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意识的本质

 落叶逐雨 2015-04-06

                                  论意识的本质

一、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说,它反对唯心主义有关绝对真理和绝对精神的概念,崇尚从人的实践活动和物质世界为出发点研究和抽象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也需要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得到新的发展,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绝对真理去看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认知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如:对“信息载体”和“信息内涵”的不断认识过程中,以及我们对计算机的不断研究中等等),我们遇到了一些与哲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问题,如果我们固守已有的哲学观念,我们就可能对所面临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如果我们坚持现代科学研究的路线,其现象和根源有可能与已有的哲学观念不能很好地吻合。如,从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是否会有一定的像人一样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从本质上说是否只是人的专利?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朝向“助理人脑”的方向演进,在人类通过工业社会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又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寻求不断摆脱繁重的脑力劳动,或称作更大范围的寻求延展人脑的智慧。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相关的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它既需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升华出来,也会对人类进一步的认识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意识”的本质作更深层次的探讨,以解决我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上的一些认识问题。

二、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258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②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7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看出,马克思不赞成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过分强调了的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不承认人的实践对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此没有很好地解释人改造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原因,也更不可能很好地指导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时候还说过的:“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③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也不赞成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物质,使精神成为了一种没有根基的飘忽,摆脱不了神学的虚无。恩格斯指出:“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是应该消除的。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④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258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要建立科学的辩证法,必须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去研究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看到了这两种哲学观点的各自缺陷,通过社会实践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在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颠倒了过来,并在其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立了崭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极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发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不是机械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这正是人们能够创造性地改造世界的原因。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完全可知的。这种哲学思想既不像机械唯物主义那样否定人脑意识的能动性;又不像唯心主义者那样把意识凌驾于物质存在之上。摆脱了他们各自的片面性,在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层面上做出了正确的把握。

关于物质,马克思主义是这样认识的,物质是世界上各种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恩格斯指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来” ⑤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368《自然辩证法》。另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强调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可以说物质和运动是客观世界两个重要属性。

关于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永恒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且强调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⑥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既然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非物质的东西”⑦选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4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因此看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它不同于物质,是非物质的,从形式上来讲它同物质在同一的层面上的两个范畴,只不过它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概括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认识的局限性

一百多年以前,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受到社会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科学认识的局限,因此,还停留在一定的认识层面上,还不能从更深入的层面上阐述清楚哲学有关“意识”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在应用这些哲学理论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含混和矛盾。

到底什么是“意识”呢?就像前面谈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且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这是因为马克思看到了人们改造世界的现实,工业社会创造出的原来自然界不曾存在的事物。但是,马克思没有从本质上进一步阐述究竟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反映”?什么是“能动性”?

马克思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但是承认意识这种东西的存在,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了物质的基础地位,把意识放到了第二性,这与唯心主义精神创造世界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且不说谁是第一性,把物质和精神作为两个范畴来考虑,这一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同唯心主义是相同的,两种观点都认为第二性是由第一性派生出来的。举个例子,就像一颗豆苗,它虽然不是豆子,但是从豆子里长出来的又会结出新豆子一样。豆子和豆苗都是我们要表达的处在同一概念范畴的“东西”,因此世界上不仅有豆子(第一性的),还有豆苗(第二性的),这里只是一个比喻,当然豆子和豆苗都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不是他的灵魂(意识)还会活着,飘向空中,而是灵魂这种东西也就死了,在这一点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世界上除了物质还有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存在着。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我们通常使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世界的本原既然是物质的,精神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又如何包含在世界的范畴里呢?如果是肯定的回答,那就是说世界除了物质以外,还有“非物质”的东西存在着,那么,这是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呢?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实在,应当属于物质范畴,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认识到的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如,木头、钢铁、电磁波、电磁场,意识是什么物质形态呢?“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⑧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社会“产品”的存在呢?

马克思的哲学并没有将哲学关于意识的基本问题说清楚。

四、     对哲学基本问题----“意识”的新思考

正像马克思主义坚持的那样,哲学问题必须从实践中去研究和抽象,而且随着其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书”只是一个物质的客观实在(纸张和油墨),在没有阅读以前,对于意识和思维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刻录了信息的光盘,用人的视觉来观察,只是一个塑料片,只有通过播放过程,我们才能有相关的思维;语言也只是思维的载体,一个不懂汉语的人,即便是再清晰的声音对他来讲也是没有任何意义。“认识”、“理解”等这些与意识和思维相关的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方式来达到,如:语言、手势动作、旗帜符号等。这些例子说明,与意识相关的“信息”只有在信源和信宿之间产生联系、发生作用时才有意义,意识和思维就像流动的水,或者说像依次倒下的骨牌,对于人来讲其本质是脑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活动,这种电生理活动的基础是人脑中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的神经元结构和联系(记忆)以及可能正在进行的感觉活动刺激(感知),而且,这种电生理活动还可以改变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即促使形成或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联系,认识、理解和新的记忆都是形成新的神经元联系的现象。神经元联系可以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或永久的,这正是人的思维不断变化和不断成熟的机理。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地描述极其复杂的脑活动,但是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一些关于脑结构与活动的情况。神经元物质结构形态是人思维活动的基础,但是没有电生理活动过程,这种结构相对于意识、思维来讲没有任何意义,这正是人一旦死去(脑死亡),即标志着特定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的终结,也就是思维和意识的终结,但是,在短时间内脑神经元的物质结构形态并不会马上改变或消失。

神经电生理科学研究成果揭示,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神经纤维、突触以及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通过电生理活动实现的。人的记忆是脑神经突触变化产生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联系的机理,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神经系统电生理活动,可以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脑通过感受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感知外部世界,并在人脑中产生神经电生理过程,人的思维活动在神经元产生的一系列复杂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不同层面的活动,这种神经电生理过程(一种物质运动形式)还会产生新的神经元与神经元新的联系、新的结构形式,而这种新的结构在产生新的电生理过程的时候,可能成为人的一种行为反应。意识和思维活动与生理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的,营养是意识和思维的能量基础,睡眠也是保持意识和思维正常功能的必要过程,药物可以影响意识和思维,特定的意识和思维可以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这足以说明意识和思维不可能从生理活动中割裂出来。

另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从外部特征上看,计算机可以与人下棋,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软件能够实现的文字输入“联想”功能,可以说是计算机通过“实践经验”(统计学原理)实现的。计算机软件的实质是什么?计算机软件可以说是人的智慧的一个转移形式,反映了人脑思维特征和过程,而且深入分析我们认识到,软件只有在“中央处理器(CPU)”运行时其功能才有意义,不然,它只是存在于一个特定载体上相对静态的结构。

这些科学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一定要将物质与运动分割开来只能是为了我们研究和认识所关心的问题而设定的假想条件。

语言是人思维活动的载体,人的思维除了一些形象思维以外,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当我们用它思维的时候我们所最终使用的是一种“意义”或叫“意思”,而并不是语言本身。“我饿了”和“I am hungry”所表达的是“肌体需要食物”的含义,这里与发音和书写的符号是两回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和程序是计算机运转的重要要素,但是,如果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不运转,相对于其功能来讲,这些数据和程序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也就是说,信息只有信源和信宿共同参与才具有意义,信息只有被意识到、被理解,或是触发下了一个信息或产生了下一步的活动或运动才有意义。人的意识、思维的意义是通过电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表现出来的。这种反应可能是人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也可能是人脑对其本身的改变和反应。在这里“活动、运动”表现得极其重要,它反映了世界的一个重要本质。当然,语言和存储语言的介质是人类自我发展创造的一大奇迹,通过它可以把神经元结构与联系的特性以及电生理活动的特性用符号记录下来,而且这种符号还可以再次激活、重现原来的神经元联系和神经电生理过程。人脑神经元结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个体人的思维活动的差异与他的神经元结构和联系密切相关,人的DNA遗传基因是形成特定神经元结构基础的要素,也是个体的人在思维和理解力上形成差异的一个原因。神经元结构和联系也会受到生理、药物、创伤等方面的影响,最终影响到意识和思维。最典型的例子是毒品对人的意识产生的影响,毒品形成了很稳定的神经元结构和联系,其“需求动机”很容易敏感地受到刺激的触发,形成强烈的电生理过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意识与其它物质和运动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思维是大脑的电生理过程,是一种电活动,是运动,它与物质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事物,就像质量和速度,量纲不一样,又好比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一样,是分不开的两个不同的特性,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参与的运动。哲学里所谈到的“意识”其本质就是人脑中的电生理活动(或叫运动)。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不会停留在一百多年以前的认识基础上了,应该往前走上一大步:世界的本原是运动着的物质,意识是一种特定的物质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世界上不存在物质之外的精神,精神世界只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子集。精神是包括了意识以及意识运动的基础----特定物质结构和联系。也就是说精神作为物质世界的一个子集,表述的是在这个特定层面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以记录的形式表达,并对新的意识过程产生影响。特定的结构、联系、记忆、记录决定着意识活动的结果。这好比原子层面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决定了如“铁”、“氦”层面的特性一样。这里和机械唯物主义不一样,他们只认识到了物质和运动,但是没认识到运动不仅仅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可以改变物质,还可以改变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具体到意识上来说,他们没有认识到特定的“意识运动”可以改变意识运动的基础----神经元结构和联系,以及“意识运动”通过意识运动主体的行为可以改变客体的物质形式。

其实,历史上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都已经认识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和意识的运动性,但是由于哲学基本问题由来已久的概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却没有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意识和思维的真正本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该方面的认识还将进一步发展。当阅读他们的伟大著作的时候,会感到他们就像是把手放到了窗户纸上,却没有捅破它。旧唯物主义反对看不到的精神的存在,不承认精神对存在的创造性,其根本就是前面提到的没有认识到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可以改变包括承载它的神经元在内的物质结构,进而产生新的结构的物质形式;唯心主义看到了在人的作用下,层出不穷的物质形态,就坚信除了物质实在以外还有一个对立的或平行存在的精神实在支配着创造了新的物质形态,而且是第一位的。主观唯心主义虽然意识到了感知与被感知(信宿与信源)的依存关系,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握它的实质。这种认识的根源是没有研究和认识到人脑的物质结构和内部的运动形式,把由于思维运动所带来的物质结构的变化和物质形式的变化用神秘的原理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前进了一大步,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而且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为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建立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由来已久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划分,以及他们在认识科学上的局限性,而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以外,还有一个精神实在,尽管它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物质的反映),但是却具有反过来“能动地”(这里的意思是“主动地”、“原创性地”)改造世界的特性。虽然他们意识到了人改造世界的现实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种“创造性”的机理究竟是什么,因此沿用了唯心主义哲学问题的两个对立的或叫平行的要素,即“物质”和“意识”。其实这里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复杂,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本质而言就是物质和物质运动的关系,进一步地讲就是“物质与特定的人脑神经元层面的电生理活动”的关系。意识活动的特殊性质仅仅反映了物质运动的复杂性。物质及其运动创造新的物质形态,包括运动的物质形态本身,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例如:山峰是地壳自身运动的结果,当然,人们通过思维及其行为,也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创造一个“山峰”;埋藏在地下的树木由于化学层面的活动,可以变成石头;进化论揭示了物种变化的规律,物种表现出来的用进废退,也是生物学层面的运动的结果;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DNA)是生物长期运动发展的结果,它里面存在的信息编码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双螺旋),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看,遗传基因只是生命活动的一个环节,这个生命环节的运动改变着生命本身。DNA这种结构在分子及其更高级运动的层面被“解读”,以至于分子和神经元层面的生长和发展能明白如何进行,生物的本能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和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不同层面的运动,生命就无法形成。各种动物本能地会养育自己的后代,会表现出一个物种特定的行为。人也是同样,只有这样一个条件和基础才能发展成人,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肌体,人的大脑及其神经元网络也会遵从“用进废退”的原则把优越的结构信息写入遗传基因,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才能展现出来。

所有这些复杂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形式,始终呈现为不同的层次,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层次”这个概念。层次概念会产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人死了,这个具体的人脑神经元之间的电生理活动就终结了,在这个层面上运动停止了下来。但是,这个具体的人的大脑还会进行另一个层次方面的运动,如:生物化学运动,这种运动使其逐步走向腐败。微观的运动具有微观的特质,宏观的运动具有宏观的特质。由于宏观的运动微观总是运动的,微观的运动是宏观运动的动力。

社会意识是社会层面的人的个体意识共同特征的体现,它不是个体的人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在这个层面上,它是由社会的人及物的相互关联和交往形成的,也可以抽象地说是在一个网状结构上的“活动”,其本质仍然是活动(运动)。如果社会中的人和物在这个层面上都静止了下来,社会意识也就体现不出来了。社会的道德、法律、规矩、默契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也存在于人的脑神经元的结构之中,但是,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人及其物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道德、法律等不管是写在纸上还是记在脑子里,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种族、一个家庭都可能有区别于其他又有其共同点的特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群体或社会特性,这是由于群体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导致了个体意识活动及其活动的基础----群体或社会结构和关系、脑神经元结构和联系的同一性。

综上所述,意识的本质是运动,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其中的一个方面,运动不是从属于物质的属性,物质性和运动性是同等重要的两个要素。运动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包括参与运动的物质本身。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子集,精神与意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精神包含了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思维与意识是两个较接近的概念,都是特殊的物质运动的表达,从人脑的角度讲,思维更强调人脑内部所发生的电生理活动;而意识不仅表达了人脑内部的电生理活动,还强调了人脑通过感官与外部世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不妨继续使用“物质”和“精神”来研究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物质世界这个大的领域里划出一个客体的“物质”子集,再划出一个主体的“精神”子集,但是我们应清楚所讨论的“物质”和“精神”是在大的物质域中相对于人的思维来讲划出的“主体”与“客体”两个子集,这两个子集显然都是物质的。并且,我们应清醒地认识,“意识”是运动,所以不像物质那样具有形态。从本质上讲,意识、思维、精神所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人脑,也应包括像电脑系统等物质形态。只有这样去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把握今天和将来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