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经典的朴实,揭开术数的神秘 李国栋老师

 smallxiao 2015-04-06
术数一词,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从内经原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知“法于阴阳”是效法天地自然界之阴阳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是调和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态,使之谐和于四季节气的变化暨生命的规则。所以,“术”就是道,如《广雅》曰“术,道也”,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数”就是四季节气,就是气数、期限,也就是生灭规则。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是以阴阳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遵循天地四时节气变化规律,指导中医治疗。两部经典之论,没有一句关于“术数”的神秘之语。而自古至今,却都有人把“术数”一词渲染成神机妙算。把术数说成什么天数、地数的玄机,甚至说什么以数字看病。不客气的说,把中医“术数”一词附于神秘色彩,不是对中医学的无知,就是别有他意。
    现在有的所谓的中医“大师”,其实就是商人。他们并不去下功夫研究经典,而是下功夫包装自己,以华丽的外衣行骗人之术。我们切莫上当受骗!
学习中医一定要先学习正确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前贤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遗产。中医学的实践,一定要在经典的理论指导下去实践,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打下坚实的中医学基础。以经典之朴实的语言,揭开术数之神秘的面纱,还术数之本来面目。
    《黄帝内经》的“数”是什么呢?兹摘录有关“数”的原文如下: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
    “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
    “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    “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注:阴阳之数太大了,故要抓其要点。所以《黄帝内经》又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黄帝内经》治病的原则是:“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关于天数、地数,原文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从以上关于“数”的《黄帝内经》原文中可以看出,“数”是自然生物的生命规律和变化特点,是大自然中一切物质运动及生命运动的变化周期。“数”反映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什么“玄机”。所谓天数、地数,也是天地之间节气变化的规律特点,是对四时节气之大小周期规律性的论说。数,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玄机。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和总结出来四季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用数字来作论说。《黄帝内经》中所有的数字,都是为了表述这些变化而用的,并没有什么玄机。根本不是像一些说法那样:药物用几两,大枣用几个,都有玄机。《伤寒论》药物的剂量和大枣的个数,都是根据病情决定的。如“大枣肥者十枚”,“肥栀子十四个”,“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干姜强人可四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等等这些数量的变化,没有任何数字的玄机。难道肥大枣、肥栀子、大附子,比瘦大枣、瘦栀子、小附子有什么玄机吗?谁都知道病重者用药重,病轻者用药轻,这就是一个简明的规律。比如柴胡桂枝汤的剂量,是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剂量各减少一半,为什么呢?因为症状减轻了,由柴胡汤证的“呕而发热”变成了“微呕”;由桂枝汤证的“啬啬恶寒”变成了“微恶寒”,所以剂量减少了。放着这么简明的原因不去想,偏偏去想入非非,说是什么玄机,这不是故作玄虚吗?
术数就是规律的变化,就是以简明的规则驾御繁琐的医理。术数就是执简御繁。数的确定和变化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来的,不是从什么玄机而来的。把术数渲染成中医的玄机,是有意无意的对中医的玷污。抱着术数玄机的意识,对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医没有任何益处。玄机不能叫卫星上天,玄机也不能叫病人康复。真正致力于中医学习的人士,应该毫不客气的揭露和抵制所谓的“玄机”对中医学的败坏。

经典之作,是出自集前人之大成而系统论说者。如《伤寒论》自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任何学科的高度,都是出于必然,不是出于巧合。高度也好,巅峰也好,都只能是体现在学科的带头人身上,不可能体现在学科的所有成员身上。古代和现代,都是这样。古代从医者,不都是“神医”。现代从医者,也不都是“大家”。中医和西医都是如此。学科之间,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医家和道家相通,医家和军事家、政治家、商家等也相通。
即便是经典,也是信奉者认可的经典,不是所有人认可的经典。也有人糟蹋《黄帝内经》,说《黄帝内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臰又长。也有人怀疑《伤寒论》,说经方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还有人以医者的年寿论医术的高低,说张仲景医术真有那么高,怎么还没有活过70岁?孙思邈才是真正的高人,活了100多岁。可以肯定,说这话的人,都是没有认真读书的人。孙真人是高人不错,可是孙真人也是《伤寒论》信奉者,孙真人的《千金方》也继承了《伤寒论》。医术的高低如果是以年寿的高低为凭证,那么医者就不用写医学论文或医学著作了,只写自己的年寿就可以了。

摘录《黄帝内经》开篇一段,不知能否反映经典精神: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
黄帝轩辕,生下来就十分聪慧,年龄很小就能说会道,少年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登上天子之位。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过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的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变迁造成的呢?还是现在人不会养生造成的呢?岐伯回答: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顺应养生方法和规律,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操劳,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琼浆纵饮无度,经常违背生活规律,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图一时之兴毫无节制而使阴精竭绝,为了满足嗜好而使真元之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饱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只知道图一时的快意,专心求取人生的快乐,起居毫无规律,因而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