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安全感 过度担心的背后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如何克服不安全感

 青衣问道 2015-03-27
 
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安全感(提纲)

                                 

    1、精神分析的精髓和本质就在于,在精神分析医生真爱前提下的接受、容纳、反映、和理解的氛围中,患者在情感和潜意识层面,借助强迫性重复的力量,退行到人格发育出现障碍的阶段,使人格缺陷得以在生命本能的推动下自行修复。


    2、精神分析产生疗效的机制
    真爱与信任          安全感          移情充分和退行         在退行中重新体验创伤,放弃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性的行为。


    3、安全感/不安全感(security/insecurity)

    定义:安全感/不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danger)或风险(risk)的预感及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强大/弱小感。

    表现:未来的确定感和对事物的可控制感。
    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另外,还有逃避、依赖等行为方式的表现。


    4、安全感的重要意义
(1)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2)      不安全感是许多心理障碍,特别是神经症发病的最基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康人格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表现。
(3)    安全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条件

   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
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就是焦虑症;
对一般的事物出现不安全感,就是恐怖症;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出现不安全感,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
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
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失败然而还没有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
在控制失败并绝望的时候,就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
因感到不安全感而出现过度警觉状态的时候,就是神经衰弱。


    5、有关安全感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2)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和客体关系心理学(object-relations psychology)以及亲附学说(attachment theory):

    客体是一个技术性的术语,涉及的是主体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物。客体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于儿童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怎样塑造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自体所涉及的是,对我自己来讲,我是一个人、一个活跃的实体,或一个存在于自我(ego)中的我自己的形象。

    个体安全感的产生:父母(尤其母亲)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表里如一的、不求汇报的、完全接纳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及自身的强大有力感。


    6.精神分析治疗的设置

    精神分析的设置是治疗路线和过程中的一部分,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治疗设置影响到移情的产生,也影响工作联盟(working alliance)。哪些要素影响到病人的退行,哪些影响到病人保持他的成人意识。
两个人多次重复地单独在一起,会出现很强的情感卷入。

    不同医患关系模式对设置的要求

(1) 经典心理治疗模式:精神分析师作为移情的释义者。
      由于病人对医生的移情可以使病人被压抑的内心愿望得以展现,同时避免医生个人的潜意识投射给病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病人的表现或言行不加任何评论。治疗师是病人潜意识心理投射的屏幕。

(弗洛伊德的理论)
  病人躺着,身体的活动是受到限制的,病人可以说话,但是不能看到医生。所有这些都让病人减少与外部的联系。这重现了生命第一个月的时候的母婴关系。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退回到初级思维过程和梦。让病人孩子气地说话。可以不受歧视和不承担责任。分析师不说话,不表态,中性的态度,无态度地对待病人的神经症性欲望,这些都使移情神经症畅快地表现出来。医生的存在,也激活了病人幼年生活中的医生形象。这种治疗情境构成一种索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将对病人退化行为的分析直溯到病人的童年早期,在此种分析治疗的情景之中,可以而且也应该促使所谓“移情”的自由发展。

(2) 治疗师如同情感投射之容器:
    治疗者无条件的接受病人的一切情感,与病人讨论后,形成修正了的想法,然后使病人重新内化。(W.R.Bion )

(3) 治疗师作为病人内化的客体:
    医生作为病人可利用的客体,治疗师如同病人的母亲一样,使病人在医生那里重新成长一遍。此时,医生应是病人良好的内化对象。(客体关系理论)
    设置中的心理氛围:每天的工作中,分析师的耐心,不懈追踪的洞察力、理解力,他对病人权利、潜力、尊严的期望和保护,关心和同情,对减轻病人神经症性痛苦的直率和有思想性的许诺都成为分析氛围的组成部分。

    7、注意的问题:
(1) 设置是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设置不仅是硬件的,更是软件的
(3) 设置是动态发展着的
(4) 设置是个体化的,医生/病人
(5) 设置更是对医生的要求



我心安稳:与不安全感说拜拜 [So Long, Insecurity]


[美] 贝斯·穆尔(Beth Moore)


做为女人,我们从男人的一举一动中判断自己是否美丽、动人、令人羡慕、惹人怜爱。我们察言观色,看他们的表情来决定我现在是应该表现聪明还是假装愚拙.或者是受要欲擒故纵的手腕……可怜的女人,我们确实是缺乏安全感,可是男人也是内心十分贫乏的族类,他们实在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可以分给我们。

必须改变
请不要以为缺乏安全感只会影响到你个人情感生活的层面。不错。这是最让你难受的一个层面,但绝不仅此而已。你与公司同事的关系、你与老板的关系,乃至你和其他任何人的关系。都有可能因为你缺乏安全感而成为牺牲品。

清除谎言
人们常误以为漂亮女人会比其他人有安全感,另一种误解是结了婚的女人会比单身女人有安全感。但建立在外表上的安全感是完全靠不住的,就这么简单。

并肩作战
圣经翔实地记载了这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物……看到亚当、夏娃、亚伯拉罕、撒拉、夏甲、利亚、拉结、扫罗、井边的女人、“超级大使徒”们,还有保罗,我们可以大大松一口气说:“原来我们并不孤单。”






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一切,这就是我应该开始的地方。我一直以来无处发泄的郁闷和愤怒,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原来我寻遍各处、苦苦追求的安全港湾不在别处,近在咫尺,而且从来也没有离我远去过。我的上帝啊,怜悯我吧!其实一个女人心里要的只有一个——深深的安全感。它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从不吝啬,也不求回报。每当女人来到这个源头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无尽的爱。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好让我们在自己都讨厌自己的时候,也敢就近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耐心倾听我们哭诉衷肠的人。



现实多么残酷,正所谓世态炎凉。有许多女子从小没有机会被肯定、接纳和疼爱,好不容易长大了,却又要为了生存而拼搏。我们多么不容易啊!环境常常变化,成长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付出真情却面临分手的结局。有悲剧般的结束,也有意想不到的开始。还有人经历学校的变迁、好朋友搬家离别、换工作、被人身攻击、被信任的人背叛、丧失亲友、遭未婚夫遗弃……等到终于成家了,又面临孩子出生、孩子长大离家、疾病、衰老、旧病复发……人生好像闯关游戏,刚刚杀死一头怪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它却复活了,而且又多长出一个头来!


外面的争战似乎还不够,我们的心还要时常自责。你是不是常责备自己说“我怎么又没有做好”?对啊,我们为什么总是重复过去的错误,病根到底在哪里呢?


造物主没有把一个死气沉沉的灵魂吹进亚当的鼻孔。他创造的是一个和他一样有创造力、活泼多变的生命。请不要误会,多变并非意味着神让我们不断地重复过去的错误。在我自己的人生里,有的错误犯过一次已经足够了。尽管如此,我发现因为自己常常怀疑自己,即便是下定了决心,再也不做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但是,一旦受到伤害,或者觉得走投无路,我就不由自主地回到黑暗的老路上去了。就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经常在缺乏安全感的怪圈里打转,内疚和挫折感挥之不去。多少次我大声地骂自己:“这种错误你已经犯过不止一次了!真不敢相信你还在做同样的傻事。”我脑子里很清楚地知道,做一次傻事不等于我就是个傻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却说着完全相反的话——“对了,你就是个傻瓜。”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真正的敌人并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心理上对失败的惧怕。如果只是失败,那我们可以坐下来分析一下,看看哪里出了纰漏,以便及时弥补。可是对失败的惧怕,却可以让一个人失去盼望,徘徊在软弱与羞愧中裹足不前。这种心态把人困在自责中不能自拔。不久之前,我自己还经历过这样的挣扎,我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会这么愚蠢,这种错误我还要重复多少次啊?”


我不是不努力上进的人,我对自己最大的失望,是看到自己还是那么容易被一点小小的挫折击倒。我本以为,一旦我尽全力去遵循一套健康的生活准则,就可以成为坚不可摧的磐石。真的可以这样吗?历史上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君王,他与造物主常常有心灵的交流。有一次他在神的面前忏悔时,说出这样的话:“至于我,我凡事平顺,便说:'我永不动摇。’耶和华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稳固;你掩了面,我就惊惶。”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顺的时候,我觉得上帝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世上没有什么能把我吓倒的。可是,就在我刚刚开始自鸣得意的时候,环境出现一些变化,我的世界就好像经历8级地震一样,山崩海啸,我就立刻陷入惊慌之中。靠自己,我们永远都不会稳如泰山的。更何况,难道山就不会动摇了吗?




过度担心的背后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安逸幸福了半生的蓝女士,在父母相继离开后,陷入了心理结构不牢固下的真正深层恐慌。这种恐怖下边是一种叫“分离焦虑”的情绪力量在控制着蓝女士,她害怕失去父母的保护后又害怕再失去对老公和女儿的依赖。


  从表面上看,蓝女士在自己弥漫不安的日子里时时担心着老公和女儿的安危。这好像是她在关心他们,其实质是蓝女士自己内心深处显著缺乏安全感,对丈夫和女儿非常依赖,害怕失去了他们,自己就失去了所有的保护神。这是她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投射表现。从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蓝女士对丈夫和女儿“逼盯”得也实在太紧了,这种心理不健康的纠缠负能量让亲人们不胜其苦,终于开始向她表达警示或干脆就直接还击了。蓝女士意识层里只能体察到自己对亲人的担心,可能会是一种不利的“诅咒”,而无法知道这些过度担忧,实际上是来自内心深层的不健康。所以她对亲人无奈的反击感到很委屈,又受到了一次新伤害。


  从深层上分析,父母叫了蓝女士四十年的“老宝贝”,她是体验到了满满的“幸福”,可与此同时,四十岁之后的她也成了真正被伤害的“小可怜”。人的心理根结构是在幼年早期高速发展被父母建设固定下来的重要心理底色。这部分结构完全可以类比于我们建造房子早期所打下的地基。地基部分建筑得很早期并且后边就埋在地下如同“潜意识”那样一般看不到了。这对于整个房子而言,地基无疑是最最基础和根本重要的部分。人的心理根结构同样如此,如果幼年时这部分根结构出了问题,那她这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就会在遇到强刺激时出现“动荡不安”。心理根结构受伤害可以由充满打骂不安全的家庭氛围引发,可以由早年被送到远方老家寄养引发,还可以由长辈们的过度溺爱引发。


  本期求助的蓝女士可能就是由于父母早年过度溺爱、娇宠、保护等而破坏了幼儿心理根结构健康发展的典型案例。现在社会上对心理学的深入认识还不够,尽管大家一再被提醒养育孩子是万万不能被过度宠爱、保护的,但是此类“爱的暴力”还是正在普遍发生着。其不知,父母本想要很好地爱护孩子,让他们能够幸福,可这过了度的“爱”反倒成了伤害孩子一生要赖以生存的心理根结构。这种伤害性质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这种伤害可以造成孩子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真“孩子”。“宝贝儿”蓝女士就是其中要引以为戒的一例。


  蓝女士在外表上已经是四十不惑的成年人,工作有了,婚也结了,女儿也已经读到大二,可从心理结构上分析,蓝女士的心理年龄仍然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所以,“宝贝儿”蓝女士离开了深爱她的父母,她承受不了分离之焦虑,会突然缺乏了安全感,会过度依赖身边健在的亲人,会纠缠着他们要“安慰”,会变得神经质,也会表现出孩子样的脆弱。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时下做父母和更多长辈们的真正醒悟。


  在这里,我给蓝女士的参考建议是,一要知道,过度担心、关注亲人的安全,实际反映出来的是自己心理结构上存在大问题。二是要及早就诊,选择以分析式深层治疗模式为导向的心理医生,经过长程心理治疗,蓝女士可以获得再次心理成熟长大的机会,使自己心理上真正强大安定下来。一个独立、自在、崭新的蓝女士可以过上真正轻松快乐、身心健康的幸福生活,也可以把心理正能量给予她亲爱的家人。




过度的行为是缺乏安全感的结果




现在人的很多行为其实是过度的。这过度的行为有些是无益的浪费,有些更是对自己有损的。过度的行为背后往往是安全感的缺乏或者叫做“不平安”,“不踏实”。

就如同有些投资人过度频繁的操作是由于安全感缺乏。

有些人频繁的跳槽换行业是因为安全感缺乏。

有些人过度的讨好他人是因为安全感缺乏。

甚至过度的言语(很多话本身是没必要说的)都是因为安全感缺乏。

对于基督徒也是一样。

过度的服侍反而是由于安全感缺乏。

过度的自我表白是因为安全感缺乏。

甚至过度的证明神对我们说话都是由于安全感缺乏。

然而,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 4:18)

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 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 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 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 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 神歇了他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希伯来书 4:3-5,8-11)





健康的依赖:改变你的人际关系类型 有多少人过度依赖或者疏离?

    1992年,我们实施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关于消极的过度依赖和障碍性疏离的调查,调查样本涉及几百个各种类型的年轻人,有男有女。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人当中,30%以上的人在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过度依赖的症状。超过25%的人有明显的疏离症状。在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挪威和荷兰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存在较高比例的过度依赖和疏离。

    毫无疑问:过度依赖和疏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广泛得多。如果你在你自己或周围的人身上发现了过度依赖或者疏离的症状,别丧气,很多人跟你一样。

    约翰的故事:在恋爱关系中过度依赖,在工作中健康依赖

    约翰(John)是我们的患者之一,他来找我们帮他处理面对女性时的不安全感,当约翰跟我们描述他的问题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没有安全感。他说话的时候,眼睛根本不敢跟别人对视,而且结结巴巴的,老要想半天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的情况。约翰总是使用自我否定的语言,比如:“我其实不是那么”,“我从来都不擅长”。他缺乏自信,这一点非常明显。

    就像约翰所说的那样,他在面对异性的时候太紧张了,哪怕一丁点儿小事都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尽管都这样了,在遇到任何一点小麻烦的时候,他还要不停地向对方道歉。比如,看电影排长队、餐厅人太多、路上堵车等,尽管这些问题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约翰的不安全感、过度依赖的行为模式摧毁了他的每段恋情,跟他交往的女性最后都受不了任何事情都要由自己来做决定,要承担所有的责任,简直像个“妈妈”一样。

    如果你得知约翰在工作中的表现跟约会的时候大相径庭,你会觉得惊讶吗?一开始我们确实觉得惊讶,但是当我们慢慢地了解约翰,他在工作和约会时的反差开始能够解释得通了。工作的时候,约翰觉得自信、有安全感,这样,他就敢于做出自己的决策――哪怕是很重要的研究项目或者金额巨大的决策。约翰也能够放心地把决策权交给他的下属。他对同事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他也有信心处理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分派任务的责任就自然地落到了他身上。约翰信任他的同事,他时常会和同事讨论新想法,并且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征求他们的意见。约翰会征求别人意见,同时他也常常会给同事们意见,约翰简直就是公认的员工模范、同事的楷模。

    约翰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表现出自我挫败的关系模式,而在其他方面却是健康依赖的。我们的治疗任务变得简单:通过让约翰知道他在工作中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健康依赖技巧获得成功,来帮助他将健康依赖的技能运用在约会的场合,他的情感协同作用和成长动机都提升了。他能够主导,也能做决定,同时,他不再为了一些小意外而一直道歉了。不安全感造成的行为渐渐减少,他开始享受与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爱情带来的快乐,这些都源自他内心的自信和相互的信任。






过度追求安全反而让你身陷危险!




追求保障是人类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我们总是会寻找许多坚固的城墙来捍卫自己珍视的东西,殊不知我们过分小心危害的同时,也会让自己掉入危险的境地。——爸妈在线心理网

  女儿在镇上的时候我与她玩一种叫做“围棋”的中国古时候就有的游戏,这是我和她多年以来的传统。我很喜欢这种游戏,因为即使它的规则比国际象棋简单,玩起来却十分需要技巧,很是复杂,而且能使玩家得到人生的启迪。

  从围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过分小心的危害。每一步棋都可能影响你的输赢,因此下棋者要时刻小心,保证你的棋不被吃掉。但是当你太过小心,你将失去进一步布局的机会,一旦你失去了主动权,你的对手变得相对更有优势。安全固然重要,然而仅仅要求安全对你来说是根本没有机会赢的。



  在围棋中,毫无必要的谨慎保留会使你处于弱势地位;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只是降低你的办事效率这么简单了。当你跟别人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的时候,如果你力求己方的过分安全,你的伙伴就会利益受损。这好比在比赛穿盔甲,不去面对而是逃避,因为穿得越多越安全。

  你的感情可能就在比赛穿盔甲。这个世界也是一样,无论是政治、财富积累,还是军事战略,都经历着这个过程。这可能就是我们所知的生命的消亡。因此它必然会导致一段恋爱的结束。

  军事战略

  对手过度谨慎、各自只满足于竞争到一点点的安全,这就是军备竞赛。

  为了保护国土安全,我们制造了许多核武器,在这方面小有成就。可是我们这样做,真的会更加安全吗?事实上不是的。核武器的作用模棱两可,既可防卫也可攻击,可以做盔甲也可以被当做武器。尽管我们造核武器的初衷是保卫国家,对于邻国来说却是巨大的威胁。我们造得越多,邻国也越急于建立军械库来保证边界不受攻击。在军事战略中,比赛造武器就是比赛穿盔甲。用来攻击的武器作为实力的象征往往被当做保护自己的盔甲,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正因为这样,我们都应对“核冬效应”感到害怕。那些觉得怎么过度保护都不为过的狂热分子们一旦发动核战,战火硝烟便如乌云蔽天,黑暗笼罩世界,甚至会导致全人类的灭亡。可笑的是,这都是以自卫的名义。

  财富积累

  这个时代最大的奥秘之一就是亿万富翁们为什么要囤积远远超过他们能花完的财富。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因为有趣。另一个就是因为财富是成功和地位的象征,这给他们心理上增添了安全感。钱越多就越有安全感。

  但是真的是钱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么?就像武器,钱也有两面性。科赫兄弟宣称他们的反政府运动是因为自卫。但是大众认为他们这样做会使自己受到攻击。即使现在不是,他们害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花着中产阶级和穷人的钱,却给自己的财富设防。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成长,我们国家的好友——亿万富翁们——如今掌握大权,却逼迫政府向财阀屈服。至于他们所谓自卫的后果?因为自由论者居多,政府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这个结果对他们好吗?当然这会使人安心。但是这就像魔鬼的交易,虽然世界由他们掌控,这个世界却很快变得孱弱无力,我想这样对他们或我们都没有好处,因为到最后哪里都变得不安全。

  政治

  “我们还应得到更多!”想必这是大多数政治运动背后的驱动力。有时我们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崇尚公民权和女性运动,因为事实上少数群体和女人的确应该得到更多。但是很多别的运动都是不公正的。它们被一种不满的情绪引导着,靠着群众的恐惧而得到支持。群众一旦感觉到威胁,就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利、钱,但实际上他们早已得到公平却不自知。

  那些自称受害者的人最易横行霸道。防守的这一方在遭受攻击后马上会给另一方狠狠一击。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以色列人,茶话会,共和党人——他们对这方面的偏执越明显,我们就越危险。

  无数的心理案例证明,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我们会变的更保守。但是保守就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吗?如果你问一个保守者,他一定回答能。而我,会说不能。最近很多保守党宣称是自由论者,但当你再次向他们核实,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自由被夺走,因此他们所保护的自由总是被放大了的。如此过分保护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一定会使他们付出被对方反咬一口的代价,而他们却鲁莽地选择忽视。

  爱情

  两个人对自由和安全感的需求亲密地谈判,这就是爱情。在爱情里,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会限制另外一个人的自由,或者一个人想要自由而威胁到另一个人的安全感。如此看来,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是有价值的、光荣的,但是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你越追求安全感,你的另一半就更少感受到自由。那样又会变成对你的威胁。有时候你的另一半会觉得他为你所做的牺牲并不值得,因为你的要求太具有压迫性,这样他就会选择离开。担心对方离开而被恐惧牵着走,到最后只会应验了自己最初的担心。

  最后的结论是:当你趋于过度小心时,你就真正该担心了。它会置你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虽然不见得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个故事是这样的。约翰几年前结婚了,他太太最近生了他们的头一胎,一个男孩。约翰的事业依然如日中天,经过几年的恋爱挫折之后,现在他的生活上轨道了。













寻找安全感
丛 中


  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平静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的危险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各种危险的。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的当时会感到紧张恐惧,而在危险出现之前,在心里就可以提前预想到发生各种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比如,人们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时间锻炼身体,从饮食上不吃致癌物质,多吃抗癌食品;在人们还没有被盗之前,就预想到了被盗的可能,而提前装上了防盗门,尽管在装防盗门之前的许多年里也从未真正过发生一次被盗事件,但还是装上了防盗门,让自己承受装上防盗门之后每次开关防盗门的繁琐和不便;尽管飞机失事是经常报道的事,但实际上,飞机失事的发生概率仅是八百万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飞机上都安装了紧急设施,以便供人们在紧急时候逃命之用,尽管这些设施在每架飞机上都有,可每次飞机失事时,总是被报道“无一生还”。那么这些设施究竟有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呢?飞机不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用不上,飞机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也从来没有用上过。既然这样,那还装它干什么?人们一定会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飞机失事呢?“万一”飞机失事的时候能用上呢?另据说,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炸后,世界上许多在高楼上工作的人员都紧急备上了降落伞,以防万一,好往下跳。就这样,人类为了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不确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其重点就是说危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的不安。其次是由不完善感导致的,因为,当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较保险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万一”,人们就不会放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导致不安全感的客体,可以是人类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兽、交通事故、患癌症,也可以是人类成员自身,如打架、杀人、抢劫、强奸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给人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很多的危险。与非人类的危险事物相比,身边其他人的存在会更让每个人担心,因为,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变数是最多的,正所谓“人心叵测”,故而“防人之心不可无”!

面对各种可能的危险,人们总是想用自己的各种做法来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人对自己应付危险发生的能力却仍然是缺乏信心的,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控制或预防危险的发生,其中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科学。

科学,研究发现了事物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当然是给人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方便,同时,我们认识了规律,抓住了规律,利用了规律,就可以避免许多危险的发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更多更强的确定感、可控制感,减少不安全感。

但是,科学认识到的危险并不能立刻就能够解决,比如,科学已经能够诊断癌症,但彻底治愈癌症尚需时日。而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科学的现状和进步总是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愿望的要求。所以,人们对科学苛刻要求、崇拜并寄予希望的同时,对科学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缺乏信心的、不满意的。

  在科学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要求之处,正是迷信的滋生地,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充满了不安全感。为了获得安全感,只想拼命地抓一根救命稻草,人一急了,哪管它是科学还是迷信!?科学总有未知,科学总有做不到的事,而迷信,则在这个时候借以安慰人们虚弱的心灵。

对“迷信”,通常的定义是:“缺乏理性实质的信仰、准信仰或习俗”。因而它首先是一种信仰,其次才是“缺乏理性实质”的。人们想象并期望迷信能够做到目前的科学所不能做到的任何事情,既然不必需要“理性实质”,迷信便成了“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迷信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通过人们的想象,来完成任何人们想要它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方面。我们看到,在每个大医院的门口,电线杆上,都贴上了“祖传中医,专治……病”的广告。这是因为,被大医院宣布“死亡”的各种绝症病人,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还要做垂死的挣扎,“有病乱求医”、“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成了这些病人及家人的口头禅,他们捕风捉影地相信各种虚假广告,寻找各种偏方、秘方,以求治愈绝症,即使无法治愈,在整个求医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暂时充满了希望,让他们满是死亡威胁的心灵暂时获得一些安全感。各路野医、游医正好可以大肆吹捧自己是治疗某种疾病的专家,趁病人疾病之危、心灵之危而大发横财。病人经过他们的治疗,钱花了,病没治好,最后还是死了,可是病人却很少因此而起诉野医、游医,这里有很多原因,一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病是无法治愈的,治好了是奇迹,治不好亦属正常(但是他们仍然期望奇迹会发生)。再者,整个治疗过程,即使是上当受骗,也是他们自愿的。最重要的,尽管他们最后还是死了,但整个求医过程是充满希望的,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以说是宁愿上当受骗,也要花钱购买心理上的希望和安全感。其实,这整个过程是一个迷信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满足的过程。

在医疗上的迷信是整个迷信的一个特例。迷信除了这种“医疗迷信”之外,更原始的是一些象征性的仪式、信念和操作。例如,当你恨一个人,恨不得要将他杀掉的时候,你可以用布或者稻草扎一个人,上面写上他的名字,然后用针扎这个假人,用刀割他的“肉”,挖他的“心”,嘴里念念有词,说“你要大病一场,不久将身患绝症死亡。”相信这种迷信的人,通过这样的仪式及操作,他就可以在想象中将别人杀死,以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春节后,看到泰安有一棵老槐树的树干上被人们绑上了红布条,据说这样可以求子,治疗不孕不育。老槐树因为老,树龄上千年,所以人们相信它有了灵气,成了精,有能力做人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且,老槐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爱的象征,它可以成为姻缘媒人,所以它应该具有“送子观音”的功能。在树干上拴一条红布,就可以寄托它送子,解除不孕不育之忧了。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这样做过之后,如果真的怀孕了,就会归功于老槐树显灵了。然后消息传开,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顶礼膜拜,老槐树上的红布条不断地增多,老槐树下香火不断……。年年难过年年过,老百姓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很多不顺利的事,人们为了求得明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免不了在除夕夜烧香磕头。开汽车的人,为了获得安全感,求得不出交通意外事故,过年的时候,在车身上贴上“一路顺风”的红春联。记得前些年人们还在汽车驾驶室里挂上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的遗像,祈祷他们保平安(迷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算命、相面等,恕不一一列举分析。宗教不同于迷信,它是从迷信发展而来的,是理论化了的、有组织的大众迷信)。所有这些信念和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感到无法把握的时候,想通过这些迷信操作来消除灾难、谋求幸福,最根本的是要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迷信往往是亚文化的,经常不是自己发明的,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或学来的。人们为了更多的获得安全感,还会自己独创性地发明一些“个人迷信”。例如,运动员在上次比赛当中获得了冠军,当时穿的是红色运动服,那么,下次再比赛的时候,宁愿再穿上次穿过的红色运动服,以求再次获胜。再如,某学生上次考试前看了一场电影,考得不错,那么,下次考试前就要再去那个影院看一场电影。如果这次没有考好的话,他就会想,这次看电影与前次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这次看电影坐的不是上次的那排座位,这次的座排是单数,上次是双数,双数比单数吉利,所以上次考出了好成绩,这次却考砸了。又如,睡觉前如果将鞋子的方向摆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摆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赌场上的迷信禁忌则更是多得惊人。赌场上不能叫“叔叔”,因为“叔”与“输”同音,不能带“书”或“梳”,道理也是一样。每个赌钱的人都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如,赌博前不能洗手,不能性交,不能去见情人,更不能去嫖,赌博中一定要坐在上次赢钱的座位上,中间不能有别人插话,输了不能说“输”,别人的脚不能踏在自己的座椅横橙上,等等。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们想指望通过这些做法,来控制、把握、支配那些他本来无法把握或没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缓解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会在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他是否重视我,他是否喜欢我,他是否能够接纳我,他是否信任我,他是否尊重我,我是否有足够的才能,我的举止言谈是否得体,我的话语是否有真知灼见,我的表述是否精辟,我是否妙语连珠、一鸣惊人,他是否误解了我的意思,我能让他喜欢吗,我是否惹他不高兴了等等。人们将自我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投射于他人,会想,他是否对我存心不良,我得罪他了吗,他是否要报复我?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甚至想通过控制自己的表现,以此进一步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感到绝望,然后再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自己。这样就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变得更加紧张不安,人际关系敏感。极端形式就是社交恐怖症。

如果以上这些办法还是不能够去除内心的不安全感的话,最后的一个办法,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让自己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不让那些“坏”念头出现,而努力让自己想一些好的事情,以此来冲淡驱除那些不好的念头。这样一来,就对自己的思维有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自己的意志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意志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只想好的,不想坏的事情。控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意义解释,将事物、他人以及人生都赋予积极的意义(关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与安全感的关系以及与人类其它行为的关系,我将另文详述)。用意志支配自己忘掉所有经历过的难过的事情,只记住那些令人快乐的事情。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各种自认为是不好的、不光彩的欲望,包括性的欲望,不让它出现,让它永远地消逝,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担心自己会疯了,使劲控制不让自己“发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失去控制。然而,这些欲望、思维、记忆、躯体感受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也是不能够用意志消灭的。此时,便更加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这一切,最终就形成了典型的强迫症。从这种意义上说,强迫症是企图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安全感但最终失败的人。

总之,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饮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属于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但是后来,安全感就象是计算机里的DOS版本程序,它又决定着后来的其它程序的安装,并在人际交往中将内在的不安全感投射于外部世界的人或事,表现为人际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自卑是自信和自尊的共同反面)等人格特征,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缺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就是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失败然而还没有放弃并变本加厉地继续加以控制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失败并绝望的时候,就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恶劣心境)。

弗洛伊德提出了“压抑”(repression)的概念,压抑是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其它的心理防御机制几乎都是从压抑这个机制中衍生出来的。在我看来,人类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方面,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而人类在自我控制方面,又经常是过度的,可以叫做“过度控制”(over-control),总是想通过各种的“过度控制”来将危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以求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为了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而采用的“过度控制”的心理,就成了形成许多人类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基础和根源。





我们有时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在猜测我们的努力结果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时,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在日常生活中,过度的不安全感会让你不敢尝试一些小的 事情,如跟朋友说实话或是提交一个新项目,这会限制你发挥自己的潜力,阻碍你享受生活的乐趣。通常,不安全感是没有必要的,它会给你很多的压力。生活是不 断变化的,今天看起来稳定的事情可能明天就会消失殆尽。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强大,你可以用意志不断完善自我,克服弱点,不断前进,不管你走向何方, 仍能感到幸福。


步骤

  1.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1.jpg
    1
    练习客观公正地看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完成某件事情,将自己解脱出来,想象自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 如果你想变得更有条理,将以下内容写在一张纸上。如果没有纸,内心保持冷静。问问自己,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不够格来参加这项活动——注意不要问自己诱导性的问题。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1Bullet1.jpg
      • (“为什么你就是做不好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它还会让你贬低自己。为了找到不安全感的来源,你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追求真理,而不是打击自己。)
    广告
  2.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2.jpg
    2
    评估你给自己的每个回馈,与他人对你的评价作对比,并且和过去类似的事情作对比——不要只想那些不好的事情!
    • 你很容易记住非常好和非常糟糕的时候,但是“平庸”或“无害”的时光就溜走了。请同时记住这些时间。
  3.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3.jpg
    3
    问问自己,“什么是最糟糕的?”客观面对你的答案。
    • 如果有足够的想象力,每个人都能创造一个场景,买新夹克时自己被偏离航道的喷气发动机击中,但这件事的发生率是微乎其微的,它并不应该扰乱你的现实生活。
    •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不合理,甚至是可笑的,试着找某个你信任的理性的人。他会告诉你关于最坏情况的想法是合理的还是荒谬的。
  4.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4.jpg
    4
    现在问自己,“什么是可能发生的最好的事情?”
  5.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5.jpg
    5
    和那些认为你很好的人做朋友。不安全感往往来源于过高的期望。
    • 如果只看到你身上那些缺点,你就会越关注它们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如果你长时间认为自己不好,在最开始的时候想自己的价值会有一定难度。
    • 消极的自我对话会更难注意到,如果你已经很长时间都这样做的话。
    • 为了让你更适应积极的自我对话,不再自虐,你可以尝试一个有用的方法:每次在你碰到消极的事情时,想两件自己身上真诚美好的事情。这两者并不一定有相关性。
      • 例如,如果你没等够时间让咖啡晾凉而烫到舌头,你会骂自己“白痴,这真傻!”,你必须接着提醒自己“但是我网球打得非常好,我的脚趾长得很漂亮”。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你在赞美自己的同时正在慢慢改变态度。
  6.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6.jpg
    6
    保持人际关系。注意联系朋友,注意他们对别人、对自己和对你的态度。
    • 如果你注意到大部分朋友都很挑剔,每天批评日常衣着、体型、决定、言语或行为,你应该找一些要求低的朋友。
    • 尽管有几个这样的朋友非常棒,但是如果你被消极的事情包围,即使这不是针对你的,这也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当你朋友说某个人的发型看起来很难看,而碰巧你喜欢这种发型,你就会觉得自己错了,不再相信自己的观点。
    • 试着找那些经常夸别人但不迅速做出判断的人做朋友。
  7.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7.jpg
    7
    宽以待人。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下判断。
    • 如果你发现自己批评别人的失误或决定,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你最初的想法是“因为他们错了”,再往深里想想。为什么是错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是因为文化背景或成长环境导致你这样想呢?
    • 来自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会这样想吗?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做一些你不会做的事,或者你不会别人的生活方式,你不能自动把他们归为错误的。
    • 贬低别人看起来可以抬高自己,但事实上,你每次打击别人的同时,也在批评自己的品质,也在打击自己。
    • 相反,夸奖别人。这样做不仅会使你容易结交朋友,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可以提升自己。
  8.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8.jpg
    8
    想想为什么自己经常说不。现在开始练习多说是。例如你音乐课上不太熟悉的朋友接近你,并且告诉你他们要组建一个乐队,希望你加入时,你要说好的。
    • 你下意识的回答可能是“不行,我从没在参加过乐队,而且你也不太清楚怎样办好一个乐队,另外,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音乐家,参加后我就没有时间上课……”
    • 如果你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事开始之前,你首先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任何探索这种想法的可能性。
    • 不要告诉自己拒绝的原因,试着想象你参加后可能发生什么。即使你所有否定的回答是正确的,肯定的答复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 你可以和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一起参加有趣的体验,这样你就有新故事可以说了。同意别人,看看它会带给你什么。
    • 即使你受到一点伤害,你也可以恢复,你在较安全的情况下有了新的体验,但你拒绝的话就体验不到。如果这件事很顺利,你就会很高兴的觉得自己是那种积极的,外向的,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人。
  9. Overcome Insecurity Step 9.jpg
    9
    每天做一件可以振奋精神的事。这件事并不一定很危险——单独去镇上没去过的地方,随机去一个商店。看看你能找到什么。试着和店员交谈。
    • 如果你对自己的形象有自知力,去一个平常不去的服装店,尝试一些你觉得不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
    • 对着镜子冲自己微笑。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适合你的风格。如果不适合,你就穿上与自己平时风格相近,看起来不是很诡异的服装。尽可能尝试一些新东西!

小提示

  • 找一个你有兴趣的爱好或活动,尽可能多地练习。你可以单独做或者参加一个小组。即使你最开始并不擅长或一段时间后也不擅长,但是你练习时给自己增 加了一个特质,如果参加小组的话也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定期参加运动,徒步旅行,针织,读书,摄影,绘画,弹奏乐器,收集昆虫,学习一门语言或计算机软件, 或者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都是很好的方式。

  • 如果你很尴尬,尝试自嘲让自己变得快乐。长时间生气或默默自责只会破坏你享受正在做的事的机会,并且从此以后会遗留痛苦。笑容可以让你继续前进,不断尝试乐趣。
  • 尽量帮助别人,即使是很“简单”的方式——帮助别人会给你增加自信和被需要感。和他人一起交流工作事宜会给你动力和乐趣。让自己变得被需要,不仅是他人,也要被自己需要。
  • 如果有人批评你,退一步客观的想——“他们说的正确吗?他们有没有从其它方面考虑过?他们理解我的想法吗?他们是在给我解决方案还是试图让我自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想。

警告

  • 自信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恢复正常,而且自信会经常波动。从你意识到问题到你发现自己完全改变可能需要几年时间。相信自己一直在改变,做最好的自己。
  • 生活中会出现不好的事情,你会受伤,但是不管你是积极面对或逃离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你改变不了现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