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優秀員工李德亮在擦拭牌匾 原標題:同仁堂二月二龍抬頭凈匾活動在京舉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阮明藝):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傳統上人們都在這一天祭祀龍神,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天佑豐收。而在這一天,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則舉行一年一度的凈匾儀式,祈福運、溫堂訓。 創建於1669年的北京百年老店同仁堂,在21號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天,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凈匾」儀式。儀式早上8點在北京同仁堂大柵欄老藥店的特別晨訓中開始,老店員工集體朗讀敬匾詞。之後三位同仁堂優秀員工代表作為凈匾人手戴白手套,一步一停登上同仁堂三塊牌匾前的階梯,用布按照古代行文由右至左的順序習慣從牌匾的右上角開始擦拭,由上而下,不回擦。不大的牌匾,擦拭過程卻持續了將近兩分鐘,認真的程度是連些許的灰塵都不允許留下。其實所謂「凈」匾,把牌匾擦乾淨,這過程也是「敬」匾,是對幾百年金字招牌的敬畏心,要讓這老招牌繼續在人們心中立住,還真是容不得一點點的灰塵。 在今天的活動中,同仁堂還特地開放給市民參觀平時不常見到的中藥製藥中打水丸和蜜丸的製作過程,展示大家平常吃的藥丸到底是怎樣做出來的。 1 同仁堂水丸製作現場 這個費時費工又利薄的活兒,同仁堂卻一直在堅持開展,也是百年老店的一種認真。就以打水丸為例,和大家包元宵的過程很像,就是先把少量的藥粉淋上水讓它自然出來細小的顆粒變為模子,然後再像做元宵那樣將模子在藥粉中滾動,讓它變得越來越大,這樣重複數十次,直到大小合適為止。但這可比搖元宵難多了,必須是壯年的男性師傅才能勝任。現場吸引了不少來買葯的市民停下觀看。 同仁堂蜜丸製作現場 凈匾、堅持為民眾製作水丸蜜丸,這些都是同仁堂對300多年來傳統的堅持。而如今,在傳承的同時,百年老店也煥發新顏,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開設分鋪。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陸建國說,同仁堂不再只此一家,通過這些門店,將中醫藥推廣出去:「93年,同仁堂的門店就走出去了,就在香港。當時辦了這個門店以後,在香港影響挺大的,說當時就是兩個地方排隊,一個是簽證處排隊,一個就是到同仁看病買葯要排隊。所以說門店走出去可以算是一炮打響,所以之後我們就開始推門店走出去。門店走出去之後,我們生產也走出去了,在香港大浦工業區建立了同仁堂的生產研發基地,比如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和靈芝孢子粉都在那兒生產了。」 目前,同仁堂已經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10多家分店,從一開始先在香港開店,到逐漸走向了東南亞、北美、澳大利亞以及中東地區。陸建國還透露,同仁堂目前正在美國尋找合作夥伴,先關注培養相關人才,為未來同仁堂在美國開設門店或建廠做準備。 當海外的店鋪一家家建立起來,同仁堂也碰到之前發展歷程中沒有遇到的新問題,中成藥在生產標準和成分檢測問題上難以適應國際規則,歐美通過註冊的資金成本高昂等等都是中醫藥走出國門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導致中成藥等難以進入歐洲等市場。面對這些情況,陸建國表示,同仁堂在海外先嘗試開展針灸按摩、主推中醫文化的方法或許給了中醫藥國際化嘗試的一個具體可行的選擇:「歐洲的市場我們的藥品還進不去,(比如)在波蘭主要是一個中醫藥文化的展示窗口,來宣傳中醫藥,還有針灸。(比如)像中藥材還有熱的和涼的,他們講成分我們講藥性,靠藥性來平衡你的身體,外國人就不懂了,所以這種文化普及非常重要,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你要不推動,這事兒永遠是這樣。(還有像)外國人你給他做廣告他不相信,你真給他治了病他就真信了,他會給周邊的人宣傳,口口相傳。」 讓外國民眾從逐漸了解中醫文化再到願意嘗試針灸,最後接受中醫中藥,通過軟方式,讓中醫藥走出去的路更遠更長。 同仁堂大柵欄老店員工朗讀敬匾詞 同仁堂凈匾儀式現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