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常禅----能否友善对待自己

 tuzididie 2015-04-09
        只要愿意当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体共处,不过那些坑洞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我们只是如实看着它们而不再信以为真了。这种转化的过程,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大块布满着坑洞的瑞士乳酪。这些坑洞尽是一些令我们认同的东西、心智的建构、欲望、盲点、症结点——这些面向似乎阻碍着我们去发现自己的乳酪本质。某些禅修者有时会突然瞥见自己其实是一整块的乳酪,因而忘了身上的坑洞。不过,我们还是比较可能会认同那些小小的坑洞——把自己视为一名受害者,一个充满着困惑的人,胆小的人或是行为正当的人等等。这么做往往会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乳酪本质——浩瀚无边的开阔性、神性等,随你怎么称呼。无可否认的,我们既是那些小小的坑洞,也是那一整块的乳酪。一旦能如实见到那些小坑洞,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任何实质性。
    如同所有的类比一样,上述的譬喻显然也无法完整而正确地说明修行是什么。简言之,自我观察就是要看到哪些小坑洞是我们所深信不疑的。然后我们会看到,如果深信这些小洞是实存的,就会阻碍我们体验这一块的乳酪。此乃一种体证式的领悟,而不是理论。但如果领悟到这一点,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有一种修持的途径,能直接面对眼前的任何一种实况,我称之为活出实修的生活。它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回到当下这一刻,而这一向都是禅和其他默观传承的精要。它强调的是要面对那些通常被我们视为凡俗的议题。事实上,这些议题往往是我们最想排除的,它们就是这块瑞士乳酪撒上的小坑洞。
    我们是不是总满怀焦虑和困惑?每当我们遭受批评时,是不是立刻感到愤怒?我们是否还活在深埋的羞耻感中?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恐惧所驱动的?我们能不能友善地对待自己?是否还有任何一个人使我们无法宽恕的?在这些棘手的问题上进行修持,体验日常生活里烦恼并加以理清——更大的视野自然会变得清晰可见。
    举例而言,每当愤怒升起时,我们不妨将愤怒视为修持的对象。虽然我们比较偏好祥和、宁静和清明,然而当下的真相却是愤怒。除非我们能从修持的观点来看待这股愤怒,否则它势必继续窄化我们的生命,封闭住我们的心。反之,直接面对恐惧,却能培养出安于当下的豁达心胸。
    然而,如何才能直接面对愤怒,或是任何一种强烈的情绪?如何才能消解我们那块乳酪中的所有坑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如何厘清我们的信念系统,第二种方法则是如何体验每个当下的生理觉受。厘清我们的信念系统其实就是认识你自己,它涉及精确的自我观察——认清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反应,思考的内容是什么,内心的策略又是什么。学会如何观察自己,我们就会越来越熟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运作人生的态度。

标明念头
    厘清我们的信念系统并不是要分析、去除或改变它们,而是要清楚地看到它们的真相。
    我们用来厘清信念系统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标明念头。有许多禅修法门的指令是:当念头生起时,任由它去。这个指令的目的是要让心变得安详清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