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第三十五章 淡中悟真理 常里识真人

 如水的小屋 2015-04-10

第三十五章 淡中悟真理 常里识真人


  执大道(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道(象)”就是说,你真的执守天地这种大道精神特色的话,“天下往”,你到任何地方都能够畅通无阻。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体会到、来到无我无私,你就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宗派之分、没有种族之别。现在假设你是以色列人,有种族优越感、有排他性的话,你会到巴勒斯坦人的活动地区吗?或是说你到巴勒斯坦人活动的地区,你能够自在吗?假设你把自己局限说,我们佛教最好、佛教最高,你以佛教徒标榜,把自己贴上佛教的那种框框。请问当你来到天主教的教堂,你能自在吗?如果说你把自己局限在,我们是天主教徒、我们是基督教徒,我们才是最高、最好的。这样的话,请问你来到佛教的团体、来到佛教的寺庙里面,你能够自在吗?

  所以,如果说你把自己用那种界线、框框框住,那你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当你超过那个小小范围,你就不自在了。你真的要解脱自在,就是要体会到大自然那种没有界线、没有宗派、种族、国家之分。你能够执守大道,“天下往”,那你就可以畅行天下、畅游天下啦!

  “往而不害,安平太“,因为你内心里面都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你不会去瞋恨众生,所以你到哪里都是平安无事,仁者无敌啦!

  “乐与饵,过客止”,就好像说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我如浮云、如过客,很快就会消失啦!所以,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对于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不会贪恋、不会迷恋、不会迷执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一句话,大家要好好地去体会啊!要讲真正的“道”、真正的“上帝”、真正的“法界、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是没有什么奇奇怪怪啦!也不会用什么神通,故弄玄虚啦!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浅显、这么明显。不是像一般的宗教师:“我有什么密法,我有什么,你要对我多恭敬,供养多少,你要怎么样。这样,我才传什么给你。”对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人来看,发现那些都有问题。因为真正的真理实相,那是法界普遍的存在,不是某个人的啊!

  所以,佛陀就讲:“这些法不是我所创造、所发明的,我只是发现,然后协助你去了解这样而已。”佛陀讲经说法四十几年,禅宗有一句话说:“佛陀没有说一句法啊!”那讲的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法,是属于佛陀个人所创造、所发明的。佛陀所讲的这些法则都是法界、大自然,它本来就是如此地存在。“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法界常住。”《阿含经》里面都有啊!

  这些法,不管我(佛陀)有没有出来、有没有讲,都是存在啊!只是众生不了解的话,你就这样颠倒梦想,自讨苦吃啊!那些解脱者,他们了悟这些真理实相之后,哇!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沉,然后大慈大悲协助众生去了解,就这样而已啊!

  真正那些阿罗汉,他们是常常托空钵啊!因为他们不会跟世间人做生意,不会跟众生在那里:“喔!这个功劳有多大、功德有多大,你要几百万、几千万,然后你就拿出来,也不眨一眼。”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不会这样。所以,梁武帝跟达摩对谈,很多人都知道。梁武帝讲说:“我供养这么多的僧众、我建这么多的佛塔、我做这么多的弘法事业。这样,我的功劳大不大?有够大了吧!”

  如果是一般宗教师的话,一定会锦上添花,把梁武帝捧得高高的:“哇!你是英明之主。”然后梁武帝就:“好,我再建一个塔、建一个大寺庙给你。”但是,达摩不来这一套,他就一句话:“没有功德。”哇!这一句“没有功德”出来,他还会供养你吗?所以达摩,好啦!回去闭关、回去面壁。所以说,如果你要解脱的话,你要学习着听真话——“真言不美,美言不真”

  “视之不足见”,这个“道”、这个“空”呢?你每天你就坐在“道”里面、就浸泡在“空”里面,但是你不知道。“空”又是无声、无色,所以“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你要听觉得……“空”是什么;要抓,抓什么……,你很不容易感受到。如果你能够慢慢去看到、去体悟到的话,“用之不足尽(既)”,用之不尽啊!如果你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你的生命就能够发挥出光芒来;你的生命会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就能够真的快乐、解脱、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