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偏激逼母堕胎,是家庭教育自食苦果

 孤云山民 2015-03-31

  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五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一个已经就读于初三的女孩,得知母亲怀了第二胎,竟以不断“升级”的极端办法,强逼母亲终止妊娠,让已经“13周零5天”的弟(妹)“胎死腹中”,这位女孩的做法真让人不寒而栗。这恐怕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冷血的为人子女者。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大踏步前进的今天,为什么还会爆出这样的冷门事件?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对少年一代的传统道德教育没有跟上,特别是人性教育缺失太多。

    那个尚在孕育中的孩子,本该给这个家庭增添更多的笑声与欢乐的。可谁又曾料到,在姐姐的强烈抵制下,他不但失去了继续成长的机会,更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了苦痛的泪水。然而,在伤痛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是来自哪方面的力量去逼迫一个13岁的孩子不惜以自我性命为代价来换得父母对二胎的无奈放弃。笔者认为,孩子偏激逼母堕胎,是家庭教育自食苦果。

  大家可能会想到是这个孩子内心的无比自私促使了她有如此偏激的行为,这样的结论或许本没有错,但更应看到的是,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她之所以不愿意让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表面上看是她不愿意和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分享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实质上却是她害怕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影响了她在整个家庭的地位,削减了大家对她的关注度。要知道,在现有的家庭格局中,她可是这个家庭的小公主,从小就是被大家宠着爱着惯着的。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她的“宠”,才使得她的诸多行为出现了恶性叠加。这“宠”中透露着的溺爱与娇惯,不但让家庭教育变了味,更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可指责的,所要表达的看法也必定是说一不二的。高尔基曾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的父母只知道给予孩子过分的爱,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过分的照顾,对其以后的成就报以过高的期望,却忘了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着适当的理性,不教会孩子懂得真正的爱是相互的,不用自己的爱去培育孩子的爱,从而实现爱的接力。那么,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只可能是只懂索取、不懂得回报的自私自利者。

  其实这样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雯雯得知母亲怀孕后,在言语上她就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过激,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能和她静下来谈谈为什么会再要一个孩子,以及了解她心中的顾虑到底是什么,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去解决,或许情况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遭。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家庭的诸多决定有绝对的话语权,却丝毫不顾及一个13岁孩子的内心感受。当事前没有协商,事后又对孩子的诸多言行置之不理时,孩子今天的“爆发”便早已被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更让人痛心的是,当孩子以死相逼后,父母也只是一味的顺从,并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一错再错。殊不知,堕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它只不过是通过“暂时满足”的方式将问题的本质予以遮蔽,而女孩心理的深层次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谁又知道,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因家庭教育偏差而累积的问题,会不会以另外的方式爆发出来呢?

  由此看来,要想拯救这个看起来无比自私的孩子,其最终落脚点仍是要回到家庭教育的本质上来。如果家庭教育能注重爱与责任的培养,能更看重整个家庭关系中的互动构建,不对孩子施予过分的爱,要爱的有度,爱的有方法,或许才可能摆脱今天这样的尴尬之局。

古人说: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要尽心奉养并顺从。慈就是父母要爱护子女,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然而,我们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正常呵护变成了没有是非的溺爱,使很多孩子养成了“小皇帝”、“小格格”说一不二的习性,什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什么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等,在他们心里早变成了远古的童话。正是这种无度的溺爱,培植了他们无度的“任性”。他们不但会经常干出一些有悖常理的事,而且,会制造一些缺乏人性的奇闻。如果任这种教育再发展下去,恐怕再出现的冷门事件,只会比这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先接受的必定是家庭教育。孩子出问题,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切实吸取上述事件的教训,加强对孩子的传统道德教育,要教他们以人伦,引导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奉献社会,从小养成善良、诚实、谦虚、包容等品行。要从一点一滴教起,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绝不能只希望孩子快乐、自由,对他们极端的个性和带有叛逆的天性听之任之。如果那样的话,误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年和少年,误的是孩子的一生。 

当然,一个孩子的畸形成长除了家庭应承担的责任外,我们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一个13岁的女孩为何能用如此极端的办法面对父母?她是“无师自通”还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看还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居多。因此,加强对孩子的传统道德教育,还要靠全社会发力。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将善良、诚实、谦虚、包容、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培育少年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少年优秀的行为品格,帮助类似上述事件中的独生子女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划好道德底线,为一辈子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