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女子,可敬、可叹! 在中国古代,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兄弟如手足,女子如衣服”的名言,清晰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地位的卑微。然而,魏晋时期的女子却大不相同。她们可以自由上街、走亲访友;她们博览群书,以才名为当时人所敬重;她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为“妒妇”、辍女红,而不被人非议。 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出身于世家大族,是谢奕的女儿,谢安的侄女。她从小饱读诗书,富有才华,为家中长辈所欣赏。有一回谢家集会时,屋外下起大雪。谢安即兴发问:“何所似也?”谢朗回答说:“散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不置可否。而谢道韫则回答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相比于谢朗的回答,无论文字意境均更胜一筹,谢安听后大为高兴。 谢道韫的才能一直为当时人所赞赏,不仅谢家未因她是女子而有所轻视,而且外人也能把她视为一个平等的清谈对手。她的小叔子王献之与人清谈而不能胜,谢道韫设青绫步障,亲自与客辩理,最终驳得来客哑口无言。就算她年事渐高,也丝毫不减当年风采。与会稽太守刘柳谈议时,风韵高远,词理无滞,让刘柳“心形俱服”。 谢道韫不仅才能出众,而且性情直率,敢表敢言。她刚嫁给王凝之时,觉得他处处不如自己的父兄,十分不悦,竟然直率地对谢安抱怨:“没想到天地中间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这种违背“嫁夫从夫”古训的行为,也只有处于魏晋那宽松自由文化环境中的女子才能拥有。 如果有像谢道韫一样的女子生于明清社会,想来大约是活不长久的。她连犯了封建社会的几条戒律: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以才名为人所知;嫁夫从夫,她却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女子如衣服,不过是个附属品,她却能与众多男子平起平坐。所以无怪那些卫道士骂魏晋时的女子不守妇道,甚至为她们扣上一顶大帽子“晋之为外族所侵扰,其端未必不由于此也(指女子不修妇职)”。众所周知,是司马朝廷的昏聩招致外族入侵、五胡乱华的惨剧,如今这后果竟要女子来承担! 当她遭受孙恩叛乱的灾难时,丈夫儿子全为敌人所害。危急关头,是她手持刀刃,击杀乱兵数人,保卫家园;在被孙恩所掳后,是她当面力争,使孙恩改容,保全了外孙刘涛的性命。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华夏大地战火四起、生灵涂炭,皇帝束手无策,大臣忙于争权夺利,搜刮财富。有些没有骨气的男子,一旦被外族所掳,便摇尾乞怜,颜面丧尽。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尊严,竟是被许多如谢道韫一般的女子勇敢地挺身维护。她们面对敌人,凛然不惧,不卑不亢,尽全力保全了自己的族人。 再说魏晋世人对于女子的态度,从谢道韫的故事来看,相比于藏于深闺的传统女子,他们显然更欣赏有名士风度的才女。张玄的妹妹也甚有才质,在当时号称能与谢道韫相匹敌。有一人曾到两家都去过,后来评价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张玄妹)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话虽说得很委婉,但其中褒贬让人心知肚明。恪守妇道的张玄妹,不过也就是个普通的闺房女子罢了。 处变不惊的阮氏 如果说谢道韫是因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而自尊自傲,那么貌丑的许允之妻阮氏则更是以自己的见识深远而为丈夫所敬重。 她与许允结婚时,因为貌丑,丈夫在拜堂后都不愿再多看她一眼,掉头就走。她毫不怯弱自卑,大胆拽住丈夫的衣裳让他止步。面对她的挽留,许允没好气地说:“妇女应该有四种品德,你有其中几个呀?”所谓四德,是指周礼规定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许允说这话,是想借此讽刺阮氏的丑陋相貌。一般的女子,面对丈夫的如此嫌弃,岂不应羞愧得无地自容。然而阮氏却勇敢地回答:“我所缺的只有容貌罢了。”她不甘平白受到侮辱,还反问丈夫:“士人有百种德行,你有其中多少呀?”许允自得地说:“我都有。”阮氏于是讽刺道:“百种德行中,有品德是最重要的,而你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百种品德都有?”她以自己的才识折服了自大的丈夫,后世目空一切的卫道士们,难道不该引以为戒么? 与谢道韫一样,在丈夫身死、家有劫难的时候,是阮氏镇定地教导家人,免于灾难。许允因为政治原因被司马师杀害后,他的门生奔入许家告诉阮氏。面对家中巨大变故,她镇定自若。司马师对许允的两个儿子不放心,想斩草除根。他派钟会前往查看,并关照说:“如果两人的才华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就把他们杀掉。”儿子闻讯请教母亲,阮氏在这个时候再次展示了她非凡的识见,她对儿子说:“你们虽然也很不错,但才能绝及不上你们的父亲,可以放心地与钟会谈话,不用刻意地装傻。但千万记住,对父亲的死不要表现得过于悲痛,也不要对政事多加议论。”钟会与他们谈话时,两个儿子表现自然,钟会反而认为他们没有异于常人,最终两个儿子幸免于难。试想,若不是阮氏处变不惊,遭遇灾难只会一味地哭泣,那么许家从此覆灭,也未可知。 伯仁之母李络秀 魏晋的女子并不因自己身为女儿身而自轻自贱,她们勇于承担家族的责任。不仅有保护丈夫孩子的谢、阮等人,还有为振兴娘家而努力的奇女子。著名的周顗(字伯仁)之母李络秀便是一个绝妙的例子。
李络秀出身于寒门,家住汝南。有一次,周俊(周顗之父)在打猎的途中遇雨,在李家休息。周家属于世家大族,周俊的到来对于身为寒门的李家来说,绝对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当时,李络秀的父兄都不在家,无人能够接待。李络秀于是指挥婢女,亲自下厨做菜,招待周俊。周俊惊叹于招待的周全,又隐隐听见女子的声音,便让人暗中察看,发现李络秀非常貌美。在魏晋看重门阀的时期,世家女不可下嫁寒门,世家公子却可娶寒门女。因为欣赏李络秀的才貌,周俊随后便向李家提出娶李络秀为妾。关爱络秀的父兄不肯答应,李络秀却用道理说服了他们。她看得很清楚,联姻贵族,可以振兴家门,自己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等周顗兄弟长大当家,李络秀便召集他们,直言不讳地说:“我当初之所以甘为妾室嫁入周家,就是为了使我们李家振兴,你们现在如果因为他们是寒门而有所轻视,那我还活着干什么!”于是从此以后,李氏的地位便大为提高。李络秀凭着一己之力,承担了本是男子责任的振兴门户的使命,并最终获得成功。 所谓“妒妇” 我们再来看看最为后人所诟病的魏晋“妒妇们”。顾名思义,妒妇就是指嫉妒心强,不准丈夫另有新欢的女人。其实嫉妒之心,男女皆有,只不过在男权社会,一切礼教都是以男子的利益为出发点。女子阻挡丈夫另结新欢,妨碍丈夫的纵情享乐,自然是“罪不可恕”。不过魏晋时期,对于女子的嫉妒之心却相当宽容,而女子面对丈夫的花心多情,也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东晋名臣王导的正妻曹氏生性凶悍,王导对她言听计从,十足的一位“妻管严”。但是在权贵一夫多妻的大环境下,名士王导也不能免俗。他不敢光明正大地纳妾,便偷偷地养在外面。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件事不幸被曹氏发现了,她杀气腾腾地前往妾室之所。王导闻讯,急忙前往救人,再顾不上什么名士风度,竟然用贵重的清谈工具麈尾催牛快跑,一时传为笑谈。 女子爱妒决不等于生性狠毒,用时髦一点的现代语言来说,她们是在“捍卫自己应得的权利”。桓温的妻子是公主,性格刚硬。听说丈夫新纳了李氏女为妾,就决然地持刀前往,想手刃“仇人”。但当她来到李氏住处,却见李氏“长发垂地,肤色玉曜”,看见气势汹汹的公主也神情自若,毫不惊慌。直爽的公主深受感动,立刻扔下刀子,抱住李氏说:“你的绝妙姿容,我见了都要心生怜惜,何况桓温那个老家伙呢。”从此两人仇恨尽消。这样的妒妇,让人可敬可爱,又何来厌恶? 谢安的妻子刘氏更是道出了历代女子的心声。她不准谢安纳妾,谢安曾看中一名女子,又不方便直接对刘氏讲明。谢氏子弟门生知晓了谢安的心意,就委婉地劝夫人同意。他们说周公曾作诗称赞关雎螽斯的不忌之德,要夫人遵从先贤的意旨。刘氏不以为然地反驳说:“周公是男子,自然这么说。如果是周姥的话,恐怕不会说这样的言语。”她面对冠冕堂皇的劝告,直接地指出女子应为女子言的观点,发人深省。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162期 作者:蒋维婧 『文史天地』伴你欣赏历史的精彩片段 我们为你介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讲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历史的精彩内容可以通过我们分享给大家。 ★订阅:点击大标题下的?文史天地-->再点击?关注 按钮即可订阅; ★点击大标题下的?文史天地-->再点击?查看历史信息 即可查看往期内容。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