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与书法人的文化品格

 杨关桥 2015-03-30

今天在座的,既有已经毕业的博士,又有在读的博士,还有一、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我想讲一点综合性的内容,既讲国学又讲人生,既讲艺术又讲修养,既是讲课也是漫谈,和大家一起聚聚,说些心里话。

什么是国学?我先举一个例子: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从南京飞往上海,在镇江上空他即兴抄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南京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进行了解释。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毛泽东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谈到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当时在场的人才会清楚,但不论什么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毛泽东在运用国学的智慧表达他的意志。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大家,“何处望神州”啊?有人就吟诵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毛泽东觉得他有点文化。什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国学。这个例子说明,中国的事情与中国学问的结合,才是中国的国学。也就是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国学。国学不光是几本书,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国学的外延无所不包,凡是中国的学问都可叫国学。我们可以简单分一下类,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经、史、子、集。经,就是十三经,先有五经,后有九经,最后发展到十三经。史,就是历史,如《二十四史》等。子,就是诸子,如老子、庄子、孔子、孙子等。集,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这种分类是对的,但不一定全面。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义理之学——讲理的,也就是哲学;二是考据之学——从事历史考据的,就是史学;三是辞章之学——就是文学。三者的排序是哲史文,现在叫文史哲。其实哲学是老大,义理之学应该是第一位的;四是经世之学——就是政治、经济、法律,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治理社会的;五是科技之学——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会书》等。

现在人们把国学当知识了,所以没有真正的国学大师了。过去有,远的不说,近代如清华大学四大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后来还有冯友兰、钱穆和张岱年。国学不是简单的学问,是人学。《诗经》里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在文化,一定要复兴文化。中国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和谐。这是贯穿整个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主线,离开了它就不能叫国学。

国学保存的最早的一篇文献是《尚书》,头一篇叫《尧典》,其实是尧的就职演说,也是尧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战略。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里我对其中的几句话作一个简要解读。这几句话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克明俊德”,“克”是能够的意思,“明”是彰明,“俊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德才兼备。尧的时代是一个族一个族居住在一起的,每个族都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当领导,任务是“以亲九族”,把九族团结起来。什么叫九族?当时中国人都是血缘大家族,非常大。一个人,以他为轴心往上数四代,父、祖、曾祖、高祖,往下数四代,儿、孙、曾孙、玄孙,这就是九族。把血缘大家族团结起来,这样社会的基础就稳固了。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这里的“百姓”指的是很多族的总和,“平章百姓”就是把所有部族治理好。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所有部族治理好后,进一步就要“协和万邦”。“万邦”,就是各个诸侯城邦,泛指整个天下。后来尧把天下传给了舜,舜根据“协和万邦”,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即“舜典”里的“慎微五典”,“五典”也叫“五教”,就是说要谨慎地把五教作为道德准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个道德规范,从尧舜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已四千多年。舜通过这些道德规范对全国进行教育,使整个黄河流域,包括蛮夷戎狄都接受这个教化,团结起来,凝聚成了一个整体。“协和万邦”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从基础抓起,从每一个角色抓起,做父亲的应该怎样当好父亲,做母亲的应该怎样当好母亲,做兄弟的应当怎样当好兄弟,做子女的应当怎样当好子女。每一个角色都称职了,每个人的素质就提高了,每个家庭就安定了,国家也就安定了。这就是“以德治国”。

“和谐”、“和为贵”是中国发展壮大最根本的一点,应该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点。和谐是方法,也是目标,不是因为和谐了才讲和谐,而是因为不和谐、为了和谐才讲和谐。和谐包括多个层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这是大和谐;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这是国内、国际层面的和谐;领导与下属、同事、同学之间也讲和谐;在家庭也讲家和万事兴;最后是个人,个人身心要保持和谐,所以,和谐是无所不包的。

先秦哲学的儒、墨、道、法、名、阴阳这六家之间也有和谐的问题。那么,和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问题,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建设好国家,建设好家庭,修养好自己。所以应该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一定要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人君子,伟岸之躯,堂堂的博士生、硕士生,应该是和而不同。中国文化讲“和”、妥协、让步、对话、交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与人之间秩序的正道。

北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谈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大家知道,“太和”出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和”是最高境界的和谐。张载把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总结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有象,必定有一个东西和它相对,而相对的事物,其表现方式必然是相反的;相反的方式必然产生矛盾斗争,但最终一定要“和”,所以最后一句话最重要,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必须通过“和”来化解,这是根本。

我们现在面对很多矛盾,社会有社会的矛盾,学校有学校的矛盾,自己和自己也有矛盾,都有不和谐的因素。如果我们有智慧,有能力,有度量化解矛盾,我们就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未来,充满着发展的机会。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着重讲了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大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人生,朋友与朋友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地思考反思一下这个问题。大家是通过竞争而入学的,在校期间依然处在竞争的环境下,且生存环境无不充满了竞争。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这是必然规律。“有反斯有仇”,有竞争,相互之间就有利益冲突,就有可能结下不同程度的积怨,但作为君子,作为有文化、有智慧的人,一定要“仇必和而解”。我们学习书法,讲究“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社会中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如果大家在社会关系中有些不和谐,或者有什么误会,那么,我们以今天为界限,让过去的都过去,学会包容,学会和外界、和他人和谐共处。

第二个问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修养,共同维护师生形象。我们师生的形象和我们的书法作品一样,要靠我们去建设、去创造、去维护。“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老师要严格管理,从严治学,赏罚分明,是非分明。我对自己的学生都十分满意,为你们而感到自豪。一两年来,我的精力没有更多地投入到管理上来,如果大家中间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我的责任。我可以原谅大家的毛病,但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职。我今天也郑重地向大家承诺,从今以后,我会认真履行老师的职责,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来。对大家过去的不足,只要不再发生,我会置若罔闻,既往不咎。但是,如果出现不遵守校规校章,或者不顾大局,生是非闹矛盾,我就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

老师的形象就是大家的形象,大家的形象就是老师的形象。老师的所作所为,社会上反映如何,在学生的生活圈里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比如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认识你的人会说,做那件事的人是某某同学的老师,自热而然地把师生联系在一起。大家所作所为,也同样要反映到老师的生活圈子里。比如某一个同学在外面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人家很不高兴,或者让人家很瞧不起,熟悉老师的人就会说,某某同学是某某老师的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每个人的形象都不是个人的,都会影响到他人。所以,形象问题决不是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是我们共同的事,我们要共同维护,没有权利去损害,去抹黑。

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呢?那就是德艺双馨。如果我的学生只会书法而不会做人,那将是我莫大的耻辱。学会做人,是我对大家的第一要求,这也正是大家为什么要成为我的学生的原因。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坐的一位同学早就想报我的研究生,在考试录取中阴差阳错,差一点不能如愿,当最终确定她被录取为我的学生时,她十分兴奋,于是给她妈妈发信息报喜,信息的内容是:“我跟胡抗美老师跟定了,因为他的学识,他的为人”等,可能是因为她太激动了,结果把信息发错了,发到了我的手机上,当我看到这个信息时,十分感动,同时也让我再次掂量了自己的责任,同学不顾一切地奔着我来,我该怎么办,这是我常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形象的问题。

那么同学们的形象是什么呢?品行端正、学习优秀、具有想象力、长于创造性、思维敏捷、不断开拓、始终站在同龄人的前列。品行端正包括遵纪守法、做一个善良人、厚道人,不计功名,更不沽名钓誉。当下书法环境不好,金钱至上,浮躁之风盛行,大家要经得起金钱名利的考验。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欺世盗名,不铤而走险,不不择手段,要把人品人格放在第一位。大家如果有困难,老师尽力帮助解决,大家一定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作人和学艺是一致的,没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绝对学不好艺术,当前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一些人作品中的节奏也被拉直成一条线,没有起伏,没有张弛。

第三个问题,讲学习。大家正值学习的好年华,学习为重。我围绕学习讲几点看法:一是学哲学。哲学是“明白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不少从事书法的人,起步很快进步也大,但为什么最终上不了高度,就是哲学观、艺术观、审美观问题没解决。大家的书法要成大气象,要上高度,要有好的格调,必须从哲学中吸取营养。学哲学除了社会哲学外,艺术哲学要细读、反复读。二要系统地学习美学。包括美学原理、美学史、西方美学、中国美学、书法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等。中国古代书法是伴随着实用产生发展的,在古代书法理论中,艺术的成分和实用的成分都有。我们要站在艺术的立场审视传统书法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相关的美学知识,通过对美学的学习来深入书法本体,来分辨和剥离古代书论中的实用成分。三要学点心理学。书法艺术是抽象艺术,其意境大都属于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我常讲的对比和组合后产生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按照视觉艺术的原理,它应该看得见;按照空间艺术的原理,它应该摸得着。怎么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心理学知识的支持。李泽厚说:“中国艺术是时间艺术,情感艺术。‘线’则是时间在空间里展开,你看那充满情感的时间之流,那纸、布、物体上的音乐和舞蹈,无论是绘画中、书法中、诗文中、雕塑中、园林中、建筑中,它总在那里回旋行动,不断进行。它组成节奏、韵律、人物、图景、故事、装饰、主题……它们流动着,变幻着,或轻盈或沉重地走向前方。它自由而有规矩,奔放而有节制。它感性而又存在,表现出冲破有限的超越,但这超越却又仍在此情感化的时间之中。你能掌握这音乐——线——情感的运动吗?那就是华夏文艺的精神。这精神也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迷一样的情感中永恒的时间或情感中时间的永恒。”这就是艺术美学,他说到的那些抽象的东西,没有心理学的理论很难理解。李泽厚讲到时间艺术,情感艺术,讲到线。这些至今很多书法家都不能理解,不明白也不承认书法是时间艺术和情感艺术,甚至认为“线”是西方的,中国书法只有点画没有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博士、硕士们怎么办?你们能不能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能不能针对当前书法的生存环境作一些深入的研究,能不能在书法重大转折时期有更多更大的作为?关键在学习。

我说书法正处在一个重大转折期,这是对当前书法所面临形势的判断。当前书法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是键盘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写工具、材料,文化生活方式等都被搁置起来,逐渐远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而与此同时的另一面就是,书法脱离了原有的实用依附,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这是书法地位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个变化,书法史上不曾有过。书法与实用的分离已经到来,书法的艺术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但是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管是因为审美惯性、审美惰性、审美滞后的原因还是某些其他因素,在绝大多数人那里,书法的审美不是那么纯粹,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中,挣不开以书法为附庸的思维方式,书法本体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很难确立起来。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加以阐明,书法艺术的地位就不能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那么,确立书法艺术的本体地位,让国人能尊重书法,捍卫书法的尊严,就是你们这些书法博士、硕士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