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二十四 痴 人 说 梦
“痴人说梦”这句成语,原来叫做“对痴人说梦”,或者“痴人前不得说梦”。所谓“痴人”(傻子),不是指“说梦”的人,而是指“听梦”的人;不是讥笑说的人愚笨,而是讽刺听的人糊涂,听了所讲梦里的事情或胡诌的话而信以为真。这种说法,常见于宋人的文字中。例如黄山谷的一段题跋:“观陶渊明《责子》诗,想见其人恺悌慈样,俗人便谓渊明子皆不肖,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朱子文集》(朱子,即朱熹)的《答李伯谏书》:“子贡之明达,性与天道,犹不与闻,此正痴人前说梦之过也”。《陆象山语录》也有“痴人面前说不得梦”之语。而宋僧释惠洪所撰的《冷斋夜话》,更有关于“对痴人说梦”的一则故事。它说: 唐初,有个来自外国的和尚,不知姓名,也不明国籍,唐高宗龙朔年间,来到中国。他的言语行动,都很奇特,不同常人。有人问他:“何姓?”他说:“何姓。”又问他:“何国人?”他也说:“何国人。”听的人就当真以为他姓何,是何国人。他死后,李邕为他作墓碑,也因此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 《冷斋夜话》的作者在记述这段故事之后,说道:“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这个外国和尚,可能因为语言不通,说不清楚,也可能是故意不肯说出自已的名字和国籍,所以那样俏皮地含糊回答,而听的人却信以为真了。 《冷斋夜话》又说,这外国和尚,原来名叫僧伽。《太平广记》也称他为僧伽大师,还说他是西域人。其实,也不一定对。所谓“僧伽”,是梵语的译音,一般都简作“僧”,也就是和尚的意思,哪里就是他的真名?至于说他是西域人,那倒是可信的,因为那时的外国和尚,多来自西域;但西域的国家很多,究竟是何国人?还是不详。《宋高僧传》说:“僧伽,唐时高僧,何国人,自言俗姓何。”看来《宋高僧传》的编撰者也是“痴人”。 《对痴人说梦》或《痴人前不得说梦》这句话,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了“痴人说梦”。我们现在形容胡说乱道,讲的话荒诞不稽,就叫做“痴人说梦”。
打 草 惊 蛇
唐朝段成式所撰的《西阳杂俎》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五代王仁裕所撰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它说: 唐朝有个县官,名叫王鲁。他做“当涂令”(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时候,贪赃枉法,授括了不少钱财。衙门里上上下下的官吏,也都暗地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 一天,王鲁批阅案卷,发现他的“主簿”(秘书之类的属员)被人联名控告,说是营私舞弊,违法乱纪,一件件有证有据,揭发得清清楚楚。这些事情,其实也正是王鲁常干的,而且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又大部分都和王鲁直接有关。他一面仔细看着案卷,一面不免发慌,心想:“这可不妙啊,以后我得稍加小心才是。幸亏这件公事落在我手里!”看完,他就随手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我已蛇惊。” 王鲁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已有所警惕了。——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 可是后来这句成语,却逐渐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一般用来比喻作事不密、行动不慎,致使对方有所戒备。例如计划逮捕罪犯,而事先走漏了消息,或惊动了旁人,罪犯于是有了准备,或闻风逃避了,这就叫做“打草惊蛇”。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成语典故、看图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