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鱼腥草”这个名字,恐怕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腥,但是不知道您是否尝过这样一道家常菜——鱼腥草猪骨汤,煮出来的汤一点也不腥,还很好喝,余味有一种甘香的味道,有点像喝了溪黄草茶的感觉。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鱼腥草不光可以当做食材来烹调,更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 源远流长的历史 那么,鱼腥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这源于越王勾践的传说。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后来被放回越国。回国后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们无粮可吃,每日饿殍遍地。勾践便亲自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终于找到了一种带有鱼腥味的草,帮助越国百姓渡过了难关,这种草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这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敬仰勾践的后人编的小故事,早已无从考证,不过,鱼腥草名字的出处应该是来自于我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的书籍《名医别录》,也曾有人说是因为“叶有腥气”,所以才被古人称作“鱼腥草”。 弄明白鱼腥草名称的来源,再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药效吧。相传宋朝时的一次大水发生后,沿河两岸的居民和牲畜大都患上了同样一种病——整日腹泻不止,这时,有一个后生只用一把药草就治好了大家的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后生家里是用这种草喂猪的,左邻右舍的猪都病了,唯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于是全家人试着吃这种草,不出三天便大为好转。这传说中神奇的草药就是鱼腥草。 传说是人们对鱼腥草的神化,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鱼腥草的作用。鱼腥草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排脓和祛痰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传说中大水过后出现的传染性腹泻,可以认为是菌痢一类的疾病,鱼腥草的确是能起到一些治疗作用的。 清热解毒的利器 前面说到鱼腥草止腹泻的传说是源自于一场大水,看来鱼腥草的产地应该是在南方了。这还真没错,鱼腥草的主要产地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当地人也称它为折耳根和蕺耳根。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鱼腥草本身味道就不佳,入药之后更会气腥味劣,让人难以下咽,其实这是未经实践的缘故。事实上,将鱼腥草阴干后,不但没有腥气,反而会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的时候,会散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仔细品尝它煎出的汁液,也会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涩味,但却丝毫没有苦味,也没有腥臭味,更不用担心这种味道会对胃有刺激。中医认为,鱼腥草性微寒,味苦,入药后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是一把清热解毒的利器,可以用来治疗咳嗽、中暑,甚至中毒的状况。也正因为鱼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前人才将它作为治疗肺脓疡的重要药材之一。 除了肺脓疡,鱼腥草还可以与桔梗、鲜芦根、瓜蒌皮、冬瓜子、桃仁、浙贝母等药材配伍,治疗咳吐脓血的症状;与百部、鹅不食草、麦冬和蜂蜜配伍,用于治疗百日咳;如果出于清热解毒的目的,可以选择单味煎汤内服,也可以用鲜草捣烂外敷使用。 在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上,鱼腥草常被用来治疗肺炎、肺脓疡、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和肝炎等病症,还可以治疗便秘和感冒。也有药理研究显示,鱼腥草含有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等多种成分,对各种致病的杆菌和球菌有抑制作用,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 吃鱼腥草不得不知道的那些事 作为药材,也许你不一定熟悉鱼腥草,但若是作为食物的话,一定有很多人都知道它。在云南、贵州和鄂西各地,鱼腥草是一种凉菜的原料,主要食其根茎。制作方法是:将鱼腥草洗干净后切段,拌酱油、辣酱、葱、盐食用,口感比较独特。正常人平时把鱼腥草当蔬菜食用,保健效果也很好,这种吃法适合大多数人。 鱼腥草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中药,对于因热受损的肺部来说,可就是一位好朋友了。鱼腥草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生吃一般是加上辣椒凉拌,鱼腥草性寒,而辣椒性热,两者结合能够取长补短,还能发挥鱼腥草抑制细菌、病毒感染的功效。如果是风热感冒、疱疹或泌尿系统感染,则以生吃为好。 熟吃一般可以直接配合其他药物煎服,或者用腊肉炒鱼腥草。这种吃法比较温和,适合体弱的人日常食用。鱼腥草性寒凉,老人和体弱的人,还可以用炖鸡的方法,放点香油,还有润心的作用。产妇产后第一次喝鸡汤的时候,放一些鱼腥草能够有效预防产后风。 在这里小编提醒您,在选购鱼腥草的时候,一般以嫩的为好,嫩的鱼腥草颜色稍浅,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能断是最嫩的,非常适合凉拌。如果买到偏老的鱼腥草,熟吃的方式更好,蒸熟后的鱼腥草粉粉的,易嚼易吞咽。但如果是使劲掐也掐不断的鱼腥草就不建议吃了,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口感风味都太差。保存时,新鲜的鱼腥草用塑料袋包裹,置于冰箱冷藏室中存放;干品则需要用密封容器包装好,置于阴凉处存放才行。另外,用鱼腥草作食疗只是日常辅助调理,不能过分依赖,如果在食用过程中感觉身体不适,需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