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易发人群特点及一级预防要点编辑:Zoe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90% 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 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 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是头号杀手。估计每年约有200,000 ~ 400,000 例猝死发生。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 例/10 万人, 约占总死亡的9.5%, 猝死总人数约54.4 万/ 年,高于美国猝死人数。 据文献报道,男性心脏性猝死较女性发生率高(约4:1)。在Framingham研究中,55~64岁间男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差异更大(几乎达7:1),因为在这一年龄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女性明显增高。医学研究发现,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一般为左心室肥厚、血浆总胆固醇、过度饮酒、吸烟、体重和室性心律失常;而女性一般为体力活动少、肺活量减少、总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使男性心脏性猝死危险增加3倍,而与女性心脏性猝死危险关系甚微。糖尿病是女性心脏猝死更主要的危险因素。 精神因素可能对女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更起作用。心率增快是男性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是女性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而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下降(<40%)是男性心脏猝死最强的预报因子。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女性的发生率是男性的两倍,女性因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率也明显高于男性。 中年人最易出现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50岁,其中,心脏性猝死风险男性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多种综合因素可导致中年人易发心脏性猝死。 工作压力过大:这在白领人群、精英人士、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心脏性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连续加班后过度疲劳之时;膳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明星、企业领导等,他们普遍应酬多,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鱼大肉、大量饮酒、大量吸烟,这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脏性猝死的概率;忽视体格检查:中年人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不少中年人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因无症状而忽视体检。 我国引起心脏性猝死病因一半以上是冠心病,其次是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离子通道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因此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如戒烟、适量运动、降脂治疗、控制糖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对于已罹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尽早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等。同时要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 尤其是低、高血钾症),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作压力等。 药物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相对安全,可以降低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猝死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复发作用有限。兼具β 受体阻滞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阻滞作用的索他洛尔有时可能更有效。胺碘酮预防室速复发疗效最好,但不良反应明显,不能降低总死亡率。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死亡率,不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降低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器械治疗方面,ICD 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除颤器(CRT-P/D)可以明显改善伴有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建议植入预防心脏性猝死。 2015年年初,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请来了原上海同济医院于泓教授做客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为我们讲解了有关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及对策的相关内容,于教授还重点讲到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欲知心脏性猝死相关详情,可观看如下直播视频: 视频1 视频2 |
|
来自: 昵称10375948 > 《心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