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诗初探

 精品集粹斋 2015-03-31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等,别称紫阳。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累赠宝谟阁直学士,谥号“文”。理宗朝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都有贡献。他受业于李侗,得“二程”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之学说,是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者。其诗有不少是诗味浓、耐人咀嚼的,不似有的理学家的诗作索然无味、令人难以卒读。他可以说是开“永嘉四灵”风气之先的诗人。

  朱诗的代表作是《斋居感兴二十首》。这组诗是诗人“读陈子昂《感遇》诗,受其旨幽邃,音节豪宕,非当世词人所及”,故“欲效其体,作数十篇”,“顾以思致平凡,笔力萎弱,竟不能就”,后“斋居无事,偶书所见”而得。①这组诗,大多数是谈性说理之作。胡应麟说朱熹的诗学陈子昂,这未免有溢美之嫌。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熹《斋居感兴》中有些诗句是针对时事、批评朝政抒写情怀的:“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王章久已丧,何复嗟叹为”,“尘编将寥落,叹息将安归”。

  朱诗中也有不少景物诗。这些诗写景物大都语言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诗写春游者所见之景与春游者愉悦之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仿佛感觉到和煦的春见扑面而来,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清新的春之气息沁人心脾。《水口行舟》(其一)描写作者夏季行舟江上的所见、所感:“昨夜偏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以“昨夜”与“今朝”相对举,以“依旧”二字将雨中行船与雨后赏景两幅画面连接起来,写得颇有韵致。《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这组武夷棹歌,共10首,首篇总咏:“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继而,逐篇分别吟咏九曲之胜。如所咏一曲之胜为慢亭峰:“一曲溪边上钓船,慢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之胜是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复荒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这种作法为朱熹所创。其后,历代赓和者多达20余家。可见,这组诗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朱熹诗中还有一些貌似绘景,实为谈理的哲理小诗。这方面的佳作有《观书有感》(二首)等。请看其中的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寓理于景,理景交融。前两句看似描写“半亩方塘”的景色,其实是以“方塘”比喻作者打开的所读之书,以“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半亩方塘”面积虽小,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将天色云彩一并收入。由此可见,作者所读之书篇幅尽管不大,却包孕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后两句转为议论说理,但不是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的议论、生动的说理,是为前两句所引发的。它通过揭示“半亩方塘”清澈见底的原因,是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注入,来形象地阐述只有不断吸取写作源泉才能写出鞭辟入里的书。这一道理,扩而言之,就是人们要使自己的学问高深纯正,就得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黄东发《黄民日抄》对朱熹的评语“游戏翰墨,则行云流水之自然”,颇为客观。

  注释: 

  ①参见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序》。

  ②《诗薮·外篇》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原载《南通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