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夫人如何教王羲之书法

 昵称22569919 2015-03-27
 



低手过招,高手论道。

卫夫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其生前已名望海内外,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师门下,学习书法。

 

卫夫人是如何教王羲之书法的

王羲之是因为这一位美女师傅,才激发写字激情,用书法描出媚态百出,雅俗共赏的王体吗?


好吧,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卫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吧,其实我更愿意称其为人生的三堂课。



“点”:高峰坠石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 《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让人不容易揣测。

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后用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

卫夫人是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此法如达芬奇画鸡蛋如出一辙!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一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

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

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另外此序也是王和朋友们一起春游饮酒即兴而就,不能说和此前感悟无关。

就此我也曾把他的点演绎出鹅的头。

一个作品以去兰亭拍摄的鹅为启发设计了一个版面,另一个也用版面传达出了一个“一”的意蕴。


一)作品产生背景:

2013年4月12日,第29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

二)版面设计理念:

◆构成:版面运用汉字结构的“点”“线”和“面”(扇面照片)充分渲染一种淋漓尽致的书法意韵,力图营造肆意晕染、空灵洒脱的版图空间。

图注是以红色印章敲落其间,“一”与一字长城,一字不易,一字千金等咏叹《兰亭序》经典名帖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寓意: 充满力度的旋笔飞白伴随着书法节徽标横贯而出,平静的“一”流的历史文脉下面(水乡),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气韵。古城绍兴在弥漫着古雅的东晋画作下熠熠生辉,同时呈现了《绍兴日报》对文化和艺术一脉传承的敬畏叙述。

◆感觉:红色的“印章”点亮了黑白灰多元空间,中间的飞笔走墨打开了叙事文本的趣味空间,星点“红”罗布其间既丰富和点明了主题,也诉说了新闻。我们的设计和新闻表达试图提炼一个素与艳,古与今的书卷专业气息。这是我们理解的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因为它既中庸又特异,正如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这就是这一天的《绍兴日报》一版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作品产生背景:

2011419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兰亭书法节暨第二届兰亭雅集开幕式在书法圣地兰亭隆重举行。


二)版面设计理念:

 构成:版面由两列对仗的“矩形” 型条文呼应上(右)下(左)衬托了形似“曲水流觞”的曲水,鲜活而婉转。

“之”型(图集)轮廓选自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中用量最大的“之”中一,这既呼应王羲之喜“鹅”(之型本身就酷似两个鹅头)之神韵又添无穷的诉求空间。

 寓意除“之”本身意多图达以外,另有截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横切面瞬间的意思。之图中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点笔开“之”雅会,在参与者的舞动中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落款是三枚鲜活的图景像章。

 感觉古雅的东晋风格国画在朦胧豪迈的泼墨中偶现《兰亭序》之

管弦之盛”!这就是这一天的《绍兴日报》一版所要表达的内容。 王琨杰 /文图


PS:此版面荣获浙江省2012省新闻好版面一等奖。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


感觉到了“石头”之后,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由此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知识才得以通会。

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乔布斯就亲自说他的所有审美和设计灵感都得益于少年时自学的美术字练习


 

其实,这也和中国文字本来就是古人根据万物像形而成,有着天然的关系!



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

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只知道很多记载说王羲之把洗磨的池子都洗黑了,次也说明任何事情都需要在掌握正确方法前提下刻苦训练。


卫夫人使王羲之用其生命个体传达了一个带温度、力量、激情的艺术品。


大道至简!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去做模仿。

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


她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

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

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

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

因此, “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

。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

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如同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

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

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
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所谓:

道法自然 ,众妙之门。


我想,如此。


 

 

 



王琨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