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杨维杰老师董氏奇穴学术及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山东子安图书馆 2015-04-10
        近年来各方面关切及学习董氏奇穴的很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由于董氏奇穴的流行。不少人自修或所谓私淑,或仅学过一点东西即自行开课。也有一些颇为荒诞的怪穴散布在市面上,只能算是x氏奇穴,绝非董氏奇穴,因此外面有很多人也就学了不少错误的东西,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对奇穴的发扬并不好,对病人也不好。因此有必要就一些问题来探讨一下,下面是其中的一些内容, 皆由杨维杰先生答复,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研究及讨论:


内容大要:
        倒马针法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
        董氏奇穴穴位的复杂化很不好
        治疗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
        对应与对称对流(共振)
        太极与全息
        体应与同气相随
        易理卦象天人合一与董氏奇穴
        脏腑别通与子午流注
        牵引针法的深层意义


        董氏奇穴相关问题讨论



        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人教授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
        答: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 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34页「后椎穴」提到『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其它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 ,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 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 也没有相克的问题。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导转之意,这之中就要考虑针序针向,此外倒马针之中蕴含着全息,还有一些东西很值得研究。


        二、问:有位先生的书写到: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有关,是这样么?
        答: 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无关,说此话的人应该是对截担针法未曾研究过才会如此说。这除了要了解倒马针,还要了解截担针法。这里首先看看截担针法的意义是什么,担截法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其次《栏江赋》亦以它为重心,后代医家对担截有不同的认识及解说,其意义大致有下述几点:
        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补泻法:《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补针之法…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杨继洲是把截法与随并论,担法与迎并论的,是把截做为补法,把担作为泻法。
        第二种说法:是取穴的一种方法,如汪积《针灸问对》中所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单侧一穴截之,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之,如头痛牙痛取单侧合谷谓之上截;胸闷气短取双内关谓之上担:腹痛腹胀取双侧足三里谓之下担。也可上下结合,采上担下截或下担上截,如胃痛胸闷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谓之上担下 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双担法,如取双内关双公孙即是上下双担。此法目前广被针灸学者运用。
        第三种说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据辞源等书所言:截,有截止,拦阻之意,担,有负戴,承担之意。那么在经络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断之意,如手三阳从手走头,针上游之合谷外关可谓之截,足三阴从脚走胸,针上游之公孙太冲可谓之截;在经络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担之意,如手三阴从胸走手,针下游之内关列缺可谓之担,足三阳从头走脚,针下游之足三里足临泣可谓之担。此法不论单双,只论上下游取穴。
        从上述看来倒马针为同侧同经之两针或三针并用,无上担下截或下截上担的问题。也无补泻的问题,亦无上游下游的问题,因此应该是与截担无关的。


        三、问: 有位先生把董氏奇穴变得很复杂,例如木火穴,竟说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后且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这是不是太复杂也太矛盾?
        答: 董氏奇穴穴位不应被复杂化或画蛇添足无中生有,有人确实把董氏奇穴搞得很复杂混乱,把木火穴说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个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后 却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确有些矛盾。仔细看看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只有一个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为甚么会有人说成四个呢,可能这位先生不懂董老师的定穴原理。或者未随老师进步,如果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时间性及空间性,他就会知道为甚么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甚么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针为何不宜太久。老师公布的穴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公开的。
        不只如此,在这位作者书中还有其它很多穴,一个穴变成三个穴,两个穴变成五个穴(例如妇科穴两个变成五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凤巢穴及还巢穴也有些问题,还是那句话:说这话的人未跟老师真正学过,也未随老师进步,更不懂奇穴原理。早在郭家梁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就附录了凤巢及 凰巢,但 在1972年老师出版的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 ,我曾问过老师,老师只说『用穴要求进步要精』,可见老师经过了一个提炼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 学理,这个在我的讲义穴位学都已点的很明白了。必须特别声明:只有1973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四、问:能将木火穴及还巢穴的定位原理讲得更明白吗?
        答:好的,奇穴与十四经穴都是中医整体的一环,不能脱离中医基本原理而存在。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像经络、病理病机认识的越深,对奇穴及十四经穴的认识及应用也就能越深入。要明白木火及还巢的定位,仍然要从基础原理谈起。
        木火穴绝不可能定位在中指以外。本穴在火经(心包经)上,接近井木穴,此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于本经之井(属木)穴与荥(属火)穴之间,故属木火,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无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之间的穴只可能属金水),小指有小肠经及心经两条经,一阴一阳,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单纯有力的木火穴。
        又中风与风(木)痰(火)关系最密切,肝(木)心(火)两阴经皆上行至头(其它阴经皆不上头面),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本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足同名经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亦有加强作用,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风)火(痰),因此不论从五行、经络、主治来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绝对不可能有其它手指的木火穴。
        至于还巢穴的定位也牵涉到经络,前面提及早在郭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就附录了凤巢(靠近中指)及凰巢(靠近小指),但在1972年董老师出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也就是简化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用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为甚么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呢?这就是把本穴定位在三焦经上,主要还在透过三焦与肾通脏,能理三焦补肾而起治疗作用。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爪甲靠小指边(关冲穴),沿着无名指靠小指侧进入液门穴,还巢正位在此一经线上,保留凰巢(靠近小指)是合理的,改名还巢有凤还巢之意,更能凸显其治疗妇科的效用。

        五、问: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听说董老师用针很少,是否取穴精 少才好?
        答:是的,治疗 用针应该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治疗每个病一般以一穴为准,宁愿一针治多病,绝不要一病取多针,这样才能对每一个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师对大面积疾病采倒马两针并用,有加强及全息互应的作用,治疗相关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 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设若我等临床一般病用针超过四针,脏腑病超过六针,这只能说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针法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继承中有发展才能使一门学问更进步。举例来说:例如治疗头痛,早期我随老师 用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之后我将其发展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仅两针治疗多种头痛,用针更简,疗效 亦佳。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头痛及头面病,透过大肠与肝通(本穴属木亦通肝)治各种头痛效果皆好,穴性属木主风对外感病亦佳,贴骨与肾相应 ,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此两穴合用 较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更简,效果亦佳。
        经过近四十年的历练,我目前用针也很少,去年前往吉尔吉斯义诊,每天平均义诊六十人,一般都未超过四针,有些病人也是甚至只用一针,这个可以参看我已发表的多篇有关「一针疗法」的文章。


        六、问:牵引针法是董氏针法吗?为甚么《针灸经纬》将其列为平补平泻之针法?
        答:牵引针法当然不是董老师的针法,就像有些人自己研究的三角针法指挥针法等也不是董氏针法。董师之针法正式写于书中的只有「倒马针法」。另一种就是:针后嘱患者病处活动以引针气取效之方法,1976年我将老师此一针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当时老师尚健在,获得老师首肯,写于个人的著作《针灸经纬》中。另外加入了一节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写成一章《平补平泻之三种针法》。
        牵引针法是我为结合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而研究出来的一种针法,因与董氏竒穴的扩张运用有关,因此常与董氏竒穴连在一起叙述。如果深入探讨,倒马针法只能说是一种配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则可谓之平补平泻之针法。
        对于平补平泻一词一般有几种不同说法,这里让我们看看平补平泻的定义,平补平泻始见于《针灸大成》所录明?陈会《神应经补泻直诀》:「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 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这里所谓的平补平泻乃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即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扶正,乃可得其「平」,此「平」之意也。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该节共有三十六问,此为第二十七问)中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前段是说: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实际是指:「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提插补泻,阴在内,阳在外,目的在使内外之气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也。后段提出大补大泻则在强调补泻量的大小,所谓「平」者指刺之小者,此为「平」之意义。《神应经》及《针灸大成》这两段文字立意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达到机体平衡而施用既补又泻的手法。
        近代的针灸著述中,更多的是把平补平泻作为一种不补不泻手法。或者是以不快不慢均匀的捻转提插为其操作手法。这种手法能保持均匀平衡的刺激量,适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难辨之证。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之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得其「平」,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则无异于其它平补平泻法。关于牵引针法的操作在我的竒穴书中已经讲解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述。牵引针法的用穴有双治疗作用,能加强治疗效果,还有其它更深的意义,以后再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