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入考场“安检”须解衣脱帽2

 文化龙乡 2015-04-11

  清朝时期,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领取“院试卷结票”,也就是准考证,如果在赴考的时候忘记带了,那很遗憾,考试资格将被取消。“院试卷结票”上不仅写有考生的基本信息,还必须填写参加科考次数、成绩以及三代人基本情况的“家状”。此外,考生还要有两个保人,以备在领取考卷时查验考生的真实身份。  

  没有照相术的清朝,准考证上只是简单勾出了考生的相貌,另外用文字描述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履国丛话》记载:做事较真的胡希吕巡视考务,考生中有“须”而准考证上是“微须”的考生,一律认为是冒名顶替。考试中,他还逐一复查,一“微须”的考生被驱逐,说道:“大人不知‘微’有‘细小’‘衰落’等含义……”不等说完,胡考官就训斥道:“汝读书竟不知‘微’作‘无’解耶?”“微须”考生应道:“乾隆帝几次‘微服私访’,‘微’若为‘无’,何解?”胡希吕被驳得哑口无言。如此看来,这准考证还是有漏洞可钻的。  

  买通考官提前约定暗语  

  主考官“失联”锁贡院  

  你以为进了考场就万事大吉了吗?错,考场里的作弊较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经过了入场前的重重检查,进入考场可以准备开始答卷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书写试卷的时候,有一种隐晦的作弊手法名为“通关节”,就是事先与考官约定好,在试卷的第几行第几格必用某字。为了防止仅用一个字出现偶然相同的现象,往往约定两个字。考生进场后,首先会先在试卷上将约定的两个字填好,免得忘记。  

  北宋时期,关节之弊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在省试开考前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受邀前来的考生兴奋不已,请求杨亿给些“指导”,没承想杨亿勃然大怒,口中边说“丕休哉”,边甩袖而去。“丕休哉”出自《尚书》,本是句骂人的话。在场的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考生都被录取了。《水窗春呓》记载,道光年间,欧阳兆熊赴京会试,与他关系很好的某侍御一天特意叫他到家诊病。看病结束后,这位侍御写下“也欤圣怀”,叮嘱他把四字嵌入文内,不过欧阳兆熊婉拒了。看来,这“通关节”不是谁都能通得上的,也得看私交如何呢。  

  “通关节”的作弊形式可以说既隐晦又安全,如何防治呢?宋朝的皇帝想到了这么一个主意,由自己临时指定考官,接受命令后即刻住进考场,不得探亲访友,不准携带家属,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把贡院封锁,从根本上杜绝考生与考官的会面。康熙朝又将此制度进一步完善,考官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内帘官一经任命立即入闱,考试阅卷期间不得外出,不得与外帘官接触。从考试结束到放榜的时间考官不能会见亲戚朋友,也不得与贡院外有书信联系。放榜之后,各级考试官员方可离开贡院,考试程序结束。不仅如此,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凡乡、会试的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皆不准参加考试。其他考试工作人员五服以内的亲属可参加考试,但必须回避于内阁,另派大臣命题阅卷,称之为“移试”。  

  场内左顾右盼场外听声辩题  

  独住严密号房考间巡查勤谨  

  还有部分考生会事先把考务人员打点好,让他们将自己的座位与代考者安排在一起,方便交头接耳,或者将答案与石子裹在一起,使劲一扔,扔到考生的座位下边,更有甚者,把答案搓成纸团,偷偷地塞在墙隙之中。再明目张胆一些的考生干脆在场内互换试卷,将人家写好的试卷直接填上自己的名字。  

  这些都是考场内的小打小闹,还有考场内外联合作弊的方式呢,或把鸽子带进场,用鸽子把题目带出;或在鼓点声中暗藏哑谜,第几本、第几页、第几行,自某字起至某字止,核计其数而获取信息等。那答案怎么传进来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述给出了方法。考生先买通外场巡逻的兵役和考场内的差役,等“枪手”把题目做好后,或点起灯笼高挂在竹竿上,或鸣放爆竹,通知考生到预定地方接取答案。  

  科举考试的考场称为“号舍”,是个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的单人小房,每列有上百间。一般省级考场有数十列。有的号房里有两块木板支在墙壁上,一高一矮,高的作书桌,矮的作为座椅,充当桌椅的两块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临时卧榻。考生进入号舍后即刻封闭号栅,科考期间,考生不能外出,食宿均在号舍内。这么一来,恐怕连隔壁同窗的样子都看不见了。不但如此,考场的设置也很讲究,必须是在贡院、书院内,而且四周及墙上都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棘枝,令人无法攀越。清朝科举还有巡考监查,考试时,考案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考场内时不时就会有数十名兵士监视巡查,以防考生丢纸、顾盼等情况发生,一旦发现,即刻逐出考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