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清景明 燕约莺期 | 古人的清明节

 山茶的流芳地 2015-04-07

万物天地,气清景明,谓之清明。

青山云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殢酒贪欢,曲水流觞。

雨后燕约莺期,晴明桃酡梨雪,山集歌咏,席间青团香浓,笙乐满园,游人暮迟忘归。

只闻南山北头子规啼,茶山翠。幼蠺不识织,明月短松岗。

最怕淸明雨纷纷,杏花声里断肠魂。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萍始生


三候,虹始见


清明习俗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其习俗有:射柳,插柳,扫墓,放风筝,蚕花会,荡秋千,斗鸡,牵钩,蹴鞠。

| 折柳 |

【唐 】 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

| 射柳 |


【辽】 射箭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

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 插柳 |


【清】 卖柳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

《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 扫墓 |

【唐】 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 祭祖 |

【宋】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

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 放风筝 |

【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 踏青 |

周】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

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

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紅。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

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

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

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 斗鸡 |

【晋】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

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

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 ,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

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 荡秋千 |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清明……又为打球、秋千之戏。

《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我的诗词故事】投稿邮箱:shicizgtg@163.com

回复“征文”获取投稿指南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诗词中国”APP,乐享诗意生活


安卓版 苹果版


精彩推荐

回复“毕淑敏”,查看《大家 | 毕淑敏:读书使人优美》

回复“说诗”,查看迦陵说诗|叶嘉莹:“仕”与“隐”——诗人朋友圈的千古情意结

回复“旗袍”,查看《创意旗袍秀 | 优雅的中国女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