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养生顺应季节特点养出一年好健康

 岚韵 2015-04-06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文/通讯员高莹婷    受访专家/武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蔓芙

春季是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大自然阳光明媚、生机盎然,人们开始吐故纳新、阳气舒展。专家由此强调:春季养生一定要与春天充满活力的季节特点相顺应,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春舒情戒怒养肝

春季养生有其独特之处,明代医书《类修要诀》有云:“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告诫只有合理调控精神和行为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按照五行学说,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流泄而恶抑郁。专家认为,初春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使肝气顺应自然。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滋生。例如,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原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在春季会加重或复发。所以,春季养生必须戒怒。

春光明媚动起来

春天阳气升发,风和日丽,树林、河水边的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对人体很有利,人们应尽量多到这些地方去活动。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还要坚持体育锻炼,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以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消除春困症状,但绝不能贪睡。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即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遂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所以在春天要调整作息时间,做到四时养生,健康相随。

春雨连绵防湿气

春季天气潮湿,阴雨绵绵,很多年轻人怕麻烦都不愿打伞,殊不知淋到春雨很容易感冒。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表现为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欲下降,胸腹感到很闷,容易发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当春季人们进食太多滋补品时,还会令湿气困脾,感觉吃饭都没有胃口,产生嗳气(人们常说的打嗝),腹部胀得难受,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下雨时一定要使用雨具,在室外逗留的时间不要过久。

春调食需防“肝火”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之源,脾胃健壮,则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因此春季饮食首先要清淡,不宜多进食牛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也不宜多进食油腻肥甘的食品。可以多摄取蛋白质,如瘦肉、鸡鸭、鱼虾、鸡蛋、低脂奶制品和大豆制品,同时还要注意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以助阳气开发。

春季常吃水果或饮果汁对振奋精神也有一定帮助。因为水果里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是帮助维持细胞水分的主要矿物质之一,香蕉、苹果、柑橘、葡萄干等都富含这种矿物质,缺乏钾会使人感到软弱无力,影响注意力的集中。此外,春天服用一些中药,如北沙参、黄芪、白术、西洋参之类亦有好处。

春乍暖仍慎减装

“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早春之时,寒温交替,天气反复无常,往往早晨还是阳光明媚,到下午或者晚上却又寒风乍起,寒流突袭,气温骤降。

从古至今,春季养生都十分重视“春捂”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有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流脑、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等多种传染病,也易在这个季节流行。这些疾病虽与细菌、病毒有关,但若防范及时,“春捂”得法,则会减少发病的机会。因此在早春季节,换衣不要太匆忙,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一件一件地减,此外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梗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