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工人村的变迁

 日月山sui藏书 2015-04-04

沈阳:工人村的变迁  

2008-09-21 21:39:30|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在以悠久历史和工业文明而著称于世的沈阳市铁西区,保留着全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工人村。这里,曾经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闻名全国,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人生活的缩影,真实见证了东北工业发展历史及发展进程中工人阶级的酸甜苦辣。

共和国崛起的第一处工人住宅区

  建国初期,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沈阳市人民委员会于1952年9月按照前苏联设计的“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图纸,投资1200万元开始了工人村住宅的建设。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居住区全面施工。开工典礼当天,7000多名职工写信给毛主席,叫响“盖好工人村”、“让咱们的阶级兄弟早一天搬进去”的口号,决心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下,提前完成任务。“和平的花朵遍地开,座座楼房盖起来,昨天还是荒野草地,几天就让他楼成排”——当时流行于工人村工地的歌,反映了工地上一派劳动竞赛的热闹场面。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奋战,工人村一期工程79 幢大楼于1952年12月全部完工,建筑面积达108408平方米,包括3396间家属和独身宿舍,创造了当时沈阳建筑史上的“沈阳速度”。房屋设备齐全,有上下水、煤气、暖气和室内厕所。

  一期工程结束后,1954年续建13栋,1957年续建51栋。至此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5个建筑群。工人村是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历史符号,体现了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对工人的关怀。

      工人村建成后,先后有沈阳冶炼厂、第一机床厂、电缆厂等44家国有企业在工人村地区设立家属宿舍。各大企业对住房分配都非常重视,根据企业实际制定《职工住宅分配办法》,凡是劳模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都可申请到工人村居住并优先分配。据工人村首批住户杨松云讲,当年沈阳冶炼厂分房政策,得够330分(合工资280元)才有资格申请住房,且每月要交房费、水费、电费合计4元多钱,是只有企业干部、劳模、先进工作者才能住的“贵族小区”。曾在沈阳第一机床厂担任过车间副主任、副厂长、副总工程师的叶选平就曾在此居住过。

  各企业统一配备了双人木床、两屉桌、米箱等生活用品。当时汽车还是稀罕物,住户几乎全靠马车搬家住进工人村,享受着新中国的幸福生活。

  工人村绿地面积占到70%,每个建筑群内都设有秋千、滑梯、爬虎、单杠、转椅、滑车等设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小区。在工人村的街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高楼平地起,条条柏油道,路旁柳成荫,庭院花枝俏”。

  完善的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完善、生活便捷是当时工人村的一大特点。工人村一期工程完工后,消费合作社、粮站、邮局、幼儿园、饭店等各项服务设施陆续建成。

    工人村消费合作社建于1953年,是一个以经营副食为主,兼营百货的综合性商店。20世纪50、60年代物资比较贫乏,商店供应的蔬菜以白菜、萝卜、土豆为主,品种单一。人们买肉时都愿意买板油或肥肉。布料都是棉布,颜色主要是黑色和蓝色,都很素气。化妆品柜台里有友谊牌雪花膏、香粉,飞天牌香皂。

  工人村第一粮站于1953年成立,负责周围3千户居民1万多人的粮食供应。由于粮食按计划供应,每到月底开始卖下月粮时,粮站外都会排起长队。为方便双职工买粮,粮站成立夜卖店,24小时卖粮,每到夜晚粮站外就会亮起一盏红灯,“文革”期间,夜卖店改称为“红灯站”。高粱米、玉米面等粗粮是当时的主食。

  铁西邮局工人村支局于1955年成立,主要业务有国内函件、普通汇兑、包裹邮寄、电信及报纸杂志发行。在确保百姓信件、包裹准确无误投递的基础上,在50年代每天还销售各种报纸4600多份。

  1956年成立的工人村饭店是铁西区第一家国营饭店,刚成立时的工人村饭店集中了全区手艺最好的厨师。

  各单位对五保户、军烈家属、高级知识分子等重点服务对象实行上门服务,受到居民的称赞。

  随着工人村的入住,1953年8月,有轨电车延至工人村,当时票价8分钱。10月,通往工人村的大型煤气管道建成投入使用,4000户居民用上了煤气。

  工人子弟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7年由驻区各大企业集资兴建了工人村地区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实行长托,生活用品由国家统一配给。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国家给幼儿园供应细粮,孩子们可以喝到牛奶、豆浆。

  1955年工人村小学成立后,陆续增加了中小学。“文革”期间,由于教学体制被打乱,小学校舍严重不足,应入学儿童不能入学。工人村在每个居民委成立一所“抗大”小学,由居民委提供闲置房屋做教室,没有房屋的就露天上课,学生从家里拿来小板凳和木板当课桌椅,由街道聘请待业青年或家庭妇女当老师。1976年12月撤销了“抗大”小学。

  1979年后,工人村地区自发形成露天市场,周边农民将新鲜的蔬菜供给广大居民。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完善,形成了综合农贸市场,建设了农贸大厅,给工人村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

从“高档住宅区”到“危房区”

  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住户中有工人村建设者、企业领导、高级工、劳模。分房时,一般是一个单元两家住,每家一个单间,共用一个厨房、厕所,邻里相处和睦。如沈阳冶炼厂的八级铸工李辉哲按政策分到了71栋的一大单间住房,他的邻居子女多,住房拥挤。他决定发扬风格,将自己的大房间让给邻居住,还一直按照大房间缴纳房费,体现了50年代邻里之间淳朴、真挚的情谊。由于房间狭小,一些家庭在床边用折页固定一块可活动木板,白天放下,节省空间,晚上用两个板凳搭起,可多住一个人。子女较多的家庭还常用通铺节省空间。50、60年代居住在工人村的孩子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女孩身着布拉吉、书包等学习用品齐备,令同学们非常羡慕。

  20世纪60年代,青年工人陆续结婚。当时结婚也很简单,一张木制双人床、一个两屉桌、一个小书架、两只皮箱、一个炕琴柜。那时结婚也没有现在的大操大办,就是两人下班后,工友到家里来坐一会,新人以白水和糖招待大家。

  建国初期,马寅初的“人口论”受到了批判,导致人口的极度增长,住房拥挤在70年代成为工人村乃至全国的一大难题。沈阳铸造厂老职工李树义于1953年入住工人村,到了70年代,4个孩子已长大成人,大儿子结婚住在家里,使房间变得更加拥挤不堪。他们将房间用隔板一分为二,里间住大儿子俩口,外屋搭吊铺,上层住两个儿子,底层住老两口,小儿子住在壁橱里,一住就是几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企业青年职工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企业开始着手改建、扩建职工住房。工人村陆续有老住户搬出、新住户搬入,居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1982年沈阳重型机器厂对工人村宿舍进行了一次集中调房,也是青年职工得到的首批集中分房。为此企业青年职工都非常高兴,正如很多青年职工所说:“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领钥匙

 

  老住户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部分住户由两家住一个单元调整为一家。沈阳冶炼厂孟凡荣、胡凤琴于1982年喜结良缘,和公婆共住在87栋楼。公婆和小姑住一间,他们夫妻住一间。按照当时流行的结婚家庭摆设,他们请人制作了立柜、高低柜、一套沙发、茶几,凑足32条腿,还有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落地式收音机;一咔嚓是照相机。一间小屋已经摆得满满的。

  20世纪90年代,由于体制的原因,铁西的工业企业效益滑坡。工人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工人纷纷下岗,工人村一度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度假村”。自谋职业、再就业成了工人村人的生活焦点。早期下岗人员纷纷从事服务业,在家中开起了小卖店,缝纫点,逐步形成了理发一条街、缝纫一条街。1997年在沈阳市华兴印刷厂工作的徐风香下岗不失志,自谋职业开起了家中小卖店,并设立了缝纫点,既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便民服务,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年都出去旅游,享受幸福生活。部分单位效益好、家境较好的住户通过单位分房、自购商品房搬出了工人村,工人村的居民结构发生的变化,由50年代的“高档住宅区”演变成了“危房区”。

 

工人村旧貌

 

    实施整体改造,再现工人新村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雪雨,工人村房屋老化严重,地基下沉、墙体断裂、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随处可见,人民居住环境亟待改善。随着人口增长,居住条件拥挤,加之两家、三家共用一个厨房、厕所,居民生活极为不便。

  进入新世纪后,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从2003年开始区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居住区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建设政府补贴式新型住宅小区。改造中地方政府充分考虑群众动迁难的实际状况,突出依法操作、以情回报、以德做好在工人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按照政府的开发能力和居民的承受能力进行倒算,制定动迁政策,实施福民拆迁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住得起、住得上新房,使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住上新房。政府通过民政救助的办法对困难居民给予拆迁的特殊补贴近4000万元。

  工人村一期动迁改造面积11300平方米,历时20个月,使一批在工人村居住了50多年的老住户在2004年春节前住上了盼望已久的工人新村。居民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人均8平方米提高到人均17平方米,最多的增加到人均25平方米。

 

 新貌

 

  随着工人新村的改造,工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同步提高,新改建了超市、医院、邮局等。

  2007年地方政府为传承工业文化遗存,决定在工人村保留7栋老楼,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将工人村作为铁西的工业遗产加以保护。铁西区档案局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在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墙体进行了加固处理,室内恢复了部分服务设施和家庭的历史原貌,再现了半个世纪居民生活真实场景,向人们展示了铁西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体现了工人、生活、文化的完美结合。6月18日,工人村生活馆正式对外开放,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工人生活变迁尽在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