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解图传里巷,周易答疑智慧羹》· 武夷山五夫里:朱熹故里 (组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张 方

 天之裔 2022-11-11 发布于河北

武夷山五夫里朱熹故里组诗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文/张 方

五夫里:朱子故里

走过一架石桥

你少年手植的香樟还在

古老得虽然已经中空

在溪边依然枝繁叶茂

用枝桠伸出长长手臂

为南来北往游客指路

为座落屏山脚下潭溪江畔

坐北朝南朱熹故居遮风挡雨  

门前  奔流的一泓灵泉

使一排古民居灵气生动起来

我掬一捧水  把对先生

有过的所有古板印象洗去

紫阳楼是仿古的建筑

只有条石  柱础是原物

走进先生“晦斋”

壁上挂着《观书有感》那首诗

先生在“五夫里”笔耕不止

写下九部巨著  著作等身

现在书房里却没有一本书

连乱翻书的清风也扑了一个空

只有天上走过的悠悠白云

拜访先生  云卷云舒

在聚精会神地研读先生的——

《四书五经集注》

登楼眺望“五夫里”千年古镇

无穷碧的十里莲花

正跃出水面  在阳光下

依然开放着宋朝时的花

满湖的红白相间

白的——是贡品五夫建莲

红的——是一代理学宗师

还在高举起宋时的理学大纛……

兴贤书院

从宋朝  一直站立到今

对自已漫长的前世今生

不断地作短暂的叙述

正门高墙上的状元  榜眼

探花  三顶高中官帽造型

表达书院对——莘莘学子

金榜题名向往  一科三鼎甲的

渴望  与寒窗的孜孜不倦追求

这是理学大师朱子少年时

一所读过书又教过书的

武夷山一个名镇古书院

虽比不上先生讲学过的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武夷精舍那么声名显赫

在八闽大地也算首屈一指

兴贤书院是闽北“五夫里”镇

高官贤达如日中天时的杰作

也是为官九年  居住教书育人

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儒朱熹先生

大隐隐于村的  隐居之地

一口古井是源头  也铭刻着

理学大师的卓越才华与深度

顺着书院精美三雕大门 

跟随先生走上古街石板路

穿越过窄窄的朱子小巷

在朱子来去匆匆的影像中

我看到北孔南朱的一代宗师——

朱熹先生晚年重教育人的

忙碌身影……

朱子

用山溪河卵石

一路铺就一条曲曲

弯弯小巷的圆通与锃亮

每一块石卵

都经过朱子先生的脚底

磨得光彩照人

这是从屏山紫阳楼

先生故里到兴贤

书院的必经之路

穿河过桥  蜿蜒起伏

先生走了五十年

步步指向——都是理学之路

曲折小巷  就镶嵌在

荒山野地  古屋高墙之中

在逼仄的状态中蝺蝺而行

展现一个理学大家的

坚韧  豁达  开明与包容

将理学哲理把控得游刃有余

“朱子巷”一块小小的

并不显眼的石刻  隐身在

古街一条巷子的起点处

因不起眼  常常被人忽略

就像一个高人  但内敛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山林隐士

又因为这条小巷

它的名声实在太大

又常常被人们执着地找到

人们兴趣勃勃地重走一遍

这朱子探友寻幽问道的路

去发现世界上一切珍贵东西

消失之后才懂得珍惜的涵义……

灵 泉

朱子故里门前

一股长年奔涌不息

大不盈尺的

不涸不竭山泉

先生喝了它

半个多世纪

在“晦斋”著书立说

文思如泉涌

先生很多灵感

就出自

这股无声无息的

幽泉

今我来寻幽

必恭必敬地掬起

喝上几口

但愿能得先生真传

长你的灵性

好借你的这双慧眼灵感

去发现去创意些什么?

或者说从这股满是青苔

润物细无声的幽泉中

能找到理学大师

才高八斗  万人景仰

心中自有活水来的

那脉真正源头……

作者简介:

张 方,本名:张昌藩。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绿风》、《扬子江》、《广西文学》、《福建文学》、《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数十种报刊上发表过诗作,并被多种选本收录;多次获全国征文奖、省级文学奖。系福建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心路历程》、《面对生活》、《深度空间》《乙未羊回望》、《我是你的小苹果》《诗画鼓山》等六本个人诗歌专集。其文学成果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