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研究要点(之一) 特级教师 张赛琴 作文教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内容能符合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自主写作目的。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作依据,所以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层面上的“写什么”“怎么写”的研究,一直处于散点式的研究,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应该是在课程层面加以研究,比如写作目标体系、写作内容体系,语言运用等级、写作语境、写作功能等等,是一个系统研究的工程。 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情况,归纳起来有三点:(1)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2)作文教法要贴近学情实际;(3)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此,我谨站在学生学写作文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研究体会。 第一、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作文的发端在于作文题目,题目拟定的着力点、水平、指向是影响学生习作过程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面对的是作文题目。能否写好作文,和题目规定的写作内容有关。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才能完成最基本的习作。如果学生具备了作文题意下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生成写作内容,完成习作任务。如果学生不具备题目所指向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也不具备加工习作素材的能力,就会假写作文或套写作文,其习作过程对于学生作文能力成长也毫无意义。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正是六十年代初期全国人民学习雷锋,要做有意义的事,不外乎是“捡到1分钱”,“节约1度电”,“节约1滴水”,语文老师考前反复讲授了这类作文的写法,全班同学都已经烂熟于胸。当我们从考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询问:“你写的是哪个‘1’?”我写的是“节约1滴水”的事情。实际上,我的周围根本没有安装自来水。 过去我认为,在思想僵化经济落后的年代,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多。当时我们饱受着“饥饿”折磨,饿得人整天发慌,哪来“有意义”的感受呢?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物质文明没解决,哪来精神文明呢? 但是当中国平民作家莫言走上世界最高文学奖坛领奖的时候,他告诉全世界,他的文学资源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于“饥饿”。于是,我认识到,习作素材与物质生活无关。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始终客观存在的,习作素材始终真实地存在着。 然而,很多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摆脱不了狭隘道德说教的阴影,作文题目往往偏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尤其是考试作文,课堂作文的题目更为严重,以至于学生无从下笔,作文内容胡编乱造,成绩可想而知。 2007年,我国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主题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人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结果导致70%的考生都写父母离婚自己如何坚强的故事,乃至被戏称为“高考离婚年”。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大概是希望通过高考作文,唤起下一代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但是,中国孩子的成长,在当时还是一种模式:读好书,考好大学,做公务员,想要走自己的路,哪是天路啊。 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把握好难易程度,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因为完成一篇作文,不仅要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也是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实际中,作文题目的难度最好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带有一点挑战才好,否则达不到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大概在十年前,某市的高考作文题是《忙》,我所在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也在高考第二天写这个题目,结果学生的文章题材丰富,内容生动,语言流畅,感情真实。《新民晚报》在高考第三天登载了多篇小学生作文,引起一片哗然。为什么小学生能写高考作文?正因为六年级学生处在小升初考试前夕,学习任务特别繁忙,写一篇与《忙》这个作文题意相符的文章并不难。这也说明,《忙》这个作文题目与高考要求有所不符。 小学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与不同学段的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有关。简单地说,低段学生能够“看到”周围事物,中段学生能够“看细”周围事物,高段学生则能够“看懂”周围事物。所以,低段的作文题目要简单明了,比如《我是谁》,《教室里有什么》等等,中段的作文题目要具体一点,附加修饰词语表达题意,比如《我喜欢的小动物》,《……变了》等等,高段的作文题目要含蓄一些,有题意外延的空间,比如《话说寒假生活》,《告别母校》等等。 此外,出好作文题目也有一点点小技巧。 (1)题目要多一些情趣。比如中段作文:请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也行,贴也行)然后请学生写一写添上去的动物。因为“添”动物的过程,就是摄取素材的实践过程,学生有情趣,有体验。 (2)题目要少一些限制。比如,三年级上册习作1: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这样少一些限制的主题内容,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了条件。 (3)题意全,角度小。围绕主题内容,迅速联想与之相关的多个内容,形成一个个题目,形成全面化的题目,让学生各取所熟。此举一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 《记忆中的妈妈》——母亲节纪念品(四年级) 提示: 母亲节就要来临了。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 1.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 2.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 3.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 4.我跟妈妈撒小谎的时刻 4.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 6.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 7.妈妈给我的一次你 8.我的妈妈很特别,当…… 9.我的妈妈最开心,当…… 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自己的东西。之后将所有的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艺术,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历时一周。 这样的全命题方式,也适合一二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 《认识我自己》——我是谁? 1.镜子里的我 2.我的小手 3.我的小脚 4.我穿什么衣服? 5.我吃些什么? 由于这些命题的内容具体,角度全面,其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和启动观察和启发思考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素材来自于生活,形成于见闻感受中。因此,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既开掘了作文内容的源泉,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本文(刊登在教育部《语文建设》2015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