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柳依依诉离情

 西园倦客 2015-03-26

杨柳依依诉离情——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之“柳”

 


杨柳依依诉离情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之“柳”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常用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指单独的一个客观形象,而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形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我国传统的诗学范畴之一。它透过对一个特定物象的描写,赋予该物象以更深层更丰富的蕴含。柳、月、花、蝉等等,都是常见的意象。
     意象的出现,满足了诗人表达情感的需求。“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把一种情感或者事物很客观很写实地表达出来,会让人觉得很枯燥,不能引起人的丰富联想,也不能充分传达出厚实内涵。而意象则能够以“象”征“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善用意象表达情感,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明显区别于同期西方文学的一个特征。二十世纪初,西方著名诗人、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说明意象的确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当然,这与我们民族整体上的情感表达习惯有关。欧美人感情表达多直接奔放,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表达感情则多倾向于含蓄委婉。用意象抒情,正是美丽的委婉。
     值得我们浅谈的意象很多,本次我们简单谈谈“柳”这个意象。
     想到柳,大家很容易想到“杨柳依依”这个词,这是柳的自然特性:柔媚、飘逸、惹人爱怜,往往会在人的心中激起一层温柔的情愫。正是柳的这些自然属性,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引起了浅浅涟漪,于是柳就渐渐成了一种满含情感的意象。除了柳的那些自然属性,“柳”还与“留”谐音。于是,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首当其冲成为了人们离别时常用的意象,代表着离别的不舍和依依。
     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早出现柳这个意象的诗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就是说:当初我们出征时,离别家人,街头的杨柳飘拂依依,似乎舍不得我们走;如今我们征战归来,迎接我们的却是雨雪漫天纷飞,一片清冷。
     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的习俗大概形成于汉代。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隋代也有一首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明确在诗中表达了柳与离别的情感相连。
不过,折柳相赠的习俗盛行始于唐朝。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到全国各地去时的必经之地之一,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于是这里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唐代李白在其《忆秦娥》一词中所写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正是灞陵折柳相送、人们相互告别的胜景。“灞桥折柳”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送别典故。
     唐代罗隐的《柳》也是借助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里的柳丝,似乎知道离人的心理,自己的柳絮还在四处飞扬,柳条却不管不问,而是条条柳丝要多情去把离人牵绊,似乎一再挽留行人,希望离别前的温存再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有唐一代,折柳相赠表达离别情意的诗非常多。戴叔伦的《堤上柳》写道:“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写道:“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当然,也有不折柳而离别的,如雍裕之的《江边柳》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没有折柳赠别,而是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不折断的柳比折柳更加缠绵百倍。
     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柳也同样扮演着离别情意的感情载体。“渭城朝雨浥青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无折柳,但当“柳色新”这三字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也很容易想到也许这又是一首离别诗吧。果然,紧接着,诗人就告诉我们了,是有人要西出阳关了。
     在宋代诗词中,柳这一意象也依然扮演着离情别意的载体。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在其《兰陵王·柳阴直》中写道:“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其中,“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长亭本是离别常见场所,而长亭路边的柳条,在频繁的离别场面中,一年岁月过去,那被折断相赠的柳枝如若加起来,应该也有千尺以上了吧!
     吴文英《唐多令》词写道:“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系得行舟,却又系不得离人。其《风入松》词写道:“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宋代诗人范成大《横塘》一诗歌中写道:“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依然,柳扮演着离别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折柳相赠,以柳寓离情,这一习惯也一直延续到后世。金代刘迎《乌夜啼》词写道:“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别后“行行重行行”,早已远离送别地点,而词人的离恨却仍然萦绕着送别时与心上人一样脉脉多情的杨柳,杨柳的魅力不难想见。明代袁宏道《道旁柳》写道:“一株大道傍,阅尽行人泪”。这里,柳又俨然是一幕幕别离伤心情景的见证人了。
     在古人看来,“折柳相赠”,是向对方表达离情别意的最为含蓄、也最为生动的方式。于是,柳也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见证离别的重要意象。
     当然,作为一个意象,柳也并非全都是代表这离情别意,比如宋代曾巩的《咏柳》中写的柳就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意象。“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而《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柳絮词《临江仙》中的柳则是一个懂得借机趁势的形象。“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综观中国古典诗词,柳这一意象最为常见的寓意仍然是见证离情别意。千古诗词中,杨柳依依诉情意,诉不尽的是那婉转缠绵的离情别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