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 铁西 工人村生活馆

 BOSS_TZ 2016-06-16

工人村生活馆坐落在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2号。如果走二环,出建设大路东口后,在重工街地铁站B口处,向右转沿富工四街走到头即是。

沈阳工人村生活馆是一栋建于1950年代的工人宿舍,按照年代发展,在宿舍楼内,通过当年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说明,复原了工人村老住户的居住与生活场景,保留了50、60、70、80、90等年代的集体记忆,让人印象深刻,感慨回味。 这里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开馆,免费参观。上午9:30、10:30、13:30、15:00还有免费讲解。看到有免费WiFi的提示,但貌似效果不好。如果参观的人数较多,还可以提前通过2574 6477或8572 9401电话联系预约。不愧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沈阳旅游名品”,如果有南方的朋友来沈阳,要游览非著名景点我首推生活馆。

拍的不清楚。年轻人一定搞不懂计划经济时期这些票票在那个年代对家庭有多重要。

这是工人村的首批户口簿。 铁西工人村是 “共和国崛起的第一处工人住宅区”, 据说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户都是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

东北的老人家都很熟悉这个嘎拉哈 ,他可是儿时最高级的玩具之一了。 当年孩子们游戏时的图片和玩具实物,比如冰车、弹弓子、玻璃球、铁圈、嘎拉哈、冰尜等可能也最能勾起我们的回忆。

50年代家庭的室内陈设再现和复原。

厨房里,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串成的水缸盖儿、烧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等厨房用具。

一张1.5米的双人床因为要睡三个孩子,只好在床边搭一块木板。对50岁左右的人来说,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沈阳当时称商店为“合社”,居民的吃穿用都凭票得在这里排队采购。不过那时的合社里很少能见到这样悬挂着的猪肉绊子,肥猪肉才是人们的抢手货。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去买肉,越过排队的人群去加塞,看到后面排队的大人们正要发怒,我赶紧冲着售货员说了句“给我称瘦的”,大人们立即都不吱声了,看着我这个傻小子买瘦肉。

这是幼儿园。有红色亮漆的手风琴、老式的脚踏琴,应该是当时条件比较好的。

抗大小学是文革特定时期产物,后来被撤消了。 我是在抗大小学上的一年级。当时条件简陋,抗大小学的学生都要从家里自带小板凳到学校上课。

这是一位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的家。桌子上有电话,当时这得是足够一定级别干部的家里,才能由国家给配。

这是1960年代叶选平在沈阳工作期间的住宅复原。两张单人床是叶选平两个儿子的。

这是叶选平夫妇的卧室。

这辆大二八自行车可能是“白山”牌的吧, 沈阳自行车厂的名牌产品,文革后好像该称“东方红”牌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不低于现在的华晨轿车。

孩子多的家庭,要睡这样的上下铺。

壁橱是小孩的安乐窝。我也住过。

这个痒痒挠绝对是山寨的,应该是1990年代以后的产品。

这是1970年代一个专门接待外宾的家庭。先后接待过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许多外宾。至今还与一些外宾保持着联系。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居民的粮食和食用油都是按计划由“粮店”供应的。居民凭购粮本按规定的粗、细粮比例定量购粮,因为规定每月每人只能购三两豆油,当时的辽宁省委领导被称为“陈三两”。普通人家普遍粮不够吃,一月顶一月,粮店上个月底卖下个月的粮食都会排起长长的队。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新婚青年的家。冰箱、立柜、缝纫机都是当时的时尚奢侈品,当时讲究谁结婚有多少“转”(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等能转),多少“腿”(桌、柜、沙发等有腿)。新婚就有自己独立的住房,应该是在一个大企业工作。

生活馆外面有一个院落、和一些工人村宿舍旧址等,环境静雅,是休闲的好场所。这些雕塑描绘的场景是当年最平常的了。

这种滑梯,看着就想上。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应该说,生活馆不大,有一个小时时间足够游览。但这里有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最朴素的感动。 最后,我必须重申以前在朋友圈转过一句话:我们怀念过去,并不是因为过去有多好;而是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