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为何要吃京江脐子

 青梅煮茶 2015-03-30

    民国年间,扬州文士徐谦芳在他的《扬州风土纪略》里记录了一条俗语,“清明不看牌,死了没得人抬。”“看牌”简单的说就是打麻将,包括马吊、麻雀、纸牌等;现在就是打麻将、打扑克。为什么清明这天非得要“看牌”不可呢?

    清明最初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扬州有农谚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与寒食节合并,不再仅是节气名称,而成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食节最初是由人类对火的崇拜而产生的禁火节。上古时各家祀火,每年止熄一次。然后改火(重新燃起新火)。改火时,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供上人牺(将谷神社稷的象征物焚烧),后来融入纪念介子推的内容。

    据传春秋时,晋国内乱,诸子争位。介子推和一班大臣跟随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忠心耿耿。流亡途中,重耳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咽不下去,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同野菜煮汤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不出。文公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但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大柳树下,修祠立庙,把绵山改为“介山”,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寄哀思。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相隔较近,随着历法的变化,融入了清明。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山西,山西对寒食节特别重视,明代初年,大批山西商人来扬州业盐,山西寒食节的民俗事象自然也就随之来到扬州,和扬州原有的民俗事象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表现形式不同而内涵相同的民俗事象。插柳,意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荆楚岁时记》中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是日不举烟火,山西吃一种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的“子推燕”的冷食(山西话中“燕”音同“念”,是念子推的意思),扬州则是“京江脐子”和“麻油馓子”,俗语中有“清明不吃脐子馓子,死了变猫子狗子”。扬州沿江一带至今还有寒食(清明)吃用野菜或茵陈汁拌和米粉、野菜拌肉末馅的“青团”或“茵陈糕”的习俗(寓意介子推以野菜煮肉)。

    博弈原指下棋,棋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后来的发展中又增加了包括麻将在内的“牌”,麻将的起源虽有多种说法,但都认为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看牌”原本只是博弈游戏的一种,是寒食游艺活动的内容之一。这一天无需生火做饭,可以“饱食”,时间有空闲,“博弈”看牌,不忘祖,“犹贤乎已。”所以,俗语“清明不看牌,死了没得人抬”和“清明不吃脐子馓子,死了变猫子狗子”具有同样的内涵——参加清明(寒食)的民俗活动,祭祀先祖。

    博弈总要分胜负,于是又有了以此为赌的。扬州盐商多好弈,并以弈而赌。《弈史》中记载了扬州盐商胡兆麟与当时著名棋手弈赌的事:“胡兆麟,扬州盐贾也,好弈。梁、程、施、范皆授以二子,每对局,负一子辄赆白金一两。”《新世说·任诞》中记述了龚自珍与扬州盐商赌博的事。盐商好赌,已经波及文人,影响到一般市民。徐谦芳《扬州风土纪略》说:“扬城赌风最炽,喜庆贺客,必邀其入局竟有以局多自豪者,亦败俗也。”“邗江多富商巨贾……博戏一掷或至数千金。”“赌也多术矣,打马吊为最普遍,麻雀次之,扑克又次之。”

    由是,清明看牌“赌”似乎就成了主要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