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桥》-品析式对话生成环境的衬托作用

 百合767 2015-04-10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人、与景、与物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揣摩,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渲染了危急、严峻的氛围;在对环境描写的赏析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了小小说微妙的特点,文中主人公老汉那镇定、先人后己的无私形象,在这样的阅读欣赏中,变得更加清晰、感人。例如:

1.课文中有多处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画一画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情朗读有关的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感受劈头盖脸地浇下来,读出又大又猛)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野兽怒吼,身临其境地读)

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这吃人的舞可怕的舞)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张牙舞爪恶魔一般)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感受水位越升越高,情况越来越危急)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越来越危险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情的洪水吞噬了一切)

3.课文主要是写老汉,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渲染洪水呢?

4.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多元解读文本:

生:交代了水位的变化,感受到水势得越来越大。

生:感受到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情况紧急。

生:用洪水衬托了老汉的勇敢、镇定和果断的精神。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出老汉在危急时的先人后己、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这个环节,通过读文会意、想象表达等多种形式感受环境衬托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