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虹72 2015-03-29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我们学习《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对仗也称对偶。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

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对;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
 3、借对。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4、错综对,也称交股对。就是两句中相对的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错综对一般安排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中,颔联和颈联不宜。比如李群玉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属于错综对。

5、扇面对,也称隔句对。在律诗中,即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 比如白居易的“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殷勤湘水曲”对“飘渺巫山女”,“留在十三弦”对“归来七八年”,属于扇面对。 比如江畔渔火的“不知云外路,隔断几重山。但念门前水,环成九折湾”,也属于这种。
二、比喻

在修辞学中,比喻有很多种,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明喻必须有本体、喻体和连接本体、喻体之间的“如,像”等比喻词。 比如江畔渔火的“有书如曲诗如蘖”,就是把诗书比喻成曲蘖。
2、暗喻。暗喻也必须有本体、喻体,只是比喻词是一些“是,成”等字眼。

比如江畔渔火的“我亦有戈横枕上,此戈元是圣贤书”,把圣贤书暗喻成戈之类的武器。
3、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以喻体代替本体。

比如江畔渔火的“两鬓霜花暗自移,更添鱼尾几参差”,用霜花借喻白发,用鱼尾借喻皱纹。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一般用在诗句中的有四种情况。

 1、部分代整体。

比如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用孤帆来借代船只。

2、特征代本体。

比如江畔渔火的“短衣莫作不平鸣,万物于人总有情”,就是用短衣来借代贫困的人。
3、具体代抽象。

比如江畔渔火的“骨中红豆如能剔,人世权当小谪看”,就是用具体的红豆来代替抽象的相思。

4、抽象代具体。

比如江畔渔火的“夜长底事消无计?一寸痴从万丈争”,就是用一寸借代心官,用万丈借代红尘。
借代与前面说的借喻很容易混淆。我们要清晰地分辨,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借喻是一种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方成另一个不同类的,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借代更注重的是事物间的特性,而这些相关联的特性又不具备能比喻的关系。
四、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方的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格,在格律诗中用得极为普遍。比如江畔渔火的“山莺识得桃开晚,唤取梅花欲睡时”,就是将山莺和梅花都人格化了。

2、拟物,可以把人写作物,也可以把甲物写作乙物。比如江畔渔火的“劈尽铨衡当隘者,腰间赖我一钱刀”。就是把钱拟作刀来描写。 再比如江畔渔火的“如何际遇乾隆盛,也作泥途曳尾行”,就是将人写作曳尾于途的龟。再如江畔渔火的“满丘猿鹤尸难辨,漫道虫沙命总冤”,也是把人写作猿鹤虫沙。

五、夸张。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故意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夸大的一种夸张。

再比如江畔渔火的“磨人别恨恁如斯?病骨嵯峨立似锥”,就是缩小的一种夸张。

夸张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语言形象化,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意境和浩大的气势。但在使用夸张手法时,一定注意要适应表达的需要,并且在合理的想象中。
六、对比。对比就是将两种对立的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有时也拿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比如江畔渔火的《城步长安营旧址》:

高垣古戍昔屯兵,

南楚无输汉柳营。

于今鼓角闻不见,

油茶香里听芦笙。

诗中有两种事物的对比,一是城步长安营的旧址与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汉代的细柳营比较,一是战争时代的鼓角与和平时代的芦笙对比。这样,事物的特征就分明地表现出来,省却诸多笔墨。

七、反复。同一词语或描写的事物在诗中反复出现,叫反复,是民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江畔渔火的《南山牧场即景》:

碧草蓝天一色看,

蓝成碧绿碧成蓝。

牛羊信步蓝天上,

云霭飘忽碧草间。

诗中反复出现碧草和蓝天两种事物,以及蓝和碧两种颜色,突出表现了南山牧场的特征。

八、双关。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语音和语义,使所用的词语具有双重的意义。

比如毛主席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其中瘟君既指当时的血吸虫,又指社会上一切残害人民的人和物。这种属于语义双关。
比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其中的青白,一是指石灰的青白颜色,二是指诗人清白的品质。这种属于谐音双关。

常用的谐音双关字有:莲双关怜,丝双关思,藕双关偶,晴双关情等。

九、设问。作者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设问在诗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引起读者注意,并启发读者去思考和体会;

二是渲染气氛,使诗文波澜起伏而不呆板;

三是强调重点,突出主题。

比如江畔渔火的“为何三百六十日,总是东南西北身”,就渲染出人生漂泊的幽怨。

再比如江畔渔火上面说到的“如何际遇乾隆盛,也作泥途曳尾行”,就是提出一种社会现象,让人思考、探索。
十、互文。互文是诗文中关于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修辞手法,就是上文中省了下文中出现的词,下文中省了上文中出现的词,解读时需要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再比如江畔渔火前面说到的“有书如曲诗如蘖”,也是一种互文的手法。 
十一、通感。通感就是把多种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移觉。

比如江畔渔火的“山光远浸楚云天,水上双桥拨响弦”,就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看到状如琴弦一般的桥梁,就仿佛听到了拨弦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