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古诗鉴赏系列

 许愿真 2015-04-08

高考古诗鉴赏系列

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 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2.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近义词辨析(六)

1. “作客”与“做客”

前者指客居他乡,后者指当客人。“客”在文言中有两大义项:一是指寄居或迁居外地,如“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客家人”等。“作客”的“客”继承此义。二是指在别人家当客人。“宾”和“主”语义相反,“宾客”指客人,“宾”和“客”语义相同。“做客”的“客”继承了此义。

2. “食言”与“失言”

食言:说了不算,不兑现。失言:无意中说了某些不该说的话。

3. “附议”与“复议”

附议:同意别人的提议,因而在议案上加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共同提议人。复议:对已作出决定的事作再一次的讨论。

4. “就诊”与“应诊”

就诊:就医,找医生看病。应诊:是接受病人,给予治疗。

5. “致病”与“治病”

致病:招来疾病。治病:医治疾病。

6. “启事”与“启示”

启事:一种文体。启示:一种启发。

7. “志哀”与“致哀”

志哀:强调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强调向死者家属表示哀悼。

8. “侦察”与“侦查”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以及其他有关作战情况而进行活动。与军事有关。侦查: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与案件有关。

9.“鲸吞”与“侵吞”

鲸吞:多指吞并土地。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财物。

10.“树立”与“竖立”

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土里。对象多是具体事物。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六)

1.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动词性短语。亦作“杞人之忧”,名词性短语。

庸人自扰: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2. 气吞山河:气势能吞没高山大河。形容气魄很大。

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3. 威风凛凛: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

气势汹汹:汹汹,声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4. 想方设法:积极动脑筋,想尽各种方法。

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

5. 前车可鉴:比喻前人失败的教训可作鉴戒。动词性短语。

前车之鉴:比喻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名词性短语。

6. 敲诈勒索:倚仗势力或用威胁、欺骗手段,索取财物。

巧取豪夺:指用巧妙的手段骗取或凭武力强夺他人的财物。

7. 聚精会神:会,集中。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起。形容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8. 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一般作谓语。

全心全意:用全部精力。一般作状语。

9.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多含贬义。

10.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

舍本逐末:舍去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重点虚词“所”

1. 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

(1)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5. 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九)

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3.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4.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9.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字形速记

不计其数 不即不离 不假思索 不卑不亢 不胫而走

既往不咎 不刊之论 不可思议 不名一文 不求甚解

宁死不屈 麻木不仁 不祥之兆 步履维艰 雄才大略

才疏学浅 自学成材 才华横溢

●表现手法辨析(一)之“对比与反衬”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

●写作素材

感动中国的人物——段爱平

段爱平,女,58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前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话题】无私奉献;尽职尽力;热爱故土。

1. 忽视诗歌“字”“词”“句”“联”“阕”等五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2. 不会多角度分析诗歌整体方面的感情,不能从题材、标题、作者、意象、语句、注释等方面分析与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分析空泛,套用术语,要点不全。

,         一) 整体感知,把握题材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从题材角度分,常见的古诗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闺怨诗等。以怀古咏史诗为例,它往往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把握题材还不够,有时还要注意结合时代特点,知人论世。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

万 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 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词人的词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词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词是写送别的,其感情不外乎依依不舍、珍惜友情、担忧友人等。做题时,要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         二) 找好切入,体察情感

所谓“找好切入”,就是从几个点切入去体察诗人情感:题目披沙拣金,诗题暗藏玄机,选准关键字词,尾句直捣黄龙,注释泄露天机。也就是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人物的某个动作,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从诗歌的意象、景物出发,体悟其中蕴含的感情。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内容是景和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能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分析景中情,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从操作层面上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 作者一作秦观。② 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 劫:围棋术语。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         三) 准确、全面概括诗歌内容主旨,规范答题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里要提示两点:分析“物”中情、“典”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

 (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此题考查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懂诗歌,全面理解诗歌内容;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抓住重要意象(比如诗中出现的多个凄清的意象)、意境、某个典故或某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三·高效精练”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

第十一讲) 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对应学生用书33~36页)

 

 

 

1. 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熟知诗歌常见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3. 熟知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近义词辨析(七)

1. “违反”与“违犯”

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程度较浅。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程度较深。

2. “边疆”与“边境”

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边界:地区间的界线(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范围较小。

3. “年青”与“年轻”

专指年龄段用“年轻”,专指年少时用“年青”。“年轻”可用于比较,如:我比93岁的“侯老”侯祥年轻25岁,我们俩不在一个年龄段。这里的“年轻”是不能换用“年青”的。

4. “诞辰”与“诞生”

诞辰:人们所尊敬的人的生日,名词。诞生:指人的出生,动词。拿2005年12月26日来说,这天是毛泽东同志112周年诞辰,也可说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12周年纪念日。

5. “公然”与“公开”

“公然”是副词,在句子中只能作状语。“公开”是动词、形容词兼副词,因而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6. “衷情”与“钟情”

衷情:指内心的情感,名词。钟情:指感情专一,是动词。

7. “盈利”与“营利”

盈利:指获得的利润,是名词。营利:指设法获取利润,是动词。

8. “遏制”与“遏止”

遏制:制止、控制讲,是及物动词。遏止:用力阻止,是不及物动词,常用在否定句式中,不带宾语。

9. “清除”与“铲除”

两者的共同点是连根拔去,消灭干净。但“清除”的宾语往往是积雪、利弊、内奸等,而“铲除”的宾语一般是杂草、祸根和旧习俗等。

10. “搜剿”与“搜缴”

搜剿:搜索剿灭。对象是人。搜缴:搜查缴获。对象是物。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七)

1. 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2. 神采奕奕: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

3. 生气勃勃: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生命力强,富有朝气。多用于指人。

生机勃勃: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4. 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5.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6. 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7. 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

手足无措:手足无处安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才好。常用于形容举止慌乱。

8. 视若无睹:虽然看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

9.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10. 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情势说话办事。

●重点实词(五)

1. 劝学。(《劝学》)(勉励)

2.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迫近)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见识浅陋)

4.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当作边邑)

5.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拨开,分开)

6.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身孕)

7.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刺客列传》)(小步快走) 

8.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厥:他们的)

9.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主持,掌握)

10.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判决)

●重点虚词“焉”

1. 用作语气助词。

(1)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 “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 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使皇武子辞焉。(《崤之战》)

3. 用作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②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 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字形速记

兴高采烈 张灯结彩 惨绝人寰 粲然一笑 沧海桑田

苍茫大海 藏垢纳污 草菅人命 恻隐之心 层见错出

层峦叠嶂 插科打诨 蝉联冠军 神采奕奕 陈词滥调

惩前毖后 惩一儆百 吃里扒外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

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3.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4.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6.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7.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8.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9.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表现手法辨析(二)之“渲染与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写作素材

谦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门罗

瑞典文学院2013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着地写作短篇小说,锤炼技艺,一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并以此屡获大奖。她被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誉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瑞典文学院给她的颁奖词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但门罗对此相当谦虚,她说:“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太多东西干扰。我想或许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门罗的低调是公认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大卫·何梅尔评价道:“门罗不是社会名流,实际上她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很少出现在签售会上。”据悉,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事实上,《快乐影子舞》前后花了20年才写完。

【话题】纯粹;心无旁骛;执着;谦虚。

1. 对各种表现手法缺乏清楚的辨认,不能结合诗句进行准确分析。

2. 套用名词术语,分析粗疏。

,         一) 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拟、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对偶、互文、用典、双关、反复、排比等。

1.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拟人,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者说用写人的人称或词语来写物,给物注以情感。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 比喻。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 对比。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与“衬托”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衬托有主次之别。如杜甫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来衬托孤独寂寞的心情。

4. 借代。抓住事物的相关点,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如陈羽《从军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与“棹(船桨)”,指代船。如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本是传说中发明造酒的人,后来就用他的姓名来代指酒。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是音乐器材,用来指代音乐。

5. 夸张。把被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的手法。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6. 对偶。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又叫“对仗”。如刘禹锡《酬白乐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 互文。就是本应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前后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也称“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水村山郭酒旗风”“主人下马客在船”等。

8.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如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9.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构成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双关。双关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谐音双关,一是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一语两义,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容量,造成语言的含蓄美。如李商隐《落花》:“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中的“芳心”便是语义双关。

10. 反复。或渲染气氛,或加强语气,从而起到强化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1. 排比。可起到加强语势、使诗歌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阁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         二) 熟知诗歌中的各种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记叙为辅,直接发表议论很少见。

1. 抒情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间接抒情。①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杜甫的《春望》。② 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2. 描写的常见方式有以下八种。

(1) 白描。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 细节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

(3)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4) 点面结合。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5)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境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境。② 已逝之景之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强虏(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③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7) 渲染。绘画上用大量的比主体物淡一些的水墨或者色彩涂抹画面,达到烘托主体物的手法,叫作渲染;在诗词鉴赏方面,就是指营造一种夸张的气氛进行烘托的表现手法。

(8) 写意、白描、工笔。写意: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工笔,与“写意”对称。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诗词中指对人物、景物细致描写的手法。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 番腾:同“翻腾”。② 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         三) 熟知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对诗歌中“用典”“抑扬”“象征”“虚实”“托物言志”等手法进行赏析。鉴赏表现手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最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很多时候,表现手法与其他手法在运用上并不存在严格界限,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亦可将其他手法视作表现手法的基本内容。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结构技巧。懂得古代诗歌结构布局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诗歌的常见结构技巧: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倒装、过渡、伏笔、铺垫、线索等。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先秦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 归:出嫁。② 蕡: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 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三·高效精练”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第十二讲) 古诗的比较赏析

(对应学生用书37~40页)

 

 

 

1. 在理解、分析、感悟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2. 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比较角度,规范答题。

 

 

 

●近义词辨析(八)

1. “扣压”与“扣押”

“扣压”的对象是物,“扣押”的对象是人。

2. “刮目”与“侧目”

刮目:用新眼光来看待对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形容既畏惧又愤怒。

3. “谋取”与“牟取”

谋取:设法取得,是中性词。牟取: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是贬义词。

4. “岁月”与“春秋”

岁月:年月。它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词,不能用数量词加以修饰。春秋: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苦度春秋”,还可用来指人的年岁,如“春秋已高”“春秋鼎盛”。 

5. “毕竟”与“究竟”

“毕竟”一般用于陈述句中,“究竟”往往用在疑问句中。

6. “本义”与“本意”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7. “必须”与“必需”

“必须”是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8. “辨正”“辩正”“辨证”“辨症”与“辩证”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辨证:辨别症候。如“辨证求因”“辨证论治”。也作“辨症”。“辩证”有两个含义:一是辨析考证,此义也作“辨证”;二是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

9. “长年”与“常年”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劳作”“长年在野外工作”。常年:一指终年、常期,如“常年积雪”“战士们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边防”。二指平常年份,如“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 

10. “陈规”与“成规”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八)

1.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2.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3. 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4. 忐忑不安:心虚不定的意思。

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

5.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

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6. 天经地义: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7.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8.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

9. 鸦雀无声:形容寂静无声。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10.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重点实词(六)

1. (1)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正)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抵押,即人质)

2. 陶靖节躬丁晋乱。(《奇零草序》)(遭逢)

3. (1)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延请)

(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掉转)

4. 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河渠书》)(经历,经过)

5.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吃饱,充实)

6.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比,比较)

7.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都城)

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

●重点虚词“以”

1.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4)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3)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如: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4)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3.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字形速记

嗤之以鼻 充耳不闻 首当其冲 忧心忡忡 重振旗鼓

一筹莫展 出类拔萃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出人头地

除旧布新 处心积虑 川流不息 传诵一时 吹毛求疵

从长计议 粗枝大叶 粗制滥造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一)

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8.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安书)

1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表现手法辨析(三)之“衬托和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作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而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际上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写作素材

不阅读的中国人

一名印度工程师来到中国,就其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该文对中国人的阅读状况表示了严重的忧虑。其文红遍网络,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文中提到三件事:一、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二、在飞往上海的长途飞机的睡眠时间,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三、在火车站候车,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这位工程师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忧虑的不仅是这位印度工程师,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也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话题】读书明智;网络与阅读;危机、忧患意识;旁观者清。

1. 不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不会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2. 不能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         一) 分析、比较意象的内涵,分析思想感情的差异

比较意象,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① 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 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 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春

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唯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 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凉、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歌文本,抓住关键词“惆怅”“笑说”进行分析。其次要审标题。《含山店梦觉作》,显然是夜梦醒来之作,其感情是惆怅的;《宿渔家》,渔家(樵)一般是隐居(闲适)类意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通过对韦庄的注释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漂泊之意。

,         二) 比较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① 李诗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徐诗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 李诗以“那堪”唱叹抒情;徐诗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李诗借景抒情,徐诗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用典。从表达方式上看,李诗未着一“愁”字,比较内敛;徐诗末句表达情感明朗,议论与抒情兼而有之。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韦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答“表达效果”,一般不要直接答出什么效果,应该有个因果关系,也就是要写出形成“效果”的“手法”。韦诗的结句: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李诗的结句,明显是想象而来的,属于虚写。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三·高效精练”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最盛行的风俗之一,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采用的是鸟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和其他茶的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套简单的茶具一般要包括一盖碗、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它冲泡的步骤很容易学,但是易学难懂,说它是一门艺术并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