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可以怎么进行分类?龙币答谢。

 昵称4649225 2015-04-05
(1)。伤寒派。伤寒派因张仲景的> 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2)。脾胃派。该派由李东恒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3)。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寒凉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
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5)。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6)。温病学派。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7)。火神派。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8)。学院派。老实说,根本就没有个学院派。这里仅指的是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如果没有官方的持续支持将现在的中医教材持续使用下去,这个派立刻就会消失。这个派学到的是来源于以上各个派别的皮毛而非其实质性的医学能力。所以学院派的学生毕业三年会觉得中医治不了病而想转行者比比皆是。

我刚好看到一篇文章,不过我等级低,不能发链接,给你发几段,你找一下

来源于中医剪报

经方各家学说和学术流派大梳理

1、学说

现代中医学基本理论中有诸多学说,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源自上古的经方医学,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身就蕴涵了诸多学说,如六病学说、方证学说等。后世在整理研究的过程中,又提炼出新的学说,比如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三纲鼎立”学说,以韩祗和、朱肱为代表的“六经经络”学说,以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刘渡舟为代表的“六经气化说”,以舒驰远、柯韵伯、陈亦人为代表的“六经钤百病”说,以陆懋修、恽铁樵为代表的“温病即阳明病”说,以徐灵胎、岳美中为代表的“专病专证专方专药”说,以黄煌为代表的“药人方人说”“方证三角说”,“经方体质说”等等。这些学说各自代表了医家的不同学术特点。这些学说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价值及其影响要重点研究。

2、学术流派

2、学术流派

学术流派是在某个具体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派别,但并不是所有学说都能发展为学派,形成一个学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代表医家;②基本学说;③代表著作;④传承人。(胡滨,中医学术流派散论,中医文献杂志,2004(4):1) 学术流派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医家的学说,描绘出学派的兴起、传承和发展的轨迹,并探讨学派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学术界对近年来突起的以西南四川经方家为代表的火神派研究较多,对该派所引发的争议也很多,这恰恰是一个缩影,正反映了经方学术流派研究的紧迫性。现就经方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简要归纳如下。在各个流派中,并非每个代表医家之间都有师承或私淑关系,但因其所持的学术观点相同,或研究方法相似,为便于比较和归纳,也划为同一学派。此外,学派的命名方法有多种,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丹溪学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伤寒派;有以学说命名的,如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等。以下的流派名称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文献学研究领域,有以晋代皇甫谧、宋代林亿、民国杨绍伊及刘民叔为代表的汤液经方派,该派认为张仲景医学思想和经方直接来源于《神农本草》《汤液经法》,胡希恕、冯世纶、钱超尘等人及日本古方派人士亦主张此说,认为《伤寒杂病论》《内经》不是同一学术体系。这一派的学说对于重新认识经方医学和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有重大意义。还有以日本丹波元简、山田业广、森立之为代表的考证派。 在理论研究领域,有以方有执、喻嘉言、吴谦等为代表的错简派;有以清代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及近现代陈伯坛、冉雪峰、刘渡舟为代表的气化派;有以清代柯韵伯、徐灵胎、王旭高及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尾台榕堂等为代表的类方派;以俞根初、章次公、万友生为代表的通俗伤寒派(寒温统一派);以陆懋修、恽铁樵、祝味菊为代表的经典伤寒派;以祝味菊、余无言、阎德润、陆渊雷为代表的汇通派,等等。 在临床应用上,有以舒驰远、柯韵伯、余听鸿为代表的临床经方派,近现代的经方大家如曹颖甫、吴佩衡、胡希恕、陈慎吾、叶橘泉等多属此派;以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大塚敬节、藤平健为代表的日本古方派,他们应用经方的水平可谓炉火纯青,丝毫不亚于我国的临床经方家们。以喻嘉言、徐灵胎、尤在泾、章次公、岳美中、姜春华等为代表的经典杂病派,该派尤其注重汉唐医学的研究,注重辨病识证,专病专方。杨大华先生称此派为“泛经方派”。至于临床上虽用经方之名,但组方时加减过繁而全无经方之实者,不属于此派。 在临床诊断辨证上,有以范中林、陈达夫、杨麦青为代表的六经辨证派;有以刘渡舟、陈瑞春为代表的脏腑辨证派;有以汤本求真、大塚敬节、胡希恕、叶橘泉、黄煌为代表方证辨证派;有擅长辨体质,以森道伯、细野史郎、祝味菊、黄煌为代表的体质辨证派,还有以擅长运用脐诊、腹诊,以朱莘农、夏奕钧、曹永康为代表的苏南朱家伤寒派,等等。 在临床用药上,有善用干姜、附子,以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为代表的火神派;有善用大黄,以萧俊逸、焦东海、吴咸中为代表的通里攻下派;有善用石膏,以缪仲醇、余霖、张锡纯为代表的清热派,有善体药性,尊奉《神农本草经》,以张锡纯、刘民叔为代表的神农派,等等。 继承和创新,是一切学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特点。当前的中医发展最需要的是继承经典医学的学术经验,扭转中医临床疗效不断下滑的局面和教科书式中医学带来的学术发展低靡。师承教育历来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方家和经方各学派学说的传承实践,可以源源不断的充实现代中医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中医教学内容上庸俗化、空洞化的困境。因此,对于经方各派的研究,不仅要阐述代表人物的生平、代表著作、学术经验(包括学术见解、诊疗技能及用药用方经验),还要尽可能勾勒出本学术流派的传承体系,说明学术流派的地位和影响,并结合学术流派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学术流派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3、医家
经方家都具有一种特质,他们敢于坚持真理,性格直率耿直和特立独行,如徐灵胎、曹颖甫、章次公、祝味菊、胡希恕等等。经方家的学说、经验及传承,经方家的人格与医德,筑起了经方医学的基石,经方各家学说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经方家。 经方家为数众多,有著作等身者,如徐灵胎、吉益东洞等;有自学成才者,如曹颖甫、章太炎;有师承者,如余听鸿、胡希恕;还有西学中者,如祝味菊、汤本求真,等等,知名的经方家不少。还有许多经方家不太知名,如近代以来的一批经方家,他们的著作不为人知,他们的学术经验无人知晓,如北京的朱颜,重庆的邹趾痕,南京的樊天徒,泰州的武简侯,江阴的朱莘农,苏州的叶橘泉,上海的盛心如、祝敬铭,江西的萧俊逸,岭南的易巨荪、黎庇留等等。解放后,各地的老中医经验整理工作陆续展开,中医学术气氛逐渐活跃。众多医术精湛的经方家陆续浮现在学术舞台上,如江苏泰州的潘白尘,苏州的吴怀棠,无锡的孙砚孚,南通的张谷才、陈伯涛,上海的夏仲方、叶怡庭,江西的杨志一,河南的周连三,北京的许公岩、宋孝志,山西的温碧泉,四川的熊永厚、刘梓衡,广东的程祖培、张志民等等,实难计其数。如果就这些经方家的经验好好整理总结,那将是现代临床中医疗效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我们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还经常会看到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善用经方大剂的经方家,他们的生平、著述均无从考证。虽然资料记载仅仅是寥寥数笔,但作为经方家的学术风格却跃然纸上。 通过经方各家学说的研究,通过对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研究,我们可以向世人展现一部中医学发展恢宏而绚丽的史诗,谱写出一部未来中医学术继承和创新的壮丽篇章。因为,经方家是中医学术生命的支柱,是中医的脊梁。
4、论著、医案 经方家都是通过他们的代表性著作,包括本人或门人、后人整理的著作、论文及医案,来阐发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学说,如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杨绍伊撰写的《伊尹汤液经》、姜佐景整理的《经方实验录》、曹永康撰写的《伤寒夹阴证治论》,等等。论著为研究经方家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是研究各家经方不可或缺的。 经方的杰出传人张仲景通过《伤寒杂病论》论广《汤液经法》,是汤液经方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著作。通过后世近两千年来的研究,又演绎、衍生出众多的学说与学派,有疑问与困惑,有误解与争论,诸如版本问题、词句释义问题、六经问题、方证药证问题、药物品种问题、剂量剂型问题、经方配伍结构问题、煎煮方法问题、大论与《内经》《温病学》的关系问题,古方现代化问题,等等。这些在研究经方医学、研究经方各家学说的过程中都是不可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对经方各家学说、学派、代表医家及其医案、论著的整理研究,提出假说,拟出解决方案。
链接c.blog.sina.com.cn/profile.php?blogid=6a31f1f589000w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