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19:政治家的形象就是公权力的符号

 铁捻山 2015-04-08

读史扎记19

政治家的形象就是公权力的符号

 

 

作为一种优秀的政治家,刘邦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政治家的形象就是公权力的符号。一旦形象被毁,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就终止了。古今中外,没有一位政治家不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反之,不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必然不可能成为政治家!刘邦是秦亡汉兴之际最注重个人形象的政治家。

长者”的形象。

刘邦获得的第一个形象是“长者”。这是项梁战死后,楚怀王熊心和身边的“诸老将”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项羽为人残暴,刘邦是“宽大长者”,因此,派刘邦西行入关。

刘邦对于“长者”的形象非常重视。他率先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降汉。刘邦手下的将领中许多人建议杀子婴。刘邦说,当初楚怀王派我西行入关,就是看中我的“宽容”,而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所以,刘邦坚决不主张杀子婴,而将子婴关押拘禁。项羽入关,杀了子婴。刘邦“十罪项王”时,把杀秦降王子婴作为刘邦的一罪。这说明刘邦从入关之日起就十分注重树立自己明主的形象。

刘邦“约法三章”,虽然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对获得关中父老对自己“长者”形象的认同意义非凡。刘邦入关后,他需要的不仅是楚怀王熊心及他身边大臣对自己“长者”形象的认同,刘邦已意识到自己率先入关更应该争取关中父老对自己“长者”形象的认同。因为,入关之前与入关之后,天下形势发生了巨变:入关之前秦帝国未亡,入关之后秦帝国已亡。秦帝国的速亡让刘邦产生了更多的政治追求,他对“长者”形象的认识与关注也和以前大不相同。

“受害者”形象。

刘邦关注自己的第二个形象是“受害者”形象。项羽入关,企图否定“怀王之约”,刘邦却死死抓住“怀王之约”,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他在鸿门第一次面见项羽时就委婉地表示:“然不自意能行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看起来是恭维项羽,实际上是暗示项羽,自己第一个入关,应封关中王。所以,项羽将刘邦封到巴蜀为汉王仍不得不说“巴蜀亦关中也”,目的就是为了担心背负“负约”的恶名。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顾忌,正是刘邦一直宣传自己先入关该当关中王的结果。

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刘邦此后一直宣扬自己王巴蜀是“失职”,自己封汉王是不公,自己是受害者。韩信在汉中对策中说:“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刘邦宣传得关中百姓都知道刘邦不当关中王是“失职”,是受害。

刘邦兵出三秦时还派张良写了一封信给正在犹豫不决的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这封信中,刘邦仍然将自己装扮成一位项羽大分封的受害者,表明自己只想得到关中,“不敢东”向挑战项羽。正是这封信和刘邦转送了一封“齐梁反书”,说齐赵想联合灭楚,将项羽的怒火引向齐国,让刚刚进入关中的刘邦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正义者”的形象。

刘邦为自己树立的第三个形象是“正义者”的形象。

汉二年,刘邦东出函谷关,新城“三老董公”向刘邦讲述了义帝之死后,刘邦立即哭祭义帝,以“正义者”自居,将与项羽争夺天下说成是“击楚之杀义帝者”。为义帝报仇成了他讨伐项羽的一面正义大族,刘邦俨然成为吊民伐罪的一位“正义者”。

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 刘邦始终把自己打扮扮成正义的代表公开指出项羽违背道义的地方借此激发将士的正义感。汉王四年楚汉双方在广武山对峙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 刘邦却从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出发指责项羽十状大罪将项羽置于社会正义的对立面。

“胸怀博大者”的形象。

刘邦是个凡人,他也像凡人一样,记仇。刘邦虽然像凡人一样记仇,可是,刘邦注重树立自己“胸怀博大者”的形象。

雍齿在刘邦起兵之初,因为率丰邑降魏,弄得刘邦十分被动,刘邦从此恨死了雍齿。雍齿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收留了雍齿,虽然他心中十分怨恨雍齿,为了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他没有杀雍齿,反而收留了他。后来,雍齿屡立战功,刘邦尽管旧恨未解,仍不得不重用雍齿。直到汉六年,刘邦当皇帝后,大封列侯时,受张良点拨,首封雍齿为列侯。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政治家的形象。

刘邦当皇帝后,曾经下令追杀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原因是季曾经多次打得刘邦落花流水,备受难堪。但是,滕公受朱家之托,向他讲明,不能为私仇而下必杀令后。刘邦立即明白,自己胜利后如果挥舞屠刀,要杀尽当年的敌将,这种作派非常不利于刘邦的“长者”形象。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得学会有胸怀,立即下令:赦免季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