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量排寒疗法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4-03
能量排寒疗法
(针法是提插、穴位是大致的区域、离经不离穴、在每个穴位区内结节压痛点下针、排寒法也是按照全息对应来找、一般的扎完针后就开穴、无论什么地方没有反应点或痛点都不扎、开穴时间一般为3分钟。患者就会感觉到排风,寒,热) 用(0.3X40、或0.35X50毫针)。留针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取针后压针孔,防止真气消耗。、凡是风寒湿引起的病都可以调理。针灸时一定要扎出针感、开穴最主要、从上到下。
体虚病人要补血气为主,补足了以后再下针,就会有反应,先艾灸肚脐提高能量同时让患者喝、当归、大枣、枸杞子汤、后下针。
一下针就没有反应,就艾灸,至阳、命门、腰阳关、大椎。
1、颈部疾病: 针外关区、手三里区、两边找压痛点,结节压痛点、那个敏感扎那个、提捏风池、风府、幷排打风门、让患者活动颈部。如排寒差 考虑患者虚弱 或 病太深 。(颈椎病患者如两侧痛两侧都扎)。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2、肩部疾患:针养老区、手三里区,也可找足三里区 。提捏风池 拍风门 揉按天宗 放松肩周围1、《养老:掌心向下,尺骨小头点、转手骨开、即掌心向胸成为一缝,缝的凹陷中。针刺法:直刺0.5-1.0。 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3、《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
3、头痛;手三里,外关,合谷、神门、列缺、都是同侧。风府点按2分钟,太阳穴抓绕。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4、《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豌豆骨桡侧边缘》。针刺法:直刺0.5-0.8寸。 5、《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桡骨小头近心端当肱桡肌与母长展肌腱之间》。针刺法:向近心端斜刺0.5-0.8寸。
4、头晕,头昏,手三里,扰扰风池。
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5、感冒;合谷,外关,手三里,饶凤池、拍风门、多喝热水。
1、《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3、《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左右都可以找)
6、腰;昆仑、合阳,承山,拍打风市,然后拿捏腰部肾俞、命门、脚部要用毛巾包好。
1、《昆仑:外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寸。 2《合阳: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委中下3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3、《承山:跟腱中点,与委中连线中点,委中下8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7、耳聋:手三里,外关,前臂耳反应区,配合谷,通里,轻柔听宫。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4、《通里: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在心经沟上》针刺法:直刺0.5-0.8。 5、《前臂耳反应区:按照全息头面部来做,全息的面部对应区》。
8、三叉神经:合谷,前臂面反应区、揉凤池。
1、《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2、《前臂面反应区:也就是全息的前臂对应区、反应点最痛的部位》。

9、失眠;双上巨虚,扎深一点,左神门,按揉膻中
1、《上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6寸》。 2、《下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9寸》。针刺法:直刺0.5-2.5寸。 3、《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豌豆骨桡侧边缘》。针刺法:直刺0.5-0.8寸。
10、膝关节炎:手三里,三阴交,拍打风市和膝关节周围,如果肿或有积液加阴陵泉(风湿的可以在足阳明找点针刺)也就是足三里到下巨虚找敏感点。“膈腧艾灸但不能针刺”。开百会、气海、中脘。
1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3、《三阴交:内踝尖3寸、胫骨后缘》。 针刺法:直刺1.0-2.5寸。 4、《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后下方凹陷处》针刺法:直刺1.0-2.0寸。
11、高血压;1、肝胆犯胃型、太冲,阳陵泉,三阴交。2、劲椎病引起的是手三里,外关,神门、揉颈部、风府、按揉凤池、拍风门。3高低压同升型,用调理心脏的组方。1、《太冲:在足背第一趾骨间隙后方凹陷处、行间向上推档手处》。针刺法:直刺0.5-0.8寸。 2、《阳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后下方凹陷中,也就是拐弯处》。针刺法:直刺1.0-2.0寸。 3、《三阴交:内踝尖3寸、胫骨后缘》。 针刺法:直刺1.0-2.5寸。
12、乳腺增生;足三里到下巨虚找硬结同侧,按揉膻中、轻拍乳房。
1、《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
13、痛经闭经;妇科灵穴(小臂肘以下心包经段)地极区、(小腿阴陵泉往下找)三阴交。17椎下、用震颤手法按揉关员到中极。
1、《妇科灵穴:小臂肘以下心包经段敏感点》针刺法:直刺1.0-2.0寸。 2、《地极: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稍后》。针刺法:直刺1.0-1.5寸。
14、子宫瘤,妇科灵穴,三阴交,按揉关员到中级
1、《妇科灵穴:小臂肘以下心包经段敏感点》针刺法:直刺1.0-2.0寸。 2、《三阴交:内踝尖3寸、胫骨后缘》。 针刺法: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15、月子病;左神门,右足三里,上下巨虚,点按膻中,震颤手法按揉气海,关员,艾灸 神阙
1、《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豌豆骨桡侧边缘》。针刺法:直刺0.5-0.8寸。 2、《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3、《上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6寸》。 4、《下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9寸》。针刺法:直刺0.5-2.5寸。
16、飞蚊症;地极,复溜点按凤池。10到15次治愈。
1、《地极: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稍后》。针刺法:直刺1.0-1.5寸。
17、胃病:足三里深刺、中脘按揉。
1、《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18、肘关节:最痛点用皮内针、后用艾灸 。

19、晚上耳朵嗡嗡响,白天不响:蝉蜕煮水喝、针刺三焦经,也就是肘以下敏感点。

20:咽炎:手三里、外关、合谷、通里、开天突。
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4、《通里: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在心经沟上》针刺法:直刺0.5-0.8。
21、大腿外侧痛:手部中渚穴(健侧)扎手上的先让他走路、胆经的昆仑区、承山区、如两边痛、两边都扎。
1、《中渚穴:手背四五指掌骨小头之间握拳取之》针刺法:斜刺0.3-0.5。 2、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寸。 3、《承山:跟腱中点,与委中连线中点,委中下8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22、鼻炎: 和感冒治疗一样。(也可用合谷、开风池、印堂。)
1、《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3、《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23妇科:先调理好身体、在整体排寒、先排头、外关,手三里,神门、后排腰:昆仑、合阳,承山,拍打风市,然后拿捏腰部肾俞、命门、脚部要用毛巾包好。
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豌豆骨桡侧边缘》。针刺法:直刺0.5-0.8寸。4、《昆仑:外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寸。 5《合阳: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委中下3

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6、《承山:跟腱中点,与委中连线中点,委中下8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24、痛风;曲池,少海,合谷,足三里同侧。按压三阴交,要让患者活动患侧动大脚趾。(不要让患者喝酒、吃海鲜、要避风休息)。
1、《曲池:掌心向内肘横纹尽端》针刺法:直刺0.5-1.0寸。 2、《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针刺法:直刺0.5-1.0寸。 3、《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4、《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25、风湿类风湿治疗穴位
那是用皮下针;双骨宁,双天宗,至阳。左足三里,右上巨虚,孔最。还有百会,膻中,中脘,关员点按。
1、《双骨宁:在肩胛骨内上角缘点处》针刺法:皮内针。 2、《双天宗:肩胛部,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针刺法:皮内针。 3、《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针刺法:皮内针。 4、《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皮内针。 5、《上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6寸》。针刺法:皮内针。
26尾骨脱位;太溪、承山、拿捏腰眼、拍打骶骨、让其舌底上腭,不说话。
1、《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针刺法:0.5-1.0寸。 2《承山:跟腱中点,与委中连线中点,委中下8寸》。针刺法:直刺1.0-2.0寸。
27、妇科灵穴:在肘以下心包经的位置,仔细找、肯定有。
28、牙痛:合谷、手三里、外关、开风池。
1、《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针刺法:直刺0.5-1.0寸。 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3、《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0、腹痛:足三里,上下巨虚、按揉膻中、
1、《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2、《上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6寸》。 3、《下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9寸》。针刺法:直刺0.5-2.5寸。
31、面瘫:手三里、外关、神门、足三里、开精明,翳风。
1、《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8寸、肘横纹下2寸针刺法:直刺0.5-0.8寸。》 2、《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针刺法:直刺0.5-1.0。 3、《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豌豆骨桡侧边缘》。针刺法:直刺0.5-0.8寸。
4、《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32、胃肠:手臂胃肠区、上下巨虚、开中脘、
1、《手臂肠胃区:就是按照全息图来,在下臂找对应点反应点最痛的部位》。 2、《上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6寸》。 3、《下巨虚:胫骨前缘,一中指、一横指读鼻下9寸》。针刺法:直刺0.5-2.5寸。
33、耳鸣:也扎风市,上中下各一针,用泄法。
1、《风市:在大腿外侧中心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中指尖低处》针刺法:直刺1.0-2.0寸。
34、心脏病:左内关、膻中 、揉心腧 、至阳 拍风门。
1、《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之》针刺法:直刺0.5-1.0寸。 2、《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针刺法:平刺0.5-1.0寸
35、脚手怕冷:按照颈椎腰椎的调理。
36、药肝中毒:调理是手臂肝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开肝区。
1、《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2、《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后下方凹陷处》针刺法:直刺1.0-2.0寸。 3 、《三阴交:内踝尖3寸、胫骨后缘》。 针刺法: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4、《丰隆: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胫腓骨之间》。针刺法:直刺1.0-1.5寸。 5、《手臂肝区:就是下臂全息对应区》。
37、上肢的病症:按照颈椎病方法调理。
38、偏瘫:眼针、上下焦(患侧)5分钟抜针,再扎头针(健侧)手指扎4-5指针之间痛点,(健侧)要配合深呼吸进针,提捏风府、风池、拍打风门、殷门。
39

、胃胀气腹泻:足三里、手臂胃区、开中脘。
1、《足三里: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读鼻下3寸屈膝垂足取之》。针刺法:直刺1.0-2.0、向下斜刺2.0-3.0寸。

天枢配血海:是活血
太冲:理气
人体骨度折量寸
1、腕横纹至肘横纹12寸。
2、肘横纹至腋后横纹头9寸。
3、外踝尖至腘横纹16寸。
4、腘横纹至臀横纹14寸。
5、腘横纹至大转子股骨19寸。

同身寸测量
1、 拇指宽1寸。
2、 食指、中指、宽1.5寸。
3、 食指、中指、无名指、2寸。
4、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3寸。
5、 五指并拢4寸。
针具刺法
1、 肌肉丰厚处:直刺90度。
2、 胸背:斜刺45度。
3、 皮内浅薄处:平刺15度。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

春秋战国时期
。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

黄帝内经素问
》,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

阴阳学说
、五行说、

脏腑
经络学
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

治则
、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

医理

医论
、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

中医基本理论
的渊源。

编辑本段


内容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

湿肿
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

固泄
,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

项强
,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

疼酸
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

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

金匮要略
》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

黄风
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

金匮要略
》已有泽泻汤成法。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

元阳
。《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

元阳
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

曲伸
。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

陈寒
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

曲伸
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
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

金匮要略
》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

元阳
,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

金匮要略
》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

李中梓
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内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学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

佐金平木
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

元阳
,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

张之
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火”。热为发热;瞀,

河间
谓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神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有“禁”、“鼓”、“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营劫液,直至耗血动血,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心思想,显示了中医学的客观与科学。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

项强
”,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

项强
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

火性炎上
,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其证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征。按

河间
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

李中梓
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字不能单从字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苏合香丸治气臌,实脾饮、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苈黄合四苓等治水臌,调营饮加减治血臌,以及十枣汤、舟车丸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

治所
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

治所
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

项强
,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

项强
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但脐风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

不可同日而语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

张景岳
《类经》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精义》把胕肿改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比较合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

急性淋巴管炎
),热痹(急性

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举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合“皆属于火”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



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

项强
,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

风为百病之长
,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风湿二邪致病相区别的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行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进行诠释,似乎欠妥。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用的辨证依据。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证候,而是一种辨证的方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胃统

六腑

六腑
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

胃气不降
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