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教师经典解读及教学建议

 昵称21189171 2015-04-09
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 父亲问孩子们: “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 “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 老二回答: “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 老三回答: “我只看到了野果。 ” [我的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 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 ,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 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 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 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 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 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 “野 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 【作文解读】 一、评价与分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从总体 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 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 2013 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异曲同 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2014 年高考作文题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 52 万莘莘学子来说,却并不一定 是福音,今年作文的平均分仅为 42.2 分,远低于往年,特别是高分作文更是凤 毛麟角, 以至于专家组在 1000 余份试卷中找不到一篇 57 分以上的样卷。原因何 在,并非齐鲁大地无俊杰,原因在于专家组制定了一个较为严苛的评分标准,特 别是对一类卷。遗憾的是,一大批写作素养很高的考生,因为偏离题意与一类卷 擦肩而过。 我们看专家组给出的解读:此作文材料包括三大要素:一是主体,即有人, 有人??, 其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是客体, 即图画, 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外在表现;
1

三是窗子,即看世界的方式。 二、定位与解读 (一)主体 材料的主体是有人,有人??,应界定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人,而非单 一的对象。但从写作实际看,也可以是一个人,如陶渊明看到田园的宁静。值得 注意的是, 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 一方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 选取恰当的角度;另一方面说明“主体”的多元化,提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 料的内涵。 (二)客体 客体即“图画” ,也就是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而非精神世界。如果写“看 到希望或梦想” ,就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图画”可以是静景,也可以是动景;既 可以是单一的,如看到“雅” ,也可以是多维的,既看到“闹” ,又看到“静” 。 此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对 “图画” 的理解是多维的, 甚至是对立的, 雅或俗,静或闹??说明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图画”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还需注意材料中的数量词“一幅” ,不是多幅,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不 同“主体”面对同一幅“画” (现实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三)窗子 “窗子”即画框,是“主体”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条件。 “窗子”有两 种理解。一是真实的窗子,有具体的坐标,有具象性,如透过家中之窗,看到温 情等。二是比喻性窗子,如网络之窗,恐怖分子看到的是凶杀暴力,而马云则看 到的是机遇和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 “窗子”并非作文材料的核心信息,不必引申和过渡分析, 写作时可以涉及,也可弃之不顾。再加上“窗”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和文学价值, 很容易偏离到心灵之窗上去,如曼德拉打开了宽容之窗。更有甚者,将“窗子” 误认为是禁锢思想和眼界的桎梏,进而引申出打破“窗子”的错误理解。 (四)核心内涵 此材料作文最为核心信息是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是 如何看待“客体”这个客观世界的,并能揭示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因此,不同 “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就成为审题的重中之重。举例说明一下:面 对《红楼梦》这同一幅“画”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五)错误倾向 一是将“图画”主观化,将材料中的客观世界错误地理解成了心灵世界,很 多文章都是通过“窗户” ,透视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偏离了现实世界,属于偏离 题意。二是将“图画”定位成愿景,而非现实世界。如将“图画”定义为梦想, 写不同人对“梦想”的不同理解,也属于偏离题意。 这两种错误理解,均为主客颠倒。 三、标准与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一项有所变化,那就是取消了往年“切合 题意”这一要求,改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项指标。没有了最 佳立意,只有符合题意,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表达和发展等级, 鼓励个性化写作。 具体分为四个等级: Ⅰ等(60—53 分) :符合题意。需同时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不同人或同一
2

个人面对同一幅画,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或内涵;二是,看到意义或内涵后能揭 示其不同的原因,并用实际行动改变“图画” 。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杜甫看到的 是 “俗” , 是因其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悲天悯人的情怀; 陶渊明看到 “雅” , 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转而“采菊东篱下” 。前者揭示原因,后者彰显 行动。 至于“窗子” ,可以提及,也可忽略,不作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 启示 1:今年专家组制定的这个一类卷的标准,应该说比较高,从阅卷的实 际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做到,特别是第二个标准。我个人认为,专家组 面对一线老师的质疑, 坚持此标准不动摇,或许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发出一个 信号,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哲理思辨意识,力避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的平面化作文。 Ⅱ等(52—42 分) :题意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有以下四种情况: (1)仅仅写出了不同人对不同世界的认知,但不能揭示不同的原因; (2)重点论述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淡化“图画” (客观世界) ,如《追寻心灵 的宁静》 ; (3)将写作中心定位于“窗子” ,并将“窗子”主体化或情感化,如《打开 一扇善良之窗》 ; (4)注重行动选择,而忽视理解判断,即忽视材料的本源——不同人对同一 幅画有不同的认知,直接跳跃至意识形态层面,如《心态决定命运》 。 Ⅲ等(41—31 分) :题意出现较大偏离。有下列几种情况: (1)大谈如何对待挫折、磨难,忽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 “客体”主观化,用心灵世界代替窗外的客观世界,如《打开一扇心灵 之窗》 。 (3)选择不同的“窗子” ,无限扩大“窗子”的作用。如,从窗子看到坚强, 从窗子看到宽容等。 Ⅳ等(30—0 分):完全偏离题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忽略图画、窗子,即客观世界,只写主观感受,完全割裂了主观对象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2)强调选择“窗子”的重要性或不断变换“窗子” ; (3)写到了“窗子” ,但表述和立意均与“窗子”无实质联系。 启示 2:评分标准虽说也涉及到了表达与发展等级,如材料的思想性和鲜活 性,结构严谨,文体特征鲜明。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判定作文等级的主要 依据还是内容题意。因此,审题训练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大型模拟考试应参 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拟定具体的评分等级和细则。 四、策略与建议 1.进行审美教育与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文立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就如今年高考作文,不同的 人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归根究底,在于为文者的道德 修养和认知水平。例如,面对“打砸式抗日”行为,有的考生看到的是狂热和仇 恨,有的看到的却是理性爱国,道德水准和认知水平的高下不言而喻。 纵观近几年的山东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藏在作文题背后的主题,无非就是 三个大方向: 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价值观;世界所需要的正确 的人生定位——人生观;青少年特有的精神风貌(理想、挑战困难、质疑、公民 意识)——世界观 。2011 年的“这世界需要你” ,2012 年的孙中山先生的“担
3

当” ,2013 年的《咬文嚼字》的“挑战权威” ,2014 年的“透窗看世界” ,莫不如 此! 当下是一个审美意识匮乏的时代, 是一个以审丑为乐的时代, 要不以 “审丑” 为主题的赵氏小品能纵横春晚 20 年。无论是从育人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看, 审美教育刻不容缓! 2.注重高品质阅读, 关注社会文化热点; 开展读书交流会, 触摸思想和灵魂。 高考作文虽说也讲究写作技巧,但从一定意义上来,都是“雕虫小技” 。它 应该是学生十几年生命感悟和读书积淀的一次总体爆发, 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更 是如此。阅卷中曾看过一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 ,曼德拉被囚 禁在南非罗本岛监狱 18 年,他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蔚蓝的天空,不是 仇恨和报复,而是宽容和民主。文章立意高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泣血之情和崇 敬之意,最后以黄家驹的《光辉岁月》 “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 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作结。这是戴着“镣铐” ,跳出的最唯美的舞蹈。 我想,这个考生肯定读过《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肯定欣赏过《漫漫自由路》 这部电影,也肯定能哼唱黄家驹的这首《光辉岁月》 。走不进曼德拉的内心深处, 只凭阅读讲义上那点“字字珠玑”的文字,是断不能写就此佳作的。 作文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将经典作品纳入课堂,而不是当作鸡肋,退到 课外。我个人认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高品位作家有:周国平、曹文轩、林清玄、 毕淑敏、龙应台和梁衡。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语言、主题、写作 观等多个角度汲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想象内涵,进而奠定自己的价值底座。林语堂 说得好,阅读经典,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而要想触摸到大师的灵魂, 掀起高品质阅读的滔天巨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举行读书交流会。 以我个人狭窄的视野,认为在当前高中语文界搞得卓有成效的 是“深度语文”的倡导者王开东老师和“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感兴 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教育博客。 3. 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过程的 呈现。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老师命题,学生连堂写作,两周后再发 下去讲评,之后再另写一篇和前篇关联不大的作文。这种做法存在两大弊端:一 是学生的写作距离老师的讲评时间过长,讲评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淡忘,自然 对讲评内容缺少深刻的认知; 二是前后两次作文关联不大,前一篇的讲评不能很 好地为下一篇的写作提供借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作用, 写作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我写 作、自我矫正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写作模式并没有遵 循写作的基本规律。 “重视写作过程”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具体做 法就是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之间的 关联和学生的自我评改。 4.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平面化、拼凑式作文基本上还是一统天下,说理能力严重匮乏, 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大面积考生是这 么“拼凑”的:陶渊明透过窗子,看到了优雅;刘伟透过窗子,看到了坚强;史 铁生透过窗户,看到了梦想。当然,这么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部分文采出众者 还能将之打造得很“精美” ,也就迎合部分阅卷老师的青睐。很明显,这么写其
4

实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思维缺陷。首先,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断章取义,材料 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其次,提出观点后,没能进一 步揭示原因,更不用说点击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同”了。这说明我 们的议论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说理, 还是 “油水分离” , 就连最起码的 “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具备。 有人或许会说,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前些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 组长何永康教授,就不遗余力地倡导高中生写好记叙文。不可否认,在今年的高 考作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也确实得到了较高的分数。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当前评卷体制下,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讲 故事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 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于记叙文而言,重要的 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那些蕴藏在事 件背后的道理,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呢? 所以,在当下教育考试形势下,我个人不主张学生写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喜 悦的小资情调的文章, 写文章首先要有读者意识, 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认知和思考, 并能引发共鸣,而不是独享自己的一人世界。我们可以爱,可以狠,可以哭,可 以骂,诚如鲁迅所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这就需要逻辑 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情感宣泄。 5.提升素材积累的品质,打造独家“新闻” 。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表达”有明确的要求:写作素材鲜活,具有 较高的思想价值。 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两篇文章就出现一次身残志 坚的钢琴家刘伟的身影,阅卷老师简直产生了“恐刘伟”症,自然也就产生了审 美疲劳,尽管我们无比敬佩这位无臂青年。而那些如南怀瑾、仓央嘉措等具有思 想和文化价值又符合题意的人物素材,可谓凤毛麟角,我粗略地统计过,差不多 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除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外,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症” ,不能将那些极具思想和 社会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其实,素材积累与百变使用本 身就是写作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模考试之后,我曾系统地搞过一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素材应用专 题活动, 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很多思想含金量很高的人物素材,每个素材都用小标 题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加以分析,受到了全年级师生的好评。如, 《非洲之 子——史怀哲》 《亚洲女神——昂山素姬》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雪 域高原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 《李安:成功是如此的孤独》等。感兴趣的老 师可以登陆我的新浪教育博客查阅。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这些所谓的“陌生”素材,也将很快 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 6. 创设写作情境,教师“下水”,体验写作全过程。 没有不会打球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画画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不会唱歌的音 乐老师,所以他们只要把自己“打球”、“画画”和“唱歌”的直接感受和经验 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喜欢写文章的语文 老师是很难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的。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写作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作 文学习方式。 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是缺乏那种倚马可待写文
5

章的能力的,更没有王开东、史建筑老师和学生同堂竞技的魄力。因此,作文教 学语文老师首要的是转变教学角色,要教会学生“游泳”,就必须亲自下水,体 验“游泳”的全过程,而不是站在岸边苦口婆心或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亲自拿 过高考作文题写一写,体验作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行文修改的全过程,才能 知道亮出观点后怎样阐释分析,怎样叙议结合,怎样层层推进,怎样做到典型论 证和普遍论证相结合, 怎样进行辩证分析,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在考场上的甘 苦。 有了这个刻骨铭心的写作体验之后,我们的指导性才会直抵学生写作的最近 发展区。信笔涂鸦容易,而写好考场作文并非易事,它需要带着镣铐跳出华丽的 舞蹈。 从去年开始,我和学生约定,每逢大型考试我都尝试写下水文。虽然每次都 很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也许写得不那么深刻,也不怎么精美,但至少是兑现 了自己的承诺, 对学生也是一个鼓舞。 潍坊二模考试, 当晚我写了一篇下水文 《知 行合一 静水流深》,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我连同作文解读上传到新浪教育 博客,短短一周时间,就有 500 多次的点击量和 20 多次转载。我想,这既是各 地市兄弟学校对我们潍坊模拟题的厚爱,也是对我“下水”勇气的肯定吧。 其实,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贵在自省自悟,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我在随笔 《被“逼”下水之后》一文中真实地记下了当时作文讲评课的一幕: 说实话,这篇文章我写得很艰难,尽量站在学生的视角,运用较多的议论文 写作技法, 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本来学生在考场上只需要四五十分钟就能 写就的作文, 我在电脑前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 都快赶上整场语文的考试时间了。 为了便于交流, 我对整体写作思路和关键段落都进行了详细的自我点评,再现当 时的写作情境和思考。当然,更多的是自我表扬,怕在这些“准大学生”面前丢 了面子。 讲评作文时, 我很是忐忑, 我等待着学生的评判, 整堂课我几乎没说几句话, 因为我已经将整个写作思路和行文技法呈现在了讲义上了,学生喧闹了一阵儿 后,也出奇地安静…… 当晚有语文自习,课代表一反常态(一直抵制作文升格),老师,我们进行 作文升格吧。还有更绝的呢,下课后一学生追上我,老师,我觉得以后这样上作 文课就很好,您平时也挺累的,可以少讲点儿…… 我差点没被“雷”到! 7.高考微作文,语文教学的回归。 早在 2014 年 3 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 员会委员温儒敏就说: “ (作文的改革)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 60 分的 大作文,另加一道 15 至 20 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 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 以很灵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 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 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 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 ( 《光明日报》 2014 年 3 月 18 日《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谈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 如今全国高考作文逐一亮相,北京和江西率先“改革” ,均考查了微作文, 北京微作文分值为 10 分, 江西竟高达 15 分,一股作文清风开始吹皱那潭作文死 水。我们看一下北京的微作文:
6

22.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毕业前,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 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 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 ,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 采。 不难看出,此作文紧扣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可叙述,可议论,可抒情,考 生可依据自己情感体验,选择最优的表达方式。此改革一出,国人纷纷为北京微 作文点赞! 其实,微作文并非什么创新,而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十多年前就是语文卷的 必考题型。 这些年, 大大小小的教学改革, 语文都是首当其冲, 教学理念先进了, 但却把语文课“改革”成了政治课、音乐课、历史课,甚至是数学课,语文味丧 失殆尽。 其实,在这片充满了竞争的教育沃土上,始终有一些人坚守“真”语文的阵 地,以星星之火试图照亮这阴霾的天空。 “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就是 其中的一位,十几年来熊老师一直坚持微作文写作,而且卓有成效,每年指导学 生发表的作品达数十篇。诚如熊老师所言: 微作文在高考中的考查,已是大势所趋。不只是今年已经率先启动的北京, 而是会迅速席卷全国。并且,微作文的体裁决不会仅限于应用文,而会迅速走向 多样化。微作文写得好的人,大作文会写得更好。 而且,撇开高考不谈,微写作的应运而生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访谈、微课堂、 微课题、微社区、微影院、微操盘、微贷款……大时代里有微生活,微时代里有 大世界。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平民、更大众、更迅捷、更精炼的文字表 达。 高考作文的这一改革是写作跟时代交汇碰撞的自然需求, 也是语文教育跟生 活接轨的必然结果。 我个人对微作文毫无研究,好在熊芳芳老师的第六部教学专著《高考微作 文》 ,顺应时代潮流,即将出版, 我们不必在黑暗中摸索,直接就可以站在先行 者的肩膀上踏地而行了。 顺便提一句,我一直很喜欢熊芳芳老师的这样一句话:我会反思我的教学, 然而我会更多地反思我的生命。因为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 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 站着教书是一种情怀,跪着考试是一份责任!

附:2014 年潍坊市二模下水文: 知行合一 静水流深 滕欣俭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 在贵阳文明 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 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
7

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 式主义的泛滥。 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 “知” 与 “行” 的割裂,人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践行。 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 “非洲之子” 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 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 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 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 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 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 70 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 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 50 年。 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 50 年的实际行 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 象牙塔闭门造车时, 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 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 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 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 平是一位真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 2006 年 4 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 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 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 己的性命,还将赵国 40 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 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 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 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 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 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 照彻黑暗。 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孝道永驻孩子们的心田;知行 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

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