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作文审题如何界定

 老刘tdrhg 2015-03-29

  材料作文审题如何界定

  ■ 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朱治国

  对材料作文的审题进行清晰的界定,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握材料,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的界定,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多角度审题与材料的整体把握

  近几年,许多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在命题时大都做了这样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样的要求对材料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可能会为写作提供多种角度,可以从材料整体内容寻找写作的角度,包括材料中主体的行为与结果、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内容的价值倾向等,也可以从材料的某些细节中寻找有价值的观点,甚至可以对材料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辨,等等,材料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但是,这种多角度的审题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无论哪个角度,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来观照整个材料的内容或引发的思考,在正确处理单个角度与材料主体内容或者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中确立观点;或者是在材料含意、话题的范围内辨析某个角度的价值。切记不能把多角度审题理解为断章取义或者瞎子摸象。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多角度来分析,可以从萧伯纳、周国平以及二者之间的比较或者结合三个角度审题,但是,探讨话题应该限制在“对人生的态度”“人生的得与不得”等范围内。比如从萧伯纳观点的角度可以论及“占有欲未得到满足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人生的双重悲剧”;从周国平观点的角度可以辨析“体验人生的过程和收获创造的结果都是人生的快乐”;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可以讨论“每个人总有不可消除的痛苦,但是摆脱占有欲,欣赏生命的过程,就能有快乐”;等等。

  但是,如果讨论诸如“目标的重要性”“追逐梦想”“知足常乐”“态度决定成败”“不同的选择”等问题,则是审题偏颇,看似与材料中出现的“追求”“创造”“品味”“体验”等词语相联系,却忽略了材料的整体内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只留意片言只语,或者目光狭隘地就问题讨论问题或者无限拔高,自然离题甚远。

  当然,能抓住材料中的细节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把握好审题的方向,又能把论述引向深入。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通常,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在审题过程中,如果能抓住材料中的“挺身而出”一词进行深入思考,以“也谈‘懒蚂蚁’的挺身而出”为话题,论述“挺身而出”(的行为)的意义,比如从三个层面来论述:①挺身而出之前,“懒蚂蚁”之流可能是平凡的,可能是庸碌无为的,甚至可能是社会群体中的边缘;②关键事件往往是对个性特点的激发与唤醒;③“挺身而出”不是盲动,其背后可能是平日的积累与磨炼。围绕“挺身而出”做深入思考,其实就是抓住了关键性细节,它是材料中“懒蚂蚁”在团队遇到危机时的重要行为,透过这个行为,完全可以透视“懒蚂蚁”的价值,也就能观照材料的主题了。

  二、材料的共性提升与个性凸显

  审题时避免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更要防止对观点的过度拔高,同时也要处理好材料的共性提升与个性凸显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有一天早上,学童走过时,他站在花园里,有个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

  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几天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它只能活数小时。你想把它怎么样?”

  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一大批朋友。

  分析上述材料,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审题,比如从牧师的角度,可以有“善于用智慧的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孩子们的角度,可以有“要懂得分享和拥有”;等等。但是,为了避免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空泛的分析,写成标签式的文章,必须在分析时凸显材料的个性。比如,如果从牧师的“智慧的处理问题”这一角度进行审题立意,就要围绕“牧师的智慧”来做文章了,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①智慧的处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牧师没有答应孩子采摘,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选择),如果基于材料,再深入分析简单的否定和肯定的本质,“简单的否定与肯定,其实是哲学上的二元论或者是生活中的非此即彼”,最后提出“生活的结局可能是单一的,但是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而生活的魅力就在于过程,在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之外,有第三条道路可走”,那么文章会更加厚实。②智慧的处理问题,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或尊重事物的规律。(抓住材料中牧师的话: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几天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它只能活数小时。)③智慧的处理问题,要把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智慧的根源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的担当。(突出材料中牧师的身份特点,他不仅送出了满园子的春天,更主要的是他能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去爱和分享,这是牧师的责任。)

  关于智慧的处理问题,可多角度展开,但并不是所有的角度都适合材料作文,上述的分析能紧紧围绕“牧师的智慧”做文章,很好地做到了审题中“材料的共性提升与材料的个性凸显的紧密结合”。

  三、适度迁移与材料间的“神似”

  由材料引发的联想、比较是丰富作文素材、拓宽作文思路的基本方式,这种由此及彼的生成方式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所选素材品质的高下。怎样选择材料作文的素材,要力求做到对材料的适度迁移,实现材料间的“神似”。

  例如,上文中的“牧师与郁金香”的材料,围绕着“怎样去爱和珍惜”的角度进行审题和迁移选材,有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两种思路:

  1.曾经,卖油郎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衣裳,怀着期待与敬仰,虔诚地等待心中的她的归来,可是等到的却是烂醉如泥的花魁,他没有将心中的女神像摔碎,而是安静地傍着她的身旁入睡,甚至用珍爱的新衣服的袖子承接她呕吐的秽物,这已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无声的救赎——我爱的不仅是你的美,还有你的脆弱与不完美。在这种朴实的爱中升华了一种圣洁的东西,既救赎了自己的崇拜,又维护了可能陨落的美好。也正如牧师在春末欣赏着满园鲜花的同时,“送花”也让他收获了孩子们的友情,延续了更多的美丽。

  2.《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囚犯,在入狱前把他家的鸽子一起带入监狱。他在鸽子的陪伴下似乎不显得那么孤独,而他也自以为给了鸽子一个安全的地方。几十年后,当他获释出狱,他望着纯净的天空,不知所措。他伸出手欲将鸽子放飞天空,却惊讶地发现它早已丧失了飞翔的能力。一次次地摔落在地,带给它的是生命的终结。老囚犯以为这些年的悉心照料是一种关怀,谁料这却成了限制鸽子自由的工具。像一把有些钝了的尖刀,一点点地隔断鸽子生存的能力。我们为何总是试图触碰,得到那些所谓的“美好”,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把玫瑰紧握在手中,可它却枯萎了;我把鸟儿紧抱在怀中,可它却死去了;我守住溪中流下的每一滴水,可它却干涸了。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思路更切合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去爱和珍惜。老囚犯和鸽子与孩子们和郁金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飞不上蓝天的鸽子和满园的郁金香恰恰证明了以怎样的方式拥有和爱护更有价值的命题;反观“卖油郎护花魁”的素材虽然也是谈如何去爱或者爱什么,但是,卖油郎爱护花魁与牧师爱护郁金香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在第一种思路的分析中也说到了卖油郎的爱是“我爱的不仅是你的美,还有你的脆弱与不完美”,而牧师的“送花”让他收获了孩子们的友情,延续了更多的美丽。当然,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二者之间在结局上有“一种爱的付出会有更多的回报”这样的相似点,但这并不是材料所传达的主要内容。

  就高考而言,材料作文的审题往往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而文章审题的方向、分析的尺度以及素材迁移的信度,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考场材料作文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把握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原则,养成研读材料、具体分析、深刻思考、巧妙迁移的写作品质,才能开拓出材料作文写作的新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