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中华古陶瓷网上博物馆:孔铭
前言: 中华古陶瓷网上博物馆源于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私人古陶瓷收藏馆,主要的收藏品以古陶瓷、古玉器为主。经过多年苦心搜集,我们收藏到数百件高古玉器,其中包括有许多人看不懂,不敢认可的红山文化玉器,以后我们会把高古玉微观痕迹鉴定法公诸于世。目前,我们主要致力中国古代陶瓷的收藏、研究与鉴定,我们收藏了中国清代至汉代上千件陶瓷藏品,尤其以宋元明三个时期的陶瓷藏品最为丰富,为国家保护了大量的古陶瓷物证,同时,我们也在收藏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鉴别经验。日后机缘成熟时,我们会把藏品捐献出来,让我们的后人能够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的历代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所创造的宝贵遗产。
序言
我们是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法的众多发现者之一。 我们是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法的完善者与坚定的推广者。 我们把模糊不清、理解各异的传统教条标准转变成具体实在的图像标准。 我们在传统的宏观眼学鉴定基础上增加了微观痕迹学鉴定,让鉴定不再是模棱两可。 我们的微观痕迹鉴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老专家没研究过,造假者更不明白。即使日后造假者想依此改进作伪技术,除非他能发明一种具有人脑智慧的腐蚀酸,在作腐蚀的时候,不用把瓷器全部泡进溶液里,一腐一大片;而是让酸分子能够自己排队组合,爬到瓷器上面去,做到分工明确,定点定位,有选择性地腐蚀,只有这样才能够模仿出在自然条件腐蚀下,瓷器釉面所特有的,有棱有角、层次分明的特征。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微观痕迹学就会像传统的眼学鉴定一样面临新的困境,因为人家造假者的病毒技术升级了,你的杀毒软件也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否则,你的鉴定系统就会在实践中死机、出洋相!当今古董鉴定界有许多权威的老专家在实践中接连闹笑话,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的鉴定方法已经落伍了,再不学习、改进,最后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从今天开始起,我们在这里介绍中国历代古陶瓷鉴定诀窍,关于宏观方面的鉴定常识我们会讲的少一些,因为这方面知识书本上都有,我们重点讲一些微观方面的鉴定诀窍,由于工作繁忙,还因为没人给稿费,也没人催稿的原故,讲座会断断续续,恳请藏友理解,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待斧正。
第一章 微观痕迹的类别及其形成原理
一、现代青花瓷器与古代青花瓷器,釉内气泡的形状与分布的主要特点
现代青花瓷:
(一)气泡上浮,分布细密,大小均匀,通透度低,层次感较差,釉面蓝底浅,好像仅有两层气泡的感觉。
(二)气泡相粘,大小混乱,白亮刺眼,浮燥不清,釉面各部位都比较均匀、相似。
古代青花瓷
(一)气泡下沉,分布疏朗,清如露珠。通透度高,层次多,釉面蓝底深。
(二)气泡不粘,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的间杂碎泡。釉面各部位分布不均。
气泡的形状与分布特点,与瓷器胎土的粗细、干湿,釉料的成份、配比,窑温提升的快与慢、窑温的高与低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以上的区别只占70%的概率,有30%的情况是现代青花瓷与古代青花瓷的气泡非常相似,无法依此判断新旧,此时必须结合宏观面的各种特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新瓷器与古瓷器会出现的几种微观痕迹
我们使用放大镜主要区别古陶瓷的以下微观特征: (一)自然腐蚀和老化与人工腐蚀和作旧的特征及区别。 (二)各种古代釉料呈相与现代釉料呈相的特征及区别。 (三)古陶瓷釉面异物与现代仿品釉面异物的特征及区别。
1、九种气泡微观痕迹
黄沁泡,黑沁泡,白雾泡,破裂泡,土沁泡,结晶泡,人工染色泡,人工酸咬开口泡,自然腐蚀开口泡。
2、九种线形微观痕迹
开片自然腐蚀痕迹,开片人工腐蚀痕迹,开片内自然结晶物,开片内人工粉状物,(白黑)腐蚀短线,白色网状纹,(白黑)圆圈与半圆线痕,老泡破裂纹线,其他几何状线条纹痕。
3、六种釉面微观痕迹
白云斑,虫蛀斑,棕眼与胎体孔洞痕迹,釉表面自然腐蚀痕迹,釉表面人为腐蚀痕迹,其它釉表面自然腐蚀几何状痕迹。(人工酸腐蚀多形成圆形状痕迹,很难做出锐形几何形痕迹)
三、各种微观痕迹的形成原理
(待续) 清中早期青花、现代青花、元青花的微观图片 (请注意:每个年代的气泡都会有多种形状,我们要总结共性,兼顾个性,综合判断,不可死搬教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