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熜的記憶

 九日图书1976 2015-03-28


“火熜”这个名字对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非常熟悉,火熜曾伴我们度过了年复一年的寒冬,让我们享受冬日里的温暖。


过去,河里、水缸里结的冰很难化掉,水缸被冰结破也时有发生。有句老话:一九二九滴水不流,三九四九结开捣臼。这里冬天的寒冷与北方不一样,湿度大,特别是阴雨天气,那是一种渗到骨髓里去的冷。那时住的大多是木结构房子,四周都是木板,日长年久,板壁开缝,穿堂的寒风从木板缝隙中漏了进来。北方的冬天有暖炕,那时我们家家户户烧的是柴火灶,于是就有了“火熜”。



火熜是靠炭火热量传递给其铜质或铝质的外壳来供人取暖的。每当人们烧完饭菜,将灶膛里剩下的炭火放进火熜里,再加点生炭,压盖上一层冷灰后盖上盖子,取暖的火熜就生成了。因此,很多人家的灶前都会放一个坛子,平时把烧剩的炭火闷放在这坛子里,到了冬天,就可以生火熜了。



火熜的历史笔者没做过考证,只知道“熜”的意思是微火取暖。火熜体现了一种人本的关怀和体贴,给人以温暖,使一个个漫长的冬天变得温馨起来。早上起来,穿起在火熜上烘过的衣物,就会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下班回家脚搁在火熜上,一会儿四肢就放松灵活多了。早饭后留家的老人、小孩会聚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墙角,脚或手烘在火熜上,听老人们说些老掉牙的故事或猜猜如“小小一张床,睡一百个小和尚”之类的谜语。当手脚稍有暖和时,孩子们就会不安稳起来,最常做的就是煨倭豆或年糕片,打开火熜盖拨开炭灰,把干倭豆或年糕片煨在炭火里,不一会儿豆子就会爆裂,年糕片就冒出香味,孩子们就开始抢着吃,味道真香。但偶尔会遭到老人们面带微笑的训斥。因为炭火暴露在空气中,会加快它的燃烧时间,火熜也就凉得快了。这种童叟共处、趣味盎然的场景给人以天伦之乐。



当节假日或空闲时,邻里间会捧着火熜串串门,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述说生活的琐事,营造了一种亲切、温暖的人间友情;论古道今、将世俗民风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在民间得到传播,化冬天难耐的寂寞为消遣,丰富着单调枯燥的冬季生活。如果有一本书,一杯茶,一只火熜作伴,那是一种最好的休闲享受。火熜在完成供人取暖外,还要承担烘干衣物的义务,特别是雨雪天气。所以,火熜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就成了十里红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火熜一般是用铜铸制的,到上世纪70年代后也有铝制的。它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还有更小的,一般是暖手的。大的有20到30厘米,适合于暖脚烘物。火熜的形状各异,大火熜一般都是圆型的,它的拎环是单个的且较宽,小火熜中有圆型或方型的,它有细滑、两分开的双环,做工都非常精致。火熜盖的表面有许多小洞,使其腔体内有足够氧气助燃。为使火熜显得更为精巧、美观、吉利,工匠们会在盖子上雕琢类似剪纸样的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福禄寿、双喜等图案和字样。当然,除了火熜外,取暖的还有用热水袋和“烫婆子”等。



随着生活设施和灶具的变革,从上世纪70年代后普遍用上了煤球煤饼炉,到80年代后又改用了燃气灶、微波炉、电子炉等,火熜也和柴火灶一样一步步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完成了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文:来祖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