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房胀痛是妇科临床的症状,是乳房功能性疾病(不包括器质性病变),多责之于情志、饮食、肾虚等的伤害及与乳房相关的脏腑、经络病变,引起气血失和,进而导致乳房气机失调,出现乳房胀痛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本篇所论述的只是妇科临床乳房胀痛的一个症状,我们不妨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分为经前、经期、经后乳房胀痛。经前乳房胀痛多因妇女经前冲任气血满盈,若肝气郁结,血虚肝郁,肝气上逆,症以经前乳房胀满疼痛不舒为主,并伴有肝气郁结症状。经期乳房胀痛多由痰浊凝聚,阻遏乳络。经行时冲脉之气偏盛,夹痰上逆,壅阻乳络,络脉不畅,不通则痛,以致经行期间以乳房绵绵胀痛为主,并伴有痰湿壅盛症状。经后乳房胀痛多是经行之后阴血下注血海,肝肾精血愈亏,以致水不涵木,肝失其所养,而见经后乳头胀痛为主,并伴有肝肾亏虚症状。 二、病因病机 经前乳房胀痛与冲任、肝胃、气血关系密切,乳房为足阳明经络循行之所,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妇女平素肝气郁结,肝郁气滞,脏腑失调,在经行之前,即可出现肝胃之经循行不畅,肝气上逆,导致经前乳房胀满疼痛。经期乳房胀痛与冲任、脾胃、痰湿关系密切,在经行期间冲脉之气偏盛,若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痰湿壅盛,冲任气血夹痰上逆,阻遏乳络。壅阻乳络,络脉不畅,不通则痛,便可导致经期乳房胀痛。经后乳房胀痛与冲任、肝肾、精血关系密切,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按时满盈,月事方能如期,若久病血虚体弱,阴精亏虚之体,月经行后阴血不能下注血海,肝肾精血亏损明显,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肝经失其所养,随即出现经后乳头胀痛。 三、辨证论治 经前乳房胀痛多属于血虚肝郁,肝气郁结证,故治以养血疏肝、理气行滞为主;经期乳房胀痛多属于痰湿阻遏,气滞络瘀证,故治以燥湿化痰、理气通络止痛为主;经后乳房胀痛多属于肝阴不足,肝肾亏虚证,故治以养血柔肝、滋养肝肾为主,兼以理气止痛。 四、临床分型 (一)经前乳房胀痛 临床症状:经前乳房胀痛,不能触衣,伴胸闷烦躁,两胁不适,经前尤甚,经期减轻,经后消失,常有情志不遂,平素易怒生气,舌质红苔白,舌尖偏暗,脉象弦细。 病机分析:乳房为足阳明经络循行之所,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妇女肝气郁结,血虚肝郁,肝胃之经循行不畅,经前冲任气血满盈,冲任气血夹肝气而上逆,故经前乳房胀满疼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乳房不能触碰,胸闷烦躁,两胁不适,经期、经后因肝气随冲任气血而逐泄,故乳房胀痛至经期减轻,经后消失。常有情志不遂,平素易怒生气,舌质红苔白,舌尖偏暗,脉象多弦,均为肝气郁结,肝失条达之征。 治疗原则:养血疏肝,理气行滞。 选方用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合自定清芬悦肝汤加减。 (二)经期乳房胀痛 1临床症状:经行期间乳房胀痛,触之有块,伴胸胁胀闷,经净后渐缩而软,乳房胀痛消失,胸胁胀闷随之亦除。平素纳食不馨,食后脘满,形体偏胖,舌体胖大,质淡红,苔厚腻,脉象弦滑。 2病机分析:经行期间冲脉之气偏盛,体多痰湿,夹痰上逆,壅阻乳络,络脉不畅,不通则痛,故经期乳房胀痛,触之有块;痰湿阻遏,气滞络瘀,故胸胁胀闷;经净后冲脉之气已平,不再夹痰上逆,故乳房胀痛消失,触块渐缩而软,胸胁胀闷随之亦除。纳食不馨,食后脘满,形体偏胖,舌体胖大、质淡红、苔厚腻。脉象弦滑均为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痰湿壅盛之征。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通络止痛。 选方用药:《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苍附导痰丸加味。 (三)经后乳房胀痛 临床症状:经后则乳头胀痛明显,乳房较软,约1周后消失,伴胸胁不适,头晕眼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象弦细数。 病机分析:肝阴不足,肝肾精血亏虚,肝脉失其所养:见于经行以后血海空虚,需要阴血下注血海于充盈,导致肝肾精血愈亏,水不涵木,肝脉失其所养,故经后乳头胀痛,胸胁不适;因为虚证,故乳房较软;周后肝肾精血渐复,故乳头胀痛、胸胁不适消失,此例患者多为久病体弱,阴精亏虚之体,加上行经后阴血更加虚少,肝肾精血愈亏,故头晕眼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象虚细或虚数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征。 治疗原则:养血柔肝,滋养肝肾,理气止痛。 选方用药:《柳州医话》一贯煎或自定归芍左归饮加味。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