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王献之《鹅群帖》 ■庆 旭

 润物火焰 2015-03-26



 创 作 手 记 



王 献 之 《 鹅 群 帖 》



庆 旭



  王献之《鹅群帖》(图1),纸本,8行,50字,行草书。此帖为《淳化阁帖》卷十收刻,亦为南宋曹之格摹刻入《宝晋斋法帖》中,两刻本类同,所据底本相同,或者《宝晋斋法帖》摹自《淳化阁帖》。据米芾《书史》记载,米芾曾经临写过《鹅群帖》。其友王诜误将米芾临本认为真迹收藏。流传至今的《鹅群帖》墨迹本是不是王诜家藏旧物,亦难以断定。《淳化阁帖》本和《宝晋斋法帖》本是目前所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刻本,并且年代比传世的墨迹本要早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帖用笔方、圆、中、侧交替自由,特别是一些侧锋的灵活运用,使线条更具生机和活力。从力度上看,提按节奏变化鲜明,衔接灵活,表现出比王羲之更为丰富的线形变化,所以虞龢《论书表》说:“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即是说王献之在笔法上是对王羲之的进一步妍美化。结构上,欹侧倾斜,变换自然是其显著特点。行轴线的曲折婉转,具流动的美感。字形各具其态,夹杂在流畅的笔势中,显示出作者对整体作品自由的驾驭能力。另外,此帖的“长线”意识较为明显,要提得住,才能表现其挺拔,不拖沓。

  《鹅群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虚连、搭连和综合连四种。

  (1)实连。有连接竖画和连接撇画两种方式。

  连接竖画,如“再拜”(图2)、“海盐”(图3)两组。因为横画收笔带下连接的是竖画,所以左向摆动不大,而是适当偏移后顺势下行,带出竖画,之后完成相应的用笔节奏。


  连接撇画,如“诸舍”(图4)。“诸”字左下斜向收笔,与“舍”字撇画恰好连为一线,没有连接线与单字结构线的区别。


  (2)虚连。三组虚连,两组“献之”(图5),一组“谢之”(图6)大同小异,皆为右向圆弧使转之后,左下带锋,引出“之”字首点,只是圆弧的包裹空间大小有别。


  (3)搭连。“道士”(图7)二字为典型的搭连。“道”字末画收笔左向带锋,露出明显的呼应线,引出“士”字首横起笔。“士”字起笔有明显的接应线,其方向可与“道”字出锋线自然地连为一线。


  (4)综合连。此帖中五组综合连形象突出。“等再拜”(图8)为虚连、实连组合;“告无他”(图9)为搭连、实连组合。“等再拜”前两字作收势,尤其是“再”字,“等”字左紧右松,末画转锋急促,快速连接“再”字短横后,继续另一个节奏组合。末画只是意识上的动作,之后转向“拜”字的左画,通过它的右部竖画外展,形成较大空间,以作整体的收放对比。“告无他”三字用笔皆取厚实之态,点画清朗,造型欹侧。“告”、“无”二字拉开较远,再加之“无”字的内部断开和中横的左伸,造成此组合上部的较大程度的简疏。“无”字收笔后,铺毫用笔,直接带出“他”字撇画,而“他”字的右下紧收,使其与上部的简疏形成对比,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上下动”(图10)为连续的虚连组成。此组节奏舒缓,除了单字的笔画反映出这一特色外,两条虚连的短弧线也验证了这一特色。“上”字横画收笔处稍作停顿,折锋左下,由实而虚,至“下”字起笔处又有微小的停驻,再接写下笔。“下”字末画收笔后有意念上的停顿,在舒缓的节奏中连续使转。“献之等”(图11)为虚连、搭连组合。“献”与“之”二字间的连贯紧密,实际在节奏上也是一气呵成,通过“之”字的微小、轻松的左右摆动和纵向绵长,造成此组连接的悠然姿态和闲适的意境。


   “静比复常忧”(图12)为搭连、实连组成。“比复”之间为实连,其他为搭连。这一较长的字组,通过紧密的字间距和行轴线的左右摆动以及单字的欹侧造型来表现整体贯气。“静”、“常”二字,尤其是“常”字的超乎寻常的结构布势在临习时须细加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