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树服饰】遗留的民族民间文化符号:一部乡村文化史

 文化龙乡 2015-03-25

云南巧家县马树镇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了跟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民间艺术样式,从祭祀供奉、婚丧嫁娶到衣食起居、游戏娱乐,其功能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服饰图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

这里的先民当属彝族。早在汉代,以堂琅洗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曾引领过这里的潮流,铜洗上的图案饰物古雅大气,朴茂凝重。历史的烟尘过于浓烈,易朽坏的服饰迄今已无迹可考,但我们还能从晋代的霍氏墓壁画中看到些许蛛丝马迹。霍氏墓壁画,原墓位于距昭通市约10公里的后海子中寨,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其中有不少留着“天菩萨”髻,披毡衫、赤足的少数民族,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一样。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毡艺已到相当高度。

明清以后,随着大量平乱、戍边、农垦的中原移民的到来,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也就开始了。一方面,汉民族带来内蕴深厚的中原文化,以其强劲的势头同化着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当地土著神秘、朴拙的本土文化也在接纳并濡染着中原文化:两种文化一拍即合,在漫长的岁月里终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

在马树,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家神,用大红纸书写悬于正厅高墙,两旁衬以对联。吃饭用方桌,上席专为年长者或贵宾设,有客人时,妇女儿童一般不上正席。一切习俗均尊崇传统。宋陆游有句云,“衣冠简朴古风存”,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村庄。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男性一般头包套头——现罕见,穿对襟衣服,外套马褂——系用羊毛线织就,着剪子口布鞋;女性绾鬏鬏,插银锡发簪,包青色帕子,罩花围巾——现罕见,穿女式对襟衣服,腰腹系绣花围腰,着绣花布鞋。有意思的是,跟男性服饰的简洁大方相比,历代村民为女性的服饰赋予了更多的象征内涵和美学追求,他们对女性的饰物达到了不厌其烦求繁求工的地步。

马树女性所系围腰大体呈三角形。前正上方为围腰口,也呈三角形,白底,上饰彩色丝绣图案。两条飘带系于后腰,飘带白底,刺绣上图案。围腰顶部两端分别钉上手工打制的银锡“桃子”,穿过“桃子”用丝带绕后颈将围腰悬于胸前。围腰口上的图案,系女性用各色丝线绣成。为便于刺绣,先把精心选择的白布固定在一比碗口大的竹篾环上绷紧,然后按照“拷贝”的形状一步步绣成。图案色彩明艳,对比强烈而和谐。造型近美术画,但图案总体上左右对称。内容以花草为主,辅以虫鱼鸟兽。花卉多为象征忠贞富贵的梅花、牡丹,动物多为象征喜庆、吉祥的喜鹊、凤凰。而且,图案造型浑然一体,几乎难以把动、植物的形状彻底分清,比如有的图案,初看似两朵鲜花,细看则是立于花枝相向欢鸣的两只喜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