后把它快速的复制。 4、文化产业要做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用来保护的,但大街上真正卖得好的,是大众文化。 5、行业的变化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变化 换句话说,我们要思考行业、企业、合作、机会,但如果这个行业都没了,那就没有什么模式可谈了。 四、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 我画了一个检验商业模式的图形。在这个图形里,有一个顺向,从产业趋势到商业模式再到消费者;还有一个反向,由消费者倒逼商业模式。顺向是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常规的思考路径,而反向则是让你更多地思考消费者。你不知道你的商业模式好不好,你把它放在这里去走一圈就知道了。 我所理解的商业模式,跟别人理解的不太一样。别人理解的商业模式往往是盈利,我不这么看。我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盈利的方法,也许你现在不盈利没关系,将来你要盈利。 商业模式是盈利的可复制的方法。过去有一种说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独特的、别人不可模仿的优势。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你有商业模式,你的商业模式做的比别人更到位。所以说,商业模式应当是可复制的方法。 并购是完善商业模式的重要方法。并购有四个原因,找出战略、扩大规模、获取技术、建立品牌。并购之后,会慢慢确立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五、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讨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特别要关注的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建议每一个投资者把BAT目前的动作好好学。 1、互联网一体化 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产生了门户与平台之间的竞合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讲,移动互联网是对因特网的复制、延伸与变革。延伸是指需要规模化和专业化,变革是指需要在细分领域进行耕耘。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就形成一种一体化,但是又有一些变化的新格局。 2、平台为王 中国移动是最早做平台的,它原来的音乐收入每年可达200多亿,将自身平台变成了一种可消费的模式。如今,在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之上,出现了腾讯、阿里等平台,这种平台之上的平台将钱都赚走了。所以说,最好的平台模式是自己做平台加上一部分内容。光做平台很容易被别人取代,你既做平台同时又能做一部分优质的内容,这是将来主要的趋势。 3、企业的两极分化 以核心平台企业为主,企业形成舰队式结构。之前企业收购叫吞并,如今是结盟。所以现在的企业是一种舰队式的结构。 4、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加速 并购是完善商业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比如谷歌,比如BAT,他们一直在并购公司进入感兴趣的垂直领域;而雅虎为何落后,就是因为在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的方面动作太慢了。 5、数字文化产业会对所有传统产业带来冲击,或者给传统产业带来转型升级合作的机会。 比如《华夏时报》,如今跟万达合作之后,将万达的客户变成了一个平台,自己则转型为一个多媒体的广告公司。 6、创新和挑战并存 如今,创造一个平台的门槛和难度大为增加,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文化科技和融合经济的时代。因此,创意和智慧更为重要,依靠侥幸的成功几率太小。这种投资与智慧的结合,这种知识时代的真正到来,给大家带来新的机会。 六、商业模式的七大探索 1、探索一:基于内容重复利用的产业链创新。如'愤怒的小鸟'公司,不仅专注做游戏的研发和更新,也去做衍生的电影、动漫、玩具,从而建立了一个基于内容重复利用的链条。 2、探索二:众筹合作。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模式发生变化。众筹形态的内容众筹合作将是未来的一种主要形态之一,如各种微微电影社区和植入广告、平台广告发布等的组合,以及各种写作者的联盟网站。这将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3、探索三:即兴消费。即兴消费是受本人心境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促成的一种难以预测的消费行为。如手机可推送明星演唱会直播,依靠用户临时、随时性的参与扣费。即兴消费是移动消费的优势,也带有粉丝经济和明星经济的特点。 4、探索四:针对特定会员的系列性服务。这是既可以针对大众也可以针对高端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比如移动医疗网站提供的及健康养生服务,旅游网站提供的系列服务等。 5、探索五:跨界服务的广阔领域。我认为文化产业分内容提供、平台运作、延伸开发和配套服务等四个领域。这里的跨界服务指延展了因特网的服务,如文化金融中的细分服务、公益传播服务、艺术品数据存储等。 6、探索六:低成本资源使用的商业模式。比如'都教授'的资料和信息就可以做成一个可以持续盈利的网站。比如'罗辑思维'的运营模式。 7、探索七:移动互联网(因特网一体化)的新媒体营销。人们通过二十四小时随地化的社交、娱乐和交易平台(圈子),提供内容或产品的直接营销推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