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次南巡都流连忘返的地方 【走进苏州书院①】紫阳书院 提起书院,不免想起电影《祝英台与梁山伯》中的场景,清幽古木环绕,学子读经讲学,书声朗朗,不说古人,哪怕是现在的学生,也渴望有这样的环境。历史上苏州,便是有这样的所在,这儿自古频出才子,这儿满城书香氤氲。本期,读城开启“走进苏州书院”系列,带读者回到那个书院盛行的年代。
□商报记者吴梦奇实习生俞赟超文/摄 走进苏州中学的大门,范仲淹的石像就伫立在广场中心,人们大多知道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文豪,却鲜有人知,他也是苏州府学的创始人,见证了苏州府学的兴起。向南再走几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屋子,名叫“尊经阁”,这里是苏州府学的一部分,也是紫阳书院的遗址。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苏州涌现出许多书院,这种教育模式将“崇文”的种子深埋在姑苏城,并影响至今,紫阳书院是其中最大最高层次的一所,也是与苏州府学关系最为复杂密切的一所。如今的紫阳书院古建筑早就没了,只剩下一些碑文,放在尊经阁的东墙上,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书声朗朗的历史……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江苏巡抚都御史张伯行创立紫阳书院于苏州府学尊经阁后,当时的康熙皇帝倡导朱熹理学,曾钦定“《紫阳全书》以教天下万世,其论遂归于一,始知学者之所以为学,与教者之所以为教,当以紫阳为宗”,朱熹号紫阳,故称“紫阳书院”。 书院创设之时,康熙皇帝亲书“学道还淳”四字匾额相赐,以表重视。后来,乾隆帝和同治帝还分别题了“白鹿遗规”和“通经致用”。书院的正门曾有一座三进的白色大理石牌楼,进门有假山一座,山前便立有这三块御碑,当时的气派,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乾隆帝六次南巡到苏州,都驾临紫阳书院,题字作诗,以示嘉勉。雍正三年(1725),江苏布政使鄂尔泰重修并扩建校舍,建春风亭于中堂之西,“征七郡之士,诵读其中”,他在闲暇之时,亦常与苏州文人仕子相聚春风亭,吟诗作赋,自成一派风气。 走在尊经阁边的回廊里,池塘里的鱼儿簇拥在莲叶之下,廊边的山茶花早已盛开,充溢着一派春意。墙上林林总总的石碑触手可及,缓步看去,刻有张伯行《紫阳书院碑记》、乾隆《紫阳书院诗》、江苏学政曹秀先《中丞明公校士紫阳书院记》……黑底白字,透着历史的沉淀与凝重。张伯行在《紫阳书院碑记》中如此说道“地度于学宫之旁,材取予僧庐之毁,工成于农隙之余,中为崇祀紫阳朱子之堂,旁为诸生讲学、藏修之舍,庖廪浴靡不必具。经始于癸巳之冬,落成与甲午之春”,短短几句,为我们勾勒出当年这个清幽宜人的地方,令人神往。 古代对于书院的负责人十分重视,一定要是博学多才且深孚众望之士才可担当。紫阳书院百余年的历史中,共27人担任山长,均是鸿儒才俊,其中主持紫阳书院讲席长达十六年之久的钱大昕,是一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他任掌教时是紫阳书院最盛之时,门下“生徒达二千余人”,“悉皆精研古学,实事求是。如李茂才锐之算术,夏广文文焘之舆地,钮布衣树玉之《说文》,费孝廉士玑之经术,张征君燕昌之金石,陈工部稽亭先生之史学,几千年之绝学,萃于诸公,而一折衷于讲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州府学的学生钱棨连中三元,为了表示对他的纪念,府学中建立了“三元坊”,现在附近地区仍被称作三元坊,牌坊虽与紫阳书院的古建筑一样,早已不见了踪迹,但徜徉在苏州中学校园内,远眺尊经阁和文庙旧址,思绪飘回那个书院盛行,读经讲学的年代,自有一番古韵清新的气息。 经过了多次毁坏和重修,紫阳书院在光绪年间停办,随后与诸校合并,渐渐成为了如今的苏州中学。百年前,范仲淹买地建学,只盼天下读书之人都能成为栋梁之才,从此“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百年后,紫阳书院门下育两千余人,“其为台阁侍从,发名成业者,不胜计”。如今,故人已去,书香犹存,这种“书院精神”仍旧回响在苏州中学,回响在三元坊,回响在“崇文”的姑苏城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