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诗欣赏与写作的思考

 虹72 2015-04-07


新诗欣赏与写作的思考

——谭旭东

 

一  新诗的特点及欣赏

  诗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是出现最早的,也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学点诗,读点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青年朋友来说,学点诗,读点诗,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文艺欣赏能力的必要前提,而且新诗欣赏也是现代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欣赏新诗并且坚持实践更是非常必要的。诗,对于青年朋友美好人格的塑造、儒雅性情的培养、高雅趣味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诗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按照胡适的《谈新诗》一文,指的是与古典诗歌相对立的、白话的、自由的、非格律的诗歌,它是新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体。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自由体白话诗”,以表明它是区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崭新的诗体。
  新诗是一个独特的文体,它有着自己的美学特征,但新诗毕竟是吸纳了外国诗歌形式因素和中国古典诗歌文化传统的诗体,因此欣赏它,必须首先了解诗歌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了解中外诗歌的共性特征。
  一、诗歌是什么?
  黑格尔曾说过:“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发自生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私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是它完全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只有当客观世界已变成内心世界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和表现出来。”[1]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史诗”实际是叙事文体,是非诗的。黑格尔这段论述,实际是对叙事文与抒情诗作了本质的区别。它告诉读者,抒情诗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化,是现实生活激起人的情感的产物。
  在古希腊,诗是文学与艺术的总称,如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就可知,诗,在其中包括了美学和艺术学。在我国古代,诗歌就明显区别于其它文体,如最早期,诗为“韵文”,它区别于散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种类多了,诗又与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本甚至与报告文学作品等区别开来了。
  事实上,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一般都是运用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情节化,而诗歌则是借助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节律化、人物化,诗的诞生过程,也就是“诗人审美情感节律化”的具体过程(盛子潮、朱水涌《诗歌形态美学》第21页)。诗歌是一个具有外在和内在结构的结合体的。诗歌的外在形式结构,主要是指诗歌的分行、分节、押韵;诗歌的内在本质结构,主要是指诗歌的内在情感。诗歌的内在情感,是诗歌形成抒情艺术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已有关于诗歌由“情”而“发”的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大序》
  这段话实际也告诉人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直接的。在诗歌中,总有一个抒情主人公,这个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将外部世界融化于心,然后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向世界说话,向人们传递自己心灵的律动。
  诗是心灵的火花,是感情的激流。有人说:“诗不仅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美国的兰赛姆也说,诗是“用文字表现的人生经验”;雪莱则认为诗歌是“忠实可靠的传令官”,是“唤醒伟大民族……进行有益改革的信徒”,是“战斗的号角”等等。这些都正面或侧面地向我们表明了诗歌的内涵。
  一般来说,诗歌具有三要素:语言、意象和意境。诗歌语言是用来表达诗歌思想内容的,诗歌的意象是局部艺术,而意境才是总体的艺术。
  1、诗歌的意象
  即是诗中蕴涵深意的审美形象。它必须同时具备形象性和寓意性。即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象”是它的外壳,“意”是它的内涵。象能表意,意藏象中,意与象是一体的。意象之象,包括人象、物象、事象以及幻象。意象之意,包括意念、情感、哲理,哲理是情感的升华。
  诗歌是抒情艺术,哪怕叙事诗、史诗都是重抒情的。但抒情诗也包括形象的描绘和勾勒。诗歌作品常以意象的美来征服读者。如德国诗人歌德的《五月之歌》就给人展现了一系列优美的意象:太阳、原野、树、鲜花、云朵、姑娘、云雀……这些意象浑然一体,人与自然是如此地和谐。
  2、诗歌的意境
  中外诗歌都讲究意境,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视绘画艺术的空间效果。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须有意境,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是境界有高低优劣之分。诗歌最讲究意境的营造。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但意境只有一个。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复合。就功能而言,意象用于暗示或隐喻作者的某种意念情感以及其变化发展,而意境则用于表现作者的总体精神、气质、情调。意象给人的感觉常是具体的,如前以提及的意象有给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具体印象,但意境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抽象,我们常说某诗的意境雄浑、某诗的意境幽远,某诗歌的意境清雅,某诗的意境奇险,等等,指的就是意境给人总体的抽象印象。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蕴内涵至少有三层:一、心灵对于印象的反映;二、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的传递;三、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寻。读者对于诗歌的欣赏只有领悟到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意义与内涵,才可以说对诗歌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精神愉悦也就达到了高潮顶点。诗歌欣赏就是这样,最初,我们是被它的生动准确的词语、优美和谐的韵律以及精巧严密的结构等形式美所吸引;其后,我们由诗的形式进入到对诗的意蕴的领悟;当此之时,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就比最初的感受要深得多了,从而获得的审美愉悦也就更大更多了,因为我们已经获得了精神的提升、人格的提升。
  诗人们创造的意境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意境是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之所以要潜心创造意境,旨在把读者引入到他幻觉中的一切欢乐和悲伤,同时得到审美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3、诗歌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诗语言是特殊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语言。语言除了具备文学语言必备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以外,还要具备强烈的抒情性、高度民主的精炼性和含蓄性,最重要的诗语言要有韵味。古人说诗“深远无穷之味”(范漫《潜溪诗眼》)和“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的《沧浪诗话》)指的就是诗语言的韵味,诗语言要让读者体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爱伦坡曾说“诗是具有节奏创造的美”,这说明诗不仅是供人阅读和欣赏的,而且是供人吟诵的,它的语言具有可听性,具有听觉美感。
  三、新诗的特点
  新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诗追求语言的散文美
  新诗与古典诗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的语言追求舒放自由的散文美。新诗的散文美,第一体现在其语言的散文化,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即口语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经常运用的语言(即使是书面语,也一般是明白晓畅的)。第二体现为新诗的句行排列的散文化,古典诗词的语言非常整齐,常常要求对仗、对偶,特别特别是律诗和绝句,句子的字数有古定要求,排列非常规整,而且上下句完全对仗。新诗的句行排列比较自由,如它的诗行一般不太整齐,有的像“楼梯”,许多新诗的诗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诗人故意断开的词语或者词组的上下排列,还有的甚至是非常不整齐的“图像诗”。如当代诗人昌耀的短诗《斯人》,这首诗的句行排列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与古典诗词有着很大的差异:
  静极——谁的叹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新诗就是以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是符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现代人的现代性体验的,而且也是和新诗的大众化密切相关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新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白话文,但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语言就缺少美感。古典诗词从它的生成来看,主要是文人文学;而新诗则不仅仅是属于少数文人的,而且也是属于大众的。新诗的产生与大众的要求,与读书和教育的大众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新诗的语言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抒情性的语言,一种是象征性(哲理性)的语言,还有一种是叙事性(叙述性)的语言。抒情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感性的情绪、情感,抒情性新诗往往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其内在的结构是情感结构。象征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形而上的思考,即理性的思索与哲学的观点。而叙事性语言呢,则一般描绘的是事象,是生活细节,是直接的行为方式,叙事性新诗往往有时间线索。有些新诗以以上一种语言为主,而兼其它两种,有些新诗则是一种语言。比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用的就是哲理性语言,而他的《三代人》则用的叙事性语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就用的是抒情性语言和叙事性语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冯至的《蚕马》和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临海的房子》、于坚的《0档案》、西川的《厄运》等等,就是以叙述性语言为主,诗中均有人物和故事成分,有的甚至还有人物的对话。而卞之琳的《断章》则是形而上的哲理语言,好像与抒情和叙事都不怎么沾边。
  2、新诗追求现代情感与现代意识
  新诗之所以为“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诗的情感是现代人的情感,现代的意识,现代人的体验,现代人观照生活的方式。前已述及,诗歌是抒情艺术,是表现艺术,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在世界,人的情感,人对生活的内在思考与心灵体验。有人说“诗是心灵的火花”,指的就是诗具有强烈的情感。新诗无疑是抒情的艺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更何况中国诗歌有一个抒情的传统,我国古代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这与外国人认为“诗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愤怒出诗人”等观点是一样的。新诗的现代情感和现代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如郭沫若的《女神》就是典型的现代意识、思想的奔泻。再如“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神女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现代意识的表达,它们传达了现代人的社会思考、爱情观、价值观、女性意识和时代意识,等等。又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有关大雁塔//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这首诗中,诗人就以冷漠平板、甚至嘲讽与戏谑的口气,来解读经典文化意象“大雁塔”,以传达出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韩东的这首诗中,反映了现代诗人对传统语言模式的颠覆。这样“先锋派”诗作则一反“朦胧诗”宏大、英雄、美感、崇高的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倾向。。
  3、新诗追求意象的变形和象征性、暗示性
  古典诗词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抒情性的,而且它传达的是抒情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而新诗的意象则是多样化的,不但有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是变形性的,是象征性的,暗示性的。中外诗人都非常重视意象比如日本的俳句,就喜欢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的意象建构方式,有的甚至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模仿。再比如英美意象派诗人对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的“意象”之说也非常感兴趣,但庞德等诗人所谓意象,即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此言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他没有说出理智与情感依附于何物上。但从庞德的意象主义名作《在地铁站里》一诗,可看出,意象本是一个个充满着各种艺术与情感张力的词语,它通常是各种感觉的交融移转,也可以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作家的情感、心绪、意态和形象融合体的表象。就是黑格尔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我国现代诗人尤其重意象的营构,认为意象是诗歌基本的元素,诗歌正是因为有了意象才能有立意深远、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感人的艺术氛围。新诗的意象是以现代生命意识为中心的事物形象,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印痕,是私人化的生命直觉体验,是“现代生命意识中人语与世界的新的关系的确认”。所以,在新诗中,除了传统的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戏剧性的意象和叙事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夸张,或变形,或暗示,或象征,它们传达了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和谐,还传达着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紧张对立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还有的表达着人与生活的断裂,以及无奈、无助、迷惘等等情绪。如北岛的《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可以说,新诗的意象是复合性、多样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某种意义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复杂性造就了新诗意象的复杂性,现代的复杂的,甚至喧嚣的、紧张的、无奈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现代新诗复杂的情感空间和复杂的意象世界。
  新诗对意象的变形美的追求,是新诗最终有效传达诗人生命信息和生活内涵的必然。
  4、新诗追求内在的音乐美
  新诗与古典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在音乐美的构造上,一般不追求外在的表达,而追求内在的隐含。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有外在的形式美,诗是情感流动的产物,但诗人的情感流动恰如河流,有缓有急,有起有伏,外现在语言上,即是诗行的排列与音韵的选择。现代新诗中,许多都特别讲究一定的格式或韵律,当然这不是古典诗词中的格式或韵律,而是因为新诗利用了汉语语言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有规律等相当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强化诗人的情感,使之有了可朗诵性。五四时期的新诗中,有许多作品特别具有音乐美。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的诗,还有闻一多的诗都挺注重押韵的,都具有音乐节奏的美感,很适合朗诵。艾青、李瑛等诗人的现代诗歌不像古典格律诗歌那样严守现成的格律,也没有徐志摩诗歌等的相对讲究的押韵,因而表现为更为自由的、内在的韵律美。
  四、关于新诗欣赏
  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需要学习新诗,会欣赏新诗不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种,而且它对于现代人抵御物质化、碎片化、世俗化的生活的一剂良药,是解除精神绝望与灵魂孤独的一个法宝。新诗欣赏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欣赏者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知识,同时还需要欣赏者有较好的心境和体验诗歌美感的直觉。下面简单地谈一下新诗的欣赏:
  1、把握新诗语言的弹性
  语言是一切语言艺术之外壳,而新诗的语言这一外壳则有着特别的弹性和张力。要欣赏好新诗,首先就得穿越新诗语言之屏障。而穿越新诗语言之屏障,就要理解新诗语言的弹性。那么新诗的语言的弹性究竟从何而来呢?
  首先,新诗的语言之所以有弹性,是因为新诗语言精炼,它往往是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表现诗人宏大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空间。常读新诗的人,就能品味出一首新诗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可能就是因为其某一个具有情感辐射性的词句,这个词句震动着你的思维,使你的灵魂发抖。我们阅读和欣赏新诗的时候,有时候特别喜爱小诗也是这个缘故。那些优美的小诗,短的只有一、二行,三、五行,最长也不过十行,一般只有一、两个意象,有人将其定于为“微型之诗”。小小的新诗,却能滴水见阳光,它表达了诗人瞬间的生命体验和刹那间的生命顿悟,它使读者从有限中领受无限,从瞬时中妙悟永恒。小小的新诗如阳光下的露水、情绪中的珍珠、生活的浪花、思想的闪光、爱情的流云。它能从奇巧的构思,从一个局部、一个侧面、一个景物来反映时代,歌吟升华,抒发感情,做到以一驭万。如我国当代朦胧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也是这样的作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的两行将一个痛苦的“十年”浩劫的历史的沉重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把那一代人的命运遭际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篇,从内容上看,胜过长篇史诗,胜过几十集的历史剧。所以优美的小诗,就像一朵朵鲜花,一杯美酒,使你轻松,愉快,它们远是你的精神财富,陪你度过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从欣赏顾城《一代人》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优秀的诗人就是这样,善于从平凡而渺小的大自然之物身上发现人生、生命、人类、世界这样大的命题。
  当然新诗的语言弹性还可以从其所表达的深刻的语境看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境既是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的思想底蕴。新诗的语言是现代诗人思想、情感、意念、判断的载体,是文化信息、文史价值、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外显符号。我们在欣赏新诗的语言的时候,一定要领悟新诗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不要浅尝陬止。
  2、抓住核心意象,整体感受诗意
  一般来说,每一首新诗都有其中心意象或核心意象。所谓核心意象,其实就是“诗眼”,它牵动诗的整体情绪、情感的纽结,传送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烈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中的“鸟”,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它是一个比喻性的意象(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祖国大树上的一只鸟),而“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四个意象是被“鸟”这一意象牵引着的。再来看看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中的“过客”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它牵动着整首的情绪,使诗的情感达到高潮。新诗的中心意象通常具有强烈的暗示性、隐喻性、象征性。诗人的情感、思想都在中心意象中隐藏。而要想进入新诗美的境界,必须得穿过意象的丛林,探觅意象丰富多彩的意义。所以必须抓住新诗的中心意象,才能抵达新诗的深层意境。抓住了意象,领悟了意境,意味着读者从整体上领略了诗人的心境,实现了与诗人的心灵对话,体验和理解了诗人的各种人生体验和其对自然、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思考。打一个比方,读者抓住了新诗的意象,就像欣赏音乐时领会了音乐的一个音符,而读者领悟了新诗的意境,就像是一个人学会了唱一首歌。
  3、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意世界里飞翔。
  欣赏新诗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意的世界里飞翔。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新诗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也就无法进行新诗欣赏。想象会使欣赏者对新诗产生一种幻觉感,会深化和扩展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还能推动欣赏者的理性思考。在现代新诗里,对比、推理、通感、联想等诸种想象方式时有存在,特别是由诗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所滋生的情感基因把诸种感官形象联系起来,给人以艺术感应的通感手法的运用,尤为普遍。新诗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新诗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过程与新诗的创作过程一样,形象思维尤其丰富,所以想象、联想、梦想……等等,使得这种再创造具有着别样的艺术活力。
  二是新诗构造的是诗意世界,欣赏新诗一定要领略新诗语言形式的诗意,体味内容的诗意。诗意,是新诗给读者美感享受的品质,是蕴藏在诗中的高飞的、灵动的、瞬间的思想和意趣,是令人灵魂激荡,乃至销魂蚀骨的生命体验。
  4、加强艺术修养,坚持不懈地实践。
  新诗是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推动着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一个重要因子。许多读者觉得欣赏新诗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新诗的语言和其它文体的语言更为讲究,新诗歌的意境更为内隐外,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新诗是文化的最精粹的部分。新诗欣赏要求读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都影响着新诗的理解。欣赏新诗要求读者要站在世界文化的大高度上,从审美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民族偏见出发,同时要求读者有正确的审美观。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地进行欣赏实践,才能培养起较高的鉴赏能力。才能走出“隔”与“不隔”的问题的纠缠,才能走出看似“朦胧”、“难懂”、“模糊”、“复杂”的语言荆棘,而踏上开阔宽敞的诗歌之路。
  总之,新诗是一个很美的世界,希望每一位青年朋友都能走进来,一起来欣赏新诗的美,领悟诗的美。多读新诗,读优秀新诗,你的心中不会有失望,你的生活会更加充实,你的心灵会变得更加柔和!
  注:[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22页。



谭旭东: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英文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作艺术学博士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现为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甘肃文学院特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文学批评家、青年儿童文学学者和少儿出版研究专家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