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率我真 2015-04-08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视频报导1:

http://v2./folder15/folder17/2012/12/2012-12-1629942.html

视频报导2:

http://www.shtv.net.cn/ninfo/view.aspx?id=6042

 


    12月16日,由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国书法》杂志、江苏省书协、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政府办公室、无锡市文联共同主办,无锡市国画院、无锡市书协承办的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无锡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代表无锡市政府致辞,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振濂代表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致辞。吴峰枫、陈振濂、黄惇、朱以撒、华人德、李啸、朱培尔等为论文入选作者代表颁发入选证书,无锡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各地专家、学者、高校书法专业研究生70余人出席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论文的征集以“江南刻帖与明清书法繁荣”为主题,通过向专家定向约稿和公开征稿两种方式进行,共收到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稿件50余篇。为确保本次研讨会入选论文的质量,由陈振濂、黄惇、华人德、朱以撒、刘恒、楚默、朱培尔、李啸等组成的论文评委会对论文稿件进行严格评审,遴选出优秀论文29篇入编论文集。研讨会采用较为严谨的学术机制,以分场与分组的方式进行。第一场由陈振濂担任主持人,穆棣以《颜真卿<祭侄稿>二文本考辨》、方波以《文化资本与文化商品:明代江南私家刻帖的一个面向》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作了交流,交流环节亦细致入微,论文作者20分钟阐述观点,现场听众10分钟提问,主持人10分钟点评论文观点并作小结。第二场由黄惇担任主持人,楚默、程渤、李剑锋分别发言阐述各自论文观点,接受听众提问。第三场由朱以撒担任主持人,王德彦、汪小玲、张永强分别发言阐述各自论文观点,接受听众提问。分组讨论则是与会人员分为两个小组进行,第一小组由方爱龙担任主持人,黄惇、穆棣、方波等21人参加,以《停云馆帖》、《余清斋法帖》等各地刻帖研究论文为主题展开讨论;第二小组由朱以撒担任主持人,朱培尔、楚默、邱世鸿等22人参加,以《真赏斋帖》、《晴山堂法帖》、《寄畅园法帖》的研究论文为主题展开讨论。当天晚上7点半,两个小组将讨论意见汇总后,召集全体与会人员作总结性报告。研讨流程明晰、规范,研讨结果明了、客观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色

    与会的专家、学者多为高校教授或专业机构研究者,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论文切入点较为独特,有的对刻帖作文献学研究,有的进行社会文化学的分析,有的则立足于江南经济与刻帖的关系进行论述,体现了较高的水平。无锡地区有穆棣、盛诗澜、汪小玲、蔡卫东等7篇论文入选,显示较强的学术研究实力。

    17日,主办单位还安排与会专家到无锡博物院观赏《真赏斋帖》(火前本)、《晴山堂法帖》、《寄畅园法帖》等实物,并到寄畅园实地考察原石,深刻感受、体悟江南刻帖的文化精神。江南地区明代以来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刻帖,目前对这些刻帖的研究仍属薄弱状态,本次研讨会是力求探讨江南经济、江南望族的文化特征与书法氛围的关系,从而推动书法理论研究,繁荣当代书法。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现场交流发言底稿

 ◎汪小玲

 

一、关于《晴山堂法帖》的基本认识

1,《晴山堂法帖》的刻制时间:1624-1636(并非1621年开始刻制)

2,《晴山堂法帖》作品数量:现存76方石刻,原不止76方(至少经历三次毁损)。

3,《晴山堂法帖》的作品构成:涵盖明朝书法史并不全面,存有100年的空白。

4,《晴山堂法帖》的作者:83位书法作者、9位撰而未书者,总共92位作者。

二、关于《晴山堂法帖》作品和作者的进一步分析

1,94件书法作品,除16件序(序)、铭(墓志铭)等外,其余78件可归为12类,这12类作品分别具有共同的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书写时间,甚至是在共同的场合完成的。——史料明确记载徐霞客祖上喜欢“觞咏雅集”活动,因此可以断定,《晴山堂法帖》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的产物。

2,92位作者,身份显赫、地位非凡。《晴山堂法帖》作者阵容强大(作品专为徐家书写)。

三、徐氏家族为什么能够世代组织“觞咏雅集”活动、特别是能召集这么多身份显赫、地位非凡的人物参与雅集活动?

1,得“天时”——受元、明时期日益浓厚的雅集风气的影响:

①元明时期,雅集活动(权贵、文人)风气日益浓郁;

②徐家雅集受到元明雅集风气影响的证明:

一是元明时期重要雅集活动的参与者也参与了徐家的雅集;

二、徐家的雅集具有元明雅集活动的新特点。

2,得“地利”——明代的徐家定居江阴(江阴范围内曾经迁移一次),既是苏锡常地区的中心、也是整个苏南的中心,联系应天(南京)、长洲(苏州)、松江(上海)都非常便利,而应天(南京)、长洲(苏州)、松江(上海)可以说分别是明代早期、中期、晚期的文化(书法)中心。因此,徐家联系明朝顶尖级的知识分子、书法家非常方便。

3,得“人和”——徐家之所以能笼络众多身份显赫、地位非凡的人物,更在于他们具有 以下四方面的特殊性:

①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历代得到“在野的开国大臣”的庇荫;

②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富甲江南”;

③道义上的典范:徐家世代“以‘义’立家”;

④徐霞客的“奇人”、“奇迹”、“奇文字”。

 ——正是因为徐氏家族四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所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三方面的便利,才使《晴山堂法帖》拥有了如此强大的作者阵营。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在无锡举行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明清江南刻帖研讨会:《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 大镛艺术山庄 - 大镛艺术山庄

  

 

 

《晴山堂法帖》与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

(全文)

 ■ 文/ 汪小玲

 

【内容提要】

《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92位作者94件书法作品。这些作者,声名显赫、地位非凡;从作品内容看,绝大多数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徐氏之所以能聚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参与他们的“觞咏雅集”活动,归因于徐氏家族的“功”(有功于朝廷)、“富”(富甲江南)、“义”(屡有义举)、“奇”(徐霞客以其“奇游”和“奇文字”折服世人)以及始终居住在作为明朝文化中心的苏南地区。  

徐氏“觞咏雅集”活动,是元明雅集风气盛行的结果:一方面,元明时期热衷雅集的政治家、文化人如杨维桢、倪瓒、杨士奇、杨荣、高启、、徐贲、杨基、宋克等,直接参加了徐氏的雅集活动;另一方面,徐氏“觞咏雅集”表现出元明雅集的新特点:既有“同题同调”,也有“异地同调”。

【关键词】

晴山堂法帖  徐氏家族  雅集  觞咏雅集

 

一、对《晴山堂法帖》的基本认识

1.《晴山堂法帖》的名称和刻制者

《晴山堂法帖》,又常被称为《晴山堂帖》、《晴山堂刻帖》、《晴山堂石刻》、《晴山堂刻石》,由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主持、“梁溪何世太摹勒”[1],现陈列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暘岐村“徐霞客故居”之“晴山堂”。

2.《晴山堂法帖》的刻制时间是1624-1636年,前后历时12年

关于刻制开始的时间,有学者认为是“泰昌之后的第二年”,即1621年[2]。其立论依据是:《晴山堂法帖》开始刻制的时间是在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之后;而《晴转南山图》的绘制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都是1621年,因此,《晴山堂法帖》自然是1621年开始刻制。

其实,徐霞客请人绘制《晴转南山图》、并以“晴山堂”为新建堂舍命名并非1621年,而是在1624年。徐霞客挚友、东林党人陈仁锡曾撰写一篇文章,明确交代了《晴转南山图》的绘制时间和“晴山堂”的命名时间,原文是这样写的:“辛酉六月……孺人(徐霞客母亲)病疽寻愈,孝感也。于是履綦盈户,称八十觞,图《晴转南山》赠之,颜其堂‘晴山’,以志神贶。”[3]这段文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徐霞客“图《晴转南山》”和“颜其堂‘晴山’”的具体时间是徐霞客母亲举办八十寿辰(即“称八十觞”)的那一年,也就是1624年。陈仁锡的这篇文章(作品)就收录在《晴山堂法帖》内,我想该学者不至于没有读到,他之所以持“1621年”错误认识,显然是没注意到“称八十觞”这四个字、或没有理解这四字的确切涵义,而把注意力放在前面的“辛酉六月”上了。——按,“辛酉”,即1621年,就是“泰昌之后的第二年”。

3.《晴山堂法帖》现存76块刻石

《晴山堂法帖》现存76块刻石,完好无损和基本完好的59块,有断裂痕迹的15块,残缺不全的2块。

原刻石应不只76块。《晴山堂法帖》作者之一、晚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有一句话:“……及其(指徐霞客远祖徐麒,字本中)没也,当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叶文庄辈,皆哀挽铭诔。”[4]又,陈仁锡也曾叙述:“振之之先(指徐麒),应诏使蜀,……名公卿如叶公盛、陈公镒、刘公铉、高公毂、魏公骥辈互唱和。”[5]由此可知,魏骥[6]、王直[7]、胡濙[8]、叶盛[9]、陈镒[10]、刘铉[11]、高毂[12]等明早期名公都曾为徐家留下墨宝。而且,董、陈的叙述分别是在1626、1624年,这正是徐霞客整理、刻制祖传书法手稿的时间,两人应是借此时机亲眼目睹了这些作品而作以上叙述的。因此,我们大致能断定,这些名公的书迹都被刻进了晴山堂。但在现在的《晴山堂法帖》中,我们能看见的只有王直撰、刘铉书的《敕书楼赞》,其他人书迹不见。我们所看到的《晴山堂法帖》作品并非徐霞客刻制的作品的全部。

那么,76块刻石以外其它刻石、其它作品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呢?现在推测起来,主要和《晴山堂法帖》遭遇的两次破坏有关:一是1645年,南暘岐徐家发生“奴变”事件,一场大火烧死了包括徐霞客长子徐屺在内的二十多条人命、并烧毁了徐家包括《晴山堂法帖》原手稿在内的、所有的文献手稿,晴山堂也受到大火侵袭——想必这场大火给《晴山堂法帖》(刻石)带来了一定的损坏。二是清末民初,许多石刻“乱叠风檐下,断碎日多”、“贤迹荒废犹多”[13],再次受到破坏。此外,根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奚忠源《晴山堂帖叙略》[14],当时所见刻石为“七十又七”,这说明,1936年以后,直到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的76块,《晴山堂法帖》又损失一块刻石。

4.《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92位作者、94件书法作品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作者,共83人;加上9位“撰”而未“书”、由他人代笔者共92人。各种著作所称“85人”、“88人”、“95人”,均为错误统计数字。

《晴山堂法帖》94件作品[15],从书写时间上看分属于明朝早期、中期、晚期等各个历史时段。但各时段分布并不均匀,以明早期和明末(指明晚期最后二十四年)较为集中,这两个时期的作品累计为81件,占全部作品总数的86%。明中期只有12件,明晚期(不含明末二十四年)则一件作品也没有。而从书体上看,小楷和行书共86件作品,占作品总量的91.5%。具体如表格所示:

 

《晴山堂法帖》作品分布及书体构成

历史分期

小楷

行书

草书

隶书

篆书

合计

明早期(1368-1446)

17

19

1

0

0

37

明中期(1447-1521)

7

4

1

1

0

13

明晚期㈠(1522-1620)

0

0

0

0

0

0

明晚期㈡(1621-1644)

7

32

5

0

0

44

总计(件)

31

55

7

1

0

94


 

二、《晴山堂法帖》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

94件作品,从书写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

第1类,《倪瓒〈本中书室图〉》题跋:共4件作品,作者分别为倪瓒、杨维桢、高启、徐贲等。书写时间[16]:1370-1378年。

第2类,送徐本中入蜀,临别赠诗:共9件作品,作者为宋濂、俞贞木、俞和、杨基、宋广、宋克、陈璧、郑沂、王达等。书写时间:均1380年。

第3类,《心远先生喻蜀归图》题跋、序:共8件作品,作者为解缙、梁时、林志、王羽、陈继、杨荣、胡俨、胡广等。书写时间:1412-1413年。

第4类,梅雪轩题咏、题记、题序:共7件作品,作者为黄暘(两件)、张洪、苏平、楼宏、张思安、林复等。书写时间:黄暘等人作品均1417年,惟张洪作品1432年。

第5类,题退庵诗:共8件作品,作者为杨士奇、刘素、高廷礼、曾棨、沈度、金幼孜、罗汝敬、钱习礼等。书写时间:1413-1423年。

第6类,徐尚贤“荣荐”贺诗及序:共5件作品,作者为张亨父、倪岳、卞荣、王徽、吴绶等。书写时间:1480年秋冬。

第7类,钱福、薛章宪、徐经早起联句:1件作品,作者钱福。书写时间:1501年九月。

第8类,徐公画像赞:3件作品,作者文徵明、祝允明、顾鼎臣等。书写时间:1513-1515年。

第9类,晴山堂主题诗文:3件作品,作者陈仁锡、李流芳、范允临等。书写时间:1624-1627年。

第10类,《秋圃晨机图》题跋、序:共23件作品,作者李流芳、高攀龙、文震孟、孙慎行、张鲁唯、夏树芳、林钎、何楷、张瑞图、李宓、曹学佺、黄克缵、何乔远、郑之玄、曾楚卿、刘若宰、杨汝成、姜逢元、文安之、张育葵、方拱乾、朱大受、谢德溥等。书写时间集中于三个时段:1624-1625年、1626-1628年、1628年春夏之交,惟谢德溥作品1633年。

第11类,黄道周《赠徐霞客》诗及题跋:共5件作品,作者黄道周、郑鄤、陈仁锡、文震孟、项煜等。书写时间:1630-1631年。

第12类,黄道周、徐霞客唱和诗稿:2件作品,作者均黄道周等。书写时间:1632年七月十六日。

第13类,其它各类叙、序、铭、跋:共16件作品,作者为刘铉、夏仲昭、李东阳、吴宽、文徵明、王思任、陈继儒(两件)、陈仁锡、董其昌、黄景昉、文震孟、何乔远、周延儒、米万钟、蒋英等。书写时间:分别为1441、1447、1510、1624、1625、1626、1629……

以上13类作品中,第1-12类作品,既有共同的主题题材,也有相同的、或相近的书写时间,甚至具有共同的书写地点,而且,它们都和徐氏家族人物紧密关联:第1类名称中的“本中”、第2类名称中的“徐本中”、第3类中“心远先生”,都是指徐氏第九代、徐霞客远祖徐麒(1360-1445,字本中,号心远);第4类中的“梅雪轩”、第5类“退庵”,均指徐氏第十代、徐霞客太祖徐忞(1393-1476,字景南,号退庵,筑有“梅雪轩”,故又号“梅雪”);第6类中的“徐尚贤”,指徐氏第十二代、徐霞客天祖徐元献(1455-1483,字尚贤);第7类“徐经”,即徐氏第十三代、徐霞客高祖徐经(1473-1507);第8类中“徐公”,指徐氏第十一代、徐霞客烈祖徐颐(1422-1483);第9类“晴山堂”、第10类“《秋圃晨机图》”,均为徐霞客(徐氏第十七代)为祝母亲八十寿而修建、绘制;第11、12类中“徐霞客”均表明徐霞客本人亲自参与其中。

夏仲昭《明故徐征君墓志铭》记述:“(徐麒)性不嗜酒,无歌声舞影之欢,惟良朋登访,必展瑶席、飞彩毫,相与酬酢觞咏,彻昼夕而无怠色。”[17]说明,徐麒虽然“不嗜酒”,但有“酬酢觞咏”方面的喜好。又,黄暘《梅雪轩记》记述:“(徐忞)观书余暇,则拉宾友觞咏以为乐。”[18]——和父亲徐麒一样,徐忞也喜欢“觞咏之乐”。——那么,什么是“觞咏之乐”呢?熟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人恐怕不会忘记其中的一句话:“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此,所谓“觞咏之乐”,是指文人群体诗文相会、“畅叙幽情”的雅集活动。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徐麒、徐忞父子都喜欢“觞咏雅集”活动。——其实,又岂止他们俩喜欢?他们的后人徐经、徐霞客还亲自参与雅集、亲自题诗作对(对联)[19],这些诗句分别被明中期状元钱福、明晚期首席内阁大学士黄道周郑重其事地抄录下来,并被刻入《晴山堂法帖》。这些说明:徐氏家族具有“觞咏雅集”的优良传统。

共同的主题题材,共同的书写地点,相同或相近的书写时间,并且都和徐氏家族人物紧密关联,这些说明:《晴山堂法帖》绝大多数作品,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当然,第7、12类,参与人数太少,算是规模很小的雅集活动。)

 

三、徐氏家族“觞咏雅集”活动的成因

《晴山堂法帖》92位诗文、书法作者,绝大多数地位显赫、掷地有声。其中——

(1)状元及第者8人,他们是:周延儒、吴宽、刘若宰、钱福、顾鼎臣、胡广、文震孟、曾棨;

(2)曾任首辅(首席内阁大学士)者9人,他们是:黄道周、胡广、杨荣、杨士奇、李东阳、顾鼎臣、周延儒、解缙、文安之;

(3)曾任六部尚书者23人(以下同名不累计):姜逢元、吴宽、倪岳、李维桢、金幼孜、孙慎行、张瑞图、郑沂、周延儒、顾鼎臣、王思任、曹学佺、董其昌、文震孟(以上曾任礼部尚书)、倪岳、杨士奇、黄道周、文安之、黄克缵(以上曾任兵部尚书)、倪岳、黄道周、文安之、王直(以上曾任吏部尚书)、黄景昉、李东阳、何楷(以上曾任户部尚书)、杨荣、黄克缵(均曾任工部尚书)、黄克缵(曾任刑部尚书);

(4)曾任国子监祭酒者7人:林钎、文安之、刘铉、谢德溥、陈敬宗、陈仁锡、胡俨;

(5)著名书法家(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专门介绍)31人:杨荣、李东阳、杨士奇、黄道周、刘铉、胡俨、文震孟、吴宽、金幼孜、张瑞图、董其昌、胡广、解缙、杨维桢、范允临、米万钟、夏仲昭、刘素、陈璧、陈继儒、高启、李流芳、倪瓒、沈度、宋广、宋克、宋濂、文徵明、徐贲、俞和、祝允明。

徐氏家族为什么能聚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参与他们的“觞咏雅集”活动呢?

1.徐氏家族的“功”、“富”、“义”、“奇”

(1)徐家受“在野开国功臣”的庇荫

明初,朱元璋取得天下,中原、江南等地咸尽臣服,然巴蜀羌人尚未归附。洪武皇帝有意免动干戈、以德服人,诏选贤能“喻蜀”(游说蜀地羌人归附朝廷)。结果,徐麒以白衣身份被推荐,并最终“喻蜀”成功。徐麒回南京后,太祖皇帝打算留他在身边做近臣,但他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回归故里。从此,徐麒就具备了“在野的开国功臣”的身份和声望,并荫庇徐氏后人。这是明朝官宦文人倾服徐家的直接原因。

(2)徐氏家族的“富裕”

徐氏家族是江南望族、富裕大族。从徐麒“辟畦连阡”[20]开始,一直到徐颐的“勤俭治生业,增产拓地”[21],徐家进入到“膏腴连延,货泉流溢”、“大厦千间,金珠委地”[22]的顶峰时期。虽然此后,徐元献、徐经、徐洽等三代全心科举、无意拓产,田亩没有多少增长,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数据:徐经当时分给三个儿子的家产,包括各种田、山、滩、场,总计约403.9924顷(合40399.24亩)[23]。此后,徐家进入衰落期,资产、田亩严重萎缩,但相较于普通人家,仍然属于巨富地主行列,如徐霞客父亲这一代,据推算尚有田地500亩。——家族的富裕是“觞咏”雅集活动的物质基础。

(3)徐氏家族以“义”立家

东汉徐穉性行高义,不阿权贵,被称为“南州高士”。徐氏家族以徐穉为先祖,秉守“高士遗风”,坚持以“义”立家:徐麒不贪恋高位、“喻蜀”后功成身退,在家乡,他“富而好礼,见义必为”[24],正统辛酉年(1441)“岁大饥”,他命两个儿子徐景南、徐景州“各出粟四千斛以赈”[25];景南、景州两兄弟,除承命赈灾外,平日里“读书好礼,敦行孝悌”、“修身慎行,德量过人,取与辞受,必以其义。”[26]至徐颐,虽为中书舍人,但为官数年后就称病回乡;每逢荒年,他减轻租户田息;永安桥倾颓,他“发私财修之”——实际上,他出资修建桥梁、道路“多至不可数”[27]。……徐家这种“高义”一直持续到徐霞客这一代:天启四年(1624),在母亲王孺人授意下,徐霞客出资修复了君山张侯(张宗琏)庙。——徐氏家族的“义行”、“义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正如徐麒所获评价“宇内播扬,咸仰之为‘山斗’”[28]。

(4)徐霞客的“奇人”、“奇迹”、“奇文字”

徐霞客自1607年至1640年,“闻奇必探,见险必截”[29],足迹遍及全国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19个省份),留下62万字日记体笔记《徐霞客游记》,从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一大“奇迹”。

徐霞客以他的“奇迹”折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陈继儒撰写《奇男子传》,正当慨叹“今人不如古人”、没有哪一位今人适合写进他的书的时候,徐霞客到访,“与之谈,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最终决定“列之《奇男子传》中。”[30]他还历数徐霞客之“奇”:“弘祖远游,非宦非贾,非投谒而山水是癖,一奇;独身而往,独身而归,一奇也;弘祖登华山之青柯坪心动,既抵舍,得视孺人汤药,含裣悉无憾,一奇也;方以外付之,弘祖听其膏盲泉石;方以内服之,亮采亮工两文学,听其发冢诗书。孺人呗诵而外,百无与焉,一奇也。”[31]

文震孟叹服徐霞客为“奇人”:“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真古今第一奇人也。”[32]

钱谦益读了《徐霞客游记》后,叹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33]

2.徐氏家居得地利之便

自元末以来,整个明朝,徐氏家族一直居住在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这里处于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去往苏州非常方便,而且东过苏州即达松江,西越常州距南京不远。而南京、苏州、松江,分别是明早期、中期、晚期的文化中心和书法中心,这为徐家聚集一流的书法家提供了便利。

明代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

第一阶段是明早期“台阁体”书法盛行。台阁体书法虽然“少意味、重功力”[34],但由于洪武皇帝软硬兼施,都城南京(应天)还是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除“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二沈”(沈度沈粲)外,还有宋濂、张羽、高启、徐贲、胡广、杨士奇、杨基、曾棨、高廷礼等。他们大都是朝中重臣。

第二阶段是明中期,随着“吴门书法”的崛起,苏州成为全国书法发展的中心,附近的松江、昆山、常熟等地书法风气也浓厚起来,涌现出了吴宽、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唐寅等一群书画双绝的人物,自此“天下书法归吾吴”[35]、“他方遂绝响矣”[36]。

第三阶段是明晚期,吴门书法渐趋平庸,董其昌窥见其中病弊,提出“松江派”(又称“华亭派”、或“雲间派”)与之分庭抗礼,从而使明代书法再次振兴。这一书法流派的出现是晚明“异端”思想影响的结果。此外,明晚期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虽然皆非松江人,但他们书法与董其昌书法“形离神合”,都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产物。

 

四、徐氏家族“觞咏雅集”与元明雅集风气的盛行

中国文人雅集活动,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秦汉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三大著名的雅集活动:一是以曹丕、曹植兄弟为首的“邺下之游”,二是西晋权臣石崇组织的“金谷宴集”,三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主持的“兰亭雅集”。这三次雅集,再加上北宋的“西园雅集”,成为中国传统文人雅集的典范。

与前代相比,元明时期的文人雅集更为盛行,著名的有:①“龙泽山雅集”(元):元初熊刚申与陈焕等在江西丰城龙泽山所结之宋遗民诗社,其活动由于参加者的众多而形成巨大声势,并造成“风流倾动一时”的效果。②“月泉吟社雅集”(元):元初浙江浦人吴渭创建,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诗社独特的征诗活动,对后世的文人结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③“玉山雅集”(元):元末名士顾阿瑛组织,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了二十年,大小雅集活动举办了50多场,创作了5000多首诗。参与玉山雅集的名流如云,影响巨大,清代纪昀评述:“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37]④“台阁雅集”(明):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多为朝廷重臣参与,所作之诗,多是歌颂盛世、感沐皇恩之作。⑤“北郭雅集”(明):以高启、 王行为首,参与者多为苏州北郭的才子,包括徐贲、杨基、唐肃、宋克、徐尧臣、张羽等。⑥“豫章雅集”(明):以艾南英为首,包括章世纯、陈际泰、罗万藻、万时华等。⑦“复社雅集”(明):主要组织者为张溥、张采,参与者先后共计两千多人,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要雅集活动有:1629年的吴江“尹山雅集”、1630年南京“金陵雅集”、1633年苏州“虎丘雅集”。⑧“东林雅集”(明):主要组织者为顾宪成、高攀龙等,参与者有三百多人,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元明雅集活动往往与结社活动相结合,这使雅集趋于组织化、规范化、常态化。据明代结社研究专家、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的研究统计:整个明代,有名可点的结社总数至少达三百多个[38]。这说明,明代雅集已非常普遍。同时,元明绘画多雅集题材,且多有以“雅集”一词直接题图,如赵孟頫《西园雅集图》、谢环《杏园雅集图》、戴进《南屏雅集图》、沈周《魏园雅集图》、钱榖《幽谷雅集图》等,而且,同样的雅集题材往往还有不同画家不同的手本。这些也都说明元明雅集活动的盛行。

除与结社相结合外,元明雅集活动还明显表现出以下两个新特点:(1)雅集的组织者、举办者不再局限于当朝权贵,商贾巨富、文人墨客也常常成为雅集的组织者、举办方;(2)与传统雅集活动的“同时同地”方式相比,元明时期的雅集“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异时、异地、同题题咏,即‘异地同调’”[39]。

元明雅集风气及其表现出的新特点对徐氏“觞咏雅集”产生了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元明雅集的主持人和重要参与者,参加了徐氏家族的雅集活动

如元末“玉山雅集”的主盟杨维桢、重要成员倪瓒,明初“台阁雅集”的主盟人杨士奇、杨荣,“北郭雅集”的主盟人高启、重要成员徐贲、杨基、宋克等,都参与了徐氏家族的“觞咏雅集”,并留下了诗文、书法作品;而在明晚期“东林雅集”发起人和成员中,有10人与徐霞客关系密切,多数还为徐家留下墨宝,这10人是:高攀龙、缪昌期钱谦益孙慎行文震孟、郑鄤、米万钟、姜逢元黄道周陈仁锡

二是徐氏家族的“觞咏雅集”表现出元明雅集的新特点。

徐氏“觞咏雅集”的组织者,能够确定的都是徐氏家族内的人,他们的身份算不上是权贵。任职最高的是做了“中书舍人”的徐颐,即使是这个职位,也只是很短时间后,徐颐就借病还乡了。[40]他们的身份应该算是大地主、大富豪,田产最多时以数万亩计,最少时也有数百亩。因此,徐家“觞咏雅集”的举办方、组织者,不是权贵,而是富豪。

通过对徐家历次“觞咏雅集”结果——作品的考查,我们发现既有在相同时间创作的,也有在相隔不远的不同时间创作的,换句话说就是:既有“同题同调”的雅集,也有“异地同调”(异时、异地、同题题咏)的雅集。两类雅集汇聚于一家,是明代雅集新特点在徐家“觞咏雅集”的体现。

 

2012年8月6日三稿

 

【注】

[1]引自《晴山堂法帖》。

[2]参读冯岁平《读〈晴山堂石刻〉丛札》,原载《徐霞客研究》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3][5]陈仁锡(明)《晴山堂记》,载《晴山堂法帖》。

[4]董其昌(明)《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载《晴山堂法帖》。

[6]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谥号文靖,浙江萧山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7]王直(1379-1462),字行俭,号抑庵,谥号文端,江西泰和人,官至吏部尚书。

[8]胡濙(1375-1463),字源洁,号洁庵,谥号忠安,江苏武进人,官至礼部尚书、南京国子监祭酒。

[9]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谥号文庄,江苏昆山人,官至吏部左侍郎。

[10]陈镒(1389-1456),字有戒,号柏轩,江苏吴县人,官至左都御史。

[11]刘铉(1394-1458),字宗器,别号假庵,江苏长洲人,曾任国子监祭酒。

[12]高毂(1391-1460),字世用,福建兴化人,官至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13]转引自唐汉章、刘正泉《晴山堂和晴山堂石刻》,原载《徐霞客研究》第2辑,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14]奚忠源(民国)《晴山堂帖叙略》,现存于江阴博物馆。

[15]本文所说“作品”,均指书法作品、非诗文作品,凡两篇、或两篇以上诗文出现在一件书法作品中,只计作品1件。

[16]书写时间为本文作者根据部分作品书款纪年、作品内容等多方面史料,并参考徐学界部分研究成果综合考定。

[17][20][24][25][28][40]陈敬宗(明)撰、夏仲昭(明)书《明故徐征君墓志铭》,载《晴山堂法帖》。

[18]黄暘(明)《梅雪轩记》,载《晴山堂法帖》。

[19]参见钱福(明)《钱福、薛章宪、徐经早起联句》、黄道周(明)《录振之诗五首》,均收录于《晴山堂法帖》。

[21] [27]李东阳(明)撰、文徵明(明)录《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铭》,载《晴山堂法帖》。

[22]《春元西坞公传》,《梧塍徐氏宗谱》卷53《旧传辑略》。

[23]参读《杨氏夫人手书分拨》,《梧塍徐氏宗谱》卷56《内行传序》。

[26]《民谱》卷53《旧传辑略》。

[29][30]陈继儒(明)《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载《晴山堂法帖》。

[31]陈继儒(明)撰、文震孟(明)书《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载《晴山堂法帖》。

[32]文震孟(明)跋《黄石斋赠徐霞客诗》,载《晴山堂法帖》。

[33]钱谦益(清)《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3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18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5][36]王世贞(明)《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第180页、第17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7]纪昀(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 参读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39]周海涛《元明之际吴中文人雅集方式与文人心态的变迁》,原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