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64)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
|
|
大岭村原名菩山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这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沉淀的小村庄,因为出了一个探花、34名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如今,这个村庄不只以产出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而闻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蚝壳墙等而散发出悠悠的古香。
大岭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沿贯穿全村的玉带河深入,发现大岭陈氏十世祖祠——显宗祠,又名凝德堂,亦被村民们称为“桥头祠”,建于明嘉庆年间(公元1522年)。整个显宗祠坐东向西,前临大岭涌,为三楹三进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灰雕,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显宗祠门前有两个石鼓墩,其上均镌刻着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的西洋人,村中老人指出,该村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这是县里古建筑所罕见的。村里有祠堂除了陈氏显宗祠还有陈氏大宗祠,即柳源堂,建于宋朝;两塘陈公祠,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朝列大夫陈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进士公祠、佑江公祠、近湾公祠等等。
大岭村原名菩山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邻近村民都爱叫大岭村为“千年古村”,因为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据了解,大岭村有陈氏开村和许氏开村两种说法。陈氏原籍江西,第三代孙遗庆公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至大岭开村。另有记载:大岭村的开村主为广东始兴郡皇后之父许氏,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从南雄珠玑巷逃至大岭开村繁衍。据族谱所载:小小一个大岭村竟然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9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实为罕见!其中,永思堂(村民俗称花园)一门,自柳源堂二十三世孙陈仲良中了清代举人之后,其后人又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如今,这个村庄不只以产出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而闻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蚝壳墙等而散发出悠悠的古香。是广州地区目前唯一一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大岭村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有巍峨宏伟的文昌阁塔,有中西合璧的显宗祠,有巧夺天公的龙津桥,有历史悠久的5条白石街、5个旗杆夹。此外,村里还有永思堂、陈氏大宗祠、两塘公祠、贞寿之门石牌坊、姑婆庙等古迹,承载着小村庄厚重的历史。
龙津桥



龙津桥:红色砂砾岩建成的一墩两孔拱桥。桥墩两侧有较罕见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冲撞,又可减少对桥体的冲击,十分科学。龙津桥栏板上的明代风格的卷草图案和暗八仙法器图案,其中北侧西端一方栏板,镌有一西洋人形象,作捧盘跪献的姿势,更显示大岭村的独特之处。
显宗祠


显宗祠抗日救国发源地,又名凝德堂,是大岭村陈氏九世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距今48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辛酉(1741年)重修。位于大岭村文塔和龙津古桥北侧,三进两天井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眷,饰以灰雕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各时代古人像,各类图案,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正门口左右石鼓墩,墩边镌有西洋儿童。前座宽33.7米,深28.8米,中后座宽16.7米,深38.8米,占地面积1632.85平方米。自抗日战争爆发后,广游二支队司令吴勤通过大岭村俊杰社社长陈超,在显宗祠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抗日救国,发出《告珠江三角洲敌后同胞书》,提出“抗战、团结、爱民”三大口号,从此点燃了大岭村革命老区的抗日救国发源地,从此地发展控制珠江口。1940年1月,抗日游击队进驻大岭村,以办学教师为掩护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员村民参加抗战,捐赠物资支援前线。至解放战争时期,村办学校移到显宗祠,二支队领导郑少康经常在此早出晚归,从事抗日救国活动。至解放后仍作村办小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迁入新建小学校,现作老年人活动中心。显宗祠的雕刻有两大特色:一是木雕刻有三鲤(奈)鱼、风鳝、青蟹、麻虾图案,凸现珠三角饮食文化;二是石雕刻有头戴帽、垂卷发、散花领、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一身外国装束的“西洋童子”,说明当地陈氏族人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朗,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职务;这也和该乡后来成为侨乡大有关系。
大魁阁塔

大魁阁塔:即村民所讲的“文昌阁”,坐落在大岭村龙津桥西堍南侧,福建林兆声先生择地,于大岭村的西北角太虚建此,可以“催官”。这座三层阁式砖塔,坐乾向巽兼辰戌三分,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工,大魁阁塔平面呈六角形,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由花岗岩白石砌成,底层面上镶花岗岩白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绪十年三月李文田”。塔刹竖琉璃葫芦,已经被台风吹斜了,倾向西南,现看到于2008年进行还原修复文昌阁。
两塘公祠
大岭村两塘公祠是纪念大岭村陈氏八世两塘的祖祠,位于大岭中约中兴街永康巷,始建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总体上三进三间,原来墙体全部用蚝壳彻成。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曾重修一次,所以头门是花岗岩白麻石和青砖彻建,后二进采用明代建筑特色重修。该祠坐东北向西南。结构为三进,硬山顶,占地面积1686.00平方米。外墙用蚝壳砌筑而成,山脊以灰塑为装饰。梁枋以木雕装饰,前座以砖雕、石雕为装饰。头门两侧樨头保留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而砖雕灰雕木雕装饰上的飞龙舞凤、奇花异卉,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则为这宗祠平添了许多古雅。两塘公祠一大特色是:它以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地垒就,墙身高九公尺,墙体厚厚约60厘米,每平方米至少需蚝壳1000只以上,要使用蚝壳总数达数亿只以上,以千千万万海上生灵躯壳积砌的壁垒,其气势真让人赞叹。

接龙桥
俗称白石新桥,建于清同治年间。站在桥上看风景,“蛎江涌头,半月古村”是大岭村村落整体格局特色。大岭村整体旁水而建,村落居民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基本呈半月形布局。



幽巷
蚝壳做外墙
现代人眼中,蚝壳为墙十分稀奇。但据考证,在明代以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建筑方式。唐刘恂《岭表异录》说:“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所以蚝壳墙应为卢亭的“发明专利”。

荷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