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的先王(上)

 花锦城 2015-04-08
   (根据历史学堂群2013年6月9日讲稿整理)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殷商的先王。”商代,我们经常说“殷商”,其实呢,这个略有差别,在盘庚迁殷之前,应该称“商”,迁殷之后呢,商人还是自称为“商”,不过周人称他们为“殷”,所以在周代的文献里,称“殷”比较多,也“殷商”连称,比如《诗经·大雅·荡》里就常见“咨女殷商”这样的话。有人认为周人称商为殷是含有蔑视的意思,我个人并不这么看。古人好迁徙,迁徙到一个地方就有可能使用新地的名称(也可能用原住地名命名新地,那就不会改名),比如魏国,后来迁都大梁,此后称为“梁”;韩迁都到郑,此后称“郑”;赵迁都到邯郸,此后称“邯郸”,是否都含有蔑视的意思呢?我觉得不能这么看吧?所以我个人认为商迁殷称“殷”未必就是有什么蔑视的意思。殷商的先王,按照王国维的意见,是分成两段,以商汤为界限,商汤(不包括)以前的称为“先公”,就是从帝喾到主癸;商汤以后的称为“先王”,也就是从汤到纣。以前我在别的群里讲过《殷商的先公》,在这里就来讲讲商的先王。商的先王分为“直系先王”和“旁系先王”,“直系先王”是有子嗣继承王位并由此一系一直传承下去的先王;“旁系先王”是没有子嗣即位或有子嗣即位但后来没有传承下去的先王。要说明白一点,大家就先看一张图,是我临时从郭沫若《卜辞通纂·世系》里抓下来的一部分殷商先王的世系表:
最上面的祖辛和沃甲,都是祖乙之子,兄弟二人先后为王,沃甲死后,由祖辛的儿子祖丁即位为王;祖丁死后,王位被叔叔祖辛的儿子南庚夺去了;南庚之后,王位又被祖丁之子阳甲夺去,阳甲传给弟弟盘庚,盘庚传给弟弟小辛,小辛传给弟弟小乙,小乙传给儿子武丁,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到,沃甲、南庚父子虽然都当过王,但是南庚以后没有子嗣传承下去,而是由祖辛、祖丁父子这一系传承下去的,所以沃甲、南庚就是旁系先王,祖辛、祖丁就是直系先王。阳甲兄弟四人相继为王,而只有最后的小乙把王位传给儿子武丁并传承下去,所以阳甲、盘庚、小辛三人都是旁系先王,只有小乙是直系先王。直系先王有自己单独受祭的宗庙,旁系先王则没有,从这一点上说,直系先王的地位似乎比旁系的要高。《史记·殷本纪》里记载有完整的殷商先公先王的世系,由于司马迁根据的是传世文献,传世文献在流传中发生了很多错谬,所以《殷本纪》里的记载也有个别地方的错误。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卜辞的周祭谱,并参考《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等书。我在下面凡说《竹书纪年》、《纪年》是指《古本竹书纪年》,说《今本纪年》是指《今本竹书纪年》。《今本纪年》是一本有问题的书,内容不能全信,特别是它记载的王名和在位年数,凡见于《古本纪年》的算是可靠,凡不见于《古本纪年》的都不大可靠,比如说武丁名昭,就是出自《今本纪年》,别无所见。我这里也引用它,只是供大家参考。现在史学界一般把商代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我也就按照这个分段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能一次讲不完,讲到哪里算哪里吧。一、商前期诸王:汤——雍己1.大乙:即成汤,他是商人最后一位先公主癸(卜辞中作“示癸”,“示”是神主之“主”的本字)的儿子,直系先王。其实“汤”在卜辞和金文中写作“唐”
,周原甲骨卜辞里说“王其祝成唐鼎”(H11:1),叔夷钟铭中说“虩虩成唐”,“成唐”就是“成汤”,《归藏易》里说“昔者桀筮伐唐”,王国维认为这个“唐”也就是汤,是正确的。但是,汤的名字不止一个,《竹书纪年》里说:“汤有七名而九征”,说汤有七个名号,对于这七个名号是什么,前人说法和考证得很多,比如《金楼子·兴王篇》,说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这其中除了天乙、成汤和“履长”的“履”、“天成”的“成”见于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皆不见记载,不知《金楼》所据何书,但这些名号一看就知道是出自有人的杜撰,不是殷商之制。我曾经写过一个文《汤七名考》,认为汤的七个名号是:武王、大(天)乙、成、汤(唐)、咸、履、齐,其中“武王”是尊号,“大(天)乙”是日名(也有学者称为“庙号”),“成”以下均是私名。在殷墟卜辞里“唐(汤)”、“成”等都是单独使用,不见有“成唐”连用的例子,如此连用可能是周人的发明,最早说“成唐”的是周原甲骨卜辞(H11:1),所以周代文献中常把汤的这些名号连称,除了“成汤”之外,“武汤”是把“武王”和“汤”连称,“汤齐”是把“汤”和“齐”连称,等等。成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所以关于他的传说古书里很多,主要是他如何起用伊尹伐灭夏桀建立商王朝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这里也不多说了。汤死后日名是大乙,卜辞中或写作“天乙”,因为在甲骨文里“大”、“天”形近经常混用,比如大邑商,也写作“天邑商”。后世典籍中也常写作“天乙”,比如《尚书中候》里说“天乙在亳,夏桀迷惑”,等等,其实准确的应该是作“大乙”。在殷墟卜辞中,先王的名字经常合书在一起(不是全都合书,许多情况下是分开写,我下面举例尽量举合书,以便让大家体会甲骨文合书的特色),比如“大乙”就合书为
等,左右上下无别,卜辞中也称之为“高祖乙”。在商代,“高祖”这个称呼只是一种尊称,一些地位尊高的先王都可以被称为高祖,比如憂(帝喾,过去释“夒”)被称为“高祖憂”,王亥被称为“高祖亥”,大乙被称为“高祖乙”也是这个意思。商汤的相伊尹也被商人隆重祭祀,而且经常和汤一起祭祀,说明他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商汤的配偶妣丙,妇名没有流传下来。《史记》里说汤有三个儿子:大丁、外丙和仲壬。2.【大丁】:大丁在《史记·殷本纪》中作“太丁”,卜辞中或合书为
等。是汤的长子,自然就是太子,不过这位太子悲催,他虽然被立为太子,可他老爸汤还没死他先死了,没有即位,所以我在他名字上加了个【】。根据大商的制度,被确立的太子即使是没即位,也照样要和先王一样被列入周祭享受后人的祭祀,也被当做先王之一,所以大丁在商人的周祭谱中仍然列在大乙之后受祭。大丁的配偶是妣戊,应当是大甲的母亲。3.大甲:《殷本纪》作“太甲”,大丁之子,直系先王,甲骨文写作
等。《今本竹书纪年》说他的私名是“至”,不知道有何依据。根据《殷本纪》,大丁之后是外丙,外丙之后是仲壬,仲壬之后才是太甲。可根据卜辞的周祭谱,大丁之后是大甲,大甲之后才是卜丙(即外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成汤死后,该其子大丁即位,可大丁早死,就该轮到大丁的儿子大甲了。所以成汤死后,就是大甲即位。但是大甲刚即位的时候做事很荒唐,被当时的国相伊尹放逐到桐宫去了。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伊尹放逐了太甲之后,就立了商汤的二儿子、也就是大甲的二叔外丙为王,由伊尹摄政当国。这段历史有点乱套,因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孟子》里的说法,伊尹放逐了太甲之后,先立了外丙,外丙在位两年就死了,又立了外丙的弟弟仲(中)壬,仲壬做了四年,也死了。这时候太甲在桐宫自我反省,悔过自新,于是伊尹把他又迎了回来继续当国王。一种是《竹书纪年》里的说法,是成汤之后由外丙即位,外丙之后是中壬即位,中壬死后是太甲即位,这时候伊尹放逐了太甲,篡夺了王位,说“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就是自立为商王了。七年之后,大甲组织势力反出桐,杀掉了伊尹,重新夺回了王位。那么,哪种说法更切合实际呢?我们看看殷墟卜辞的周祭次序就可以知道,《孟子》的说法可能更贴近事实。因为商人的周祭排序,不是根据辈分或年龄来排的,而是根据其即位先后。既然周祭谱中大甲排在大丁之后、外丙之前,那么说明是商汤死后大甲就即位了。同时,伊尹也被商人列入祀典隆重祭祀,如果他是被杀的篡位者,这么大的罪名,怎么会进入祀典?大甲即位后被放逐,然后外丙即位,大甲即位在外丙之前,所以周祭次序上大甲排在叔叔外丙之前。古籍中说太甲的庙号是“太宗”,卜辞中也的确有“大宗”之名称,与之相对的还有“小宗”,可都是指祭祀场所,不是某王的庙号,也就是说在殷墟卜辞中并没有大甲又号“太宗”或“大宗”的说法,这个可能是出自殷商后人的追加。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大甲在位共在位十二年。其配偶是妣辛,妇名不知道。4.外丙:商汤之子,大甲的叔叔,旁系先王。卜辞中作“卜丙”,甲骨文写作“
”,也称之为“祖丙”
,就是“且”、“丙”的合书,“且”是“祖”的初文。他是商代先王中唯一一位以“丙”为庙号的先王(先公里有“报丙”)。这里牵扯到一个古文字的问题,就是“外”是个会意字,古音疑母月部,“卜”古音帮母屋部,二者音声悬隔,恐怕不是通假的缘故,很有可能是后人把“卜丙”写作“仆丙”,因为“仆”本从“卜”声,二字古音帮滂旁纽双声、同屋部叠韵,读音最为接近,所以可通假了。而“仆”、“外”古文字形相近而讹,
。下面要说的“外壬”卜辞中作“卜壬”,应该也是这种情况。《竹书纪年》里说他的私名叫“胜”,称为“外丙胜”。他是在大甲被放逐之后即位的,所以在周祭谱中派在大甲之后。外丙即位后仍居住在汤的旧都亳,以伊尹为卿士辅佐国政。但是他在位时间不长,《孟子》里说他在位二年,《殷本纪》里说是三年。5.(仲壬):《孟子》、《竹书纪年》、《殷本纪》里都有仲壬这位先王,说是商汤之子、外丙的弟弟,是外丙死后他继承的王位,而且在位四年,比外丙在位的时间还长。但是很奇怪,殷墟卜辞的周祭谱中竟然没有他,在外丙之后直接是大甲的儿子大庚。到目前发现的卜辞中也不见有“仲壬”这个名称,这个非常奇怪。所以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是仲壬可能是有这个人,死后也有庙号,但是他没即位为王,或曾经为王但没获得商王室的承认,也没有后人,绝祀了。所以我在他的名字上加了括号。6.(沃丁):这个名字上也加了括号,就是告诉大家沃丁也不见于殷墟卜辞,殷人的周祭谱中没有他。但是《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中有这一王,说是太甲之子,《纪年》说他名“绚”。而且他在位期间有件大事就是伊尹去世,沃丁把伊尹葬在亳。《今本纪年》还说沃丁在位十九年。但是殷人没祭祀他,说明他们的先王中根本就没这一王,可能是史载有误;或者是曾经有过他即位的事儿,可没获得王室承认,所以不入周祭。7.大庚:《殷本纪》里作“太庚”,大甲之子,直系先王。《竹书纪年》作“小庚”,并说他的私名是“辨”,但卜辞中明白地写着是“
(大庚)”,所以《纪年》的记载有误。《今本纪年》里说他在位五年,配偶是妣壬。大庚死后,有三个儿子相继为王,即小甲、大戊、雍己。8.小甲:《竹书纪年》里说他名“高”,大庚之子,旁系先王。甲骨文里合书为“
”。《史记》里说小甲的身份有二说,《殷本纪》里说是大庚之子,《三代世表》中说是大庚之弟,当以大庚之子为正。据《今本纪年》说,小甲在位十七年。小甲这位商王当得不咋滴,他在位期间,商王朝开始衰败,所属的诸侯方国也不来朝觐了。9.大戊:大庚之子,小甲之弟,直系先王,甲骨文写作“
”。《今本纪年》里说他名“密”。《竹书纪年》、《殷本纪》都说小甲之后是其弟弟雍己即位为王,但是根据今人对殷墟卜辞周祭谱的研究,小甲之后是大戊,大戊之后才是雍己,可见小甲之后即位的是大戊而非雍己。卜辞中也称大戊为“祖戊”
,他是唯一一个以“戊”为庙号的商王。大戊是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任用伊陟、臣扈为卿士,辅佐处理朝政,让巫咸安定国家,修身治国,很快改变了小甲时候国家衰败的局面,《殷本纪》和《今本纪年》里说他死后庙号“中宗”,恐怕是误记,因为卜辞中没有说他是中宗的记载,而以祖乙为中宗,称为“中宗祖乙”。大戊的配偶是妣壬。10.雍己:大庚之子,小甲、大戊之弟,旁系先王。甲骨文写作“
  ”或“
”,左右无别,就是“
”和“己”的合文,“
”象两间宫室连接之形,就是“邕”字的初文,古文与“雍”同字,“宫”字就是从邕(雍)会意兼得声。在雍己名字的这个合文里,是把两间宫室拆开了。《竹书纪年》里说他名“伷[zhòu] ”。《竹书纪年》和《殷本纪》里说他是继小甲而王,根据卜辞周祭谱看不是如此,而是在大戊之后即位的。《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十二年,《通鉴外纪》说他在位十三年。雍己的能力也比较差,到了他当商王的时候,又把国家弄坏了,再次衰败,诸侯不来朝觐,《殷本纪》里就说雍己的时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商代前期的王,自成汤到雍己,据传世文献记载共五世十王,而根据卜辞研究的结果,实际是共五世八王。自成汤到大庚这四世中,只有卜丙(外丙)一世为旁系先王,说明商汤立国之后,王位的传承主要还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外丙这一旁系的出现,是因为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就是大甲被放逐的事件,否则也不可能有这一王。但到了大庚之后,由他的三个儿子相继为王,就是“兄终弟及”,这种继承制度的根本坏处就是会造成其后人的王位争夺,因此造成内乱,这种情况,在商代中期就显现出来了。(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