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最后才女”张充和与明代“寒泉”古琴的动人故事

 lzhsh2010 2015-04-13


张充和女士


六年前,我国的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第二批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社会上对此广为关注。 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大城市, 出现了不少古琴琴艺培训中心和辅导学习班。然而,在世的老一辈琴家,虽为之高兴,但却冷静得多,因为他们深深地了解古琴。原来,古琴虽乃雅乐重器, “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自古被视为“八音之首”,堪称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中极为传神的一种承载体,却以“清微淡远” 为旨趣,从来就不是一件供燕乐喧集,普及程度高的大众化式表演性乐器。故而可以说爱好弹奏古琴的人未必就懂古琴,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琴家。

在美国耶鲁大学校园里,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琴家,她就是已经95岁高龄的张充和老人。她是名作家沈从文的妻妹,抗战时期重庆、昆明名重一时的“合肥 张家四姐妹”之一,当今硕果仅存的民国一代书法、昆曲、诗词名家,而且,张充和又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古琴家。她在自己陈设典雅,充盈着东方文化气息的寓所里唱昆曲,亦常焚香静心,精神专注地弹奏古琴。那一床明代 “寒泉”古琴已陪伴了老人大半 个世纪,是她身边第一爱物。张充和与“寒泉”古琴朝暮相伴,视其为自己生命构成的一部分,她用悠远清雅而飘逸的琴声排解晚年的孤寂,寄托着对祖国对故乡和远方亲友的深情怀念。那么,张充和又是如何得到这一床堪称宝物的“寒泉”古琴呢?


张家四姐妹合影(左起:张充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元和)



张充和书法作品



苏州书香名门张家四姐妹,无不漂亮多才,她们的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父张树声原为李鸿章部准军将领,因在清同治年间攻伐太平军立下大功,升为提督。 战乱平息后定居苏州,购置下城内一处古宅院。父亲张冀牖乃是开明绅士,苏州有名的乐益女中校长。1939年秋,战乱烽火中,张充和的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有“昆曲王子”之誉的顾传玠,寄居于上海租界内,夫唱妇随, 伉俪情深,传为一段艺坛佳话。后来,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而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已23岁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她还只是个贪玩、爱好昆曲的姑娘,并没有接触过古琴。她和很多青年人一样,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一天下午, 张充和参加首都高校师生的集会, 应一位《中央日报》女记者朋友的邀请,上她家做客。其实一两年前张充和也在《中央日报》工作过,负责编副刊,结识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这位漂亮活泼的夏姓女记者,她家住城南三条营一古宅院内,家境不错。院内还住着古琴家王生香,他是金陵琴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常与刘少春、夏一峰等琴家切磋琴艺,偶尔也进行小范围的公益演出,不收听琴群众的一文钱,还贴上茶水。那天下午,几位古琴家在夏家旧宅院里举行了战火逼近古都的最后一次演奏,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枫林秋晚”, 而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不朽词章“满江红”,琴声亢扬激越, 抒发出几位生活清贫、襟怀淡泊的南京古琴家的悲愤之情。张充和凝神听着,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阵之中,她的心情也由沉重转为激烈,更加痛恨把一场凶残野蛮的血腥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日本侵略者。她对王生香等古琴家和他们的古琴也产生奇异而深刻的印象,且一直铭心难忘,因此萌生出学奏古琴的念头。不久,张充和与首都大学师生、机关职员们在下关波涛汹涌的长江边码头上,忍受着炎炎烈日的蒸烤,冒着日军战机随时空袭的危险排着长队,依次登上西撤的轮船,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陪都重庆的七八年时间里,张充和先后在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等部门工作。她文采出众,温淑知礼,朴素优雅大方,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风度。追求这位名门才女的男子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张充和并不动心,她除了工作,便是沉醉于自己的爱好——昆曲和古典诗词中,之后她又迷上了古琴。发源于姑苏昆山一带的昆曲历史甚为悠久,素有“百剧之祖”之誉,它与有着更悠久历史的古琴同为“阳春白雪”类型的传统艺术,且有着内在的联系,明清以来, 江南民间和京城的昆剧表演多以笛箫胡琴月琴等乐器伴奏,也有以古琴伴奏的。但限于种种物质条件,难以普及, 须知一床优质古琴价格不菲,并不是民间草台昆戏班子所能买得起的,合格的古琴演奏手也难以寻觅。张充和的艺术悟性很高,她意识到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昆曲拍唱水平,达到新的境界,必须得学会奏古琴,并懂古琴。曹雪芹的 《红楼梦》八十六回中林黛玉言:“琴者,禁也,古人治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所以,古来文人弹琴,“坐必正,所必专,意必敬,气必肃”,各种传世的琴书、琴谱中,更是有多种“五不弹”、“十四不弹”等等的讲究。比方说,《文会堂琴谱》定的“五不弹” 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其中“对俗子不弹”在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俗例里,就特别强调了对“王公巨贾” 的不与趋附的态度。张充和有幸成为著名琴家查阜西仅有的几个女弟子之一。

查阜西,名镇湖,又名夷平,江西修水人,生于1895年,13岁学弹古琴。刻苦好学,进步很快,曾在汉口得到清末民国古琴大家叶梦诗的指导。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查阜西先后在长沙、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从事琴学活动,30年代初得到大实业家穆藕初和旅沪白俄音乐家齐尔品的资助,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编辑出版《今虞琴刊》,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颇具沧桑情怀,富有艺术感染力。他弹奏的《潇湘水云》、《渔歌》、《洞庭秋思》、《醉渔唱晚》、 《鸥鹭忘机》、《阳光三叠》、《苏武牧羊》等琴曲曾被上海百代公司音乐公司录制成唱片,广受欢迎,沪上租界内的欧美人士也甚为欣赏。人们从琴曲中可以感受到他那显著的文人气息、严格的音准、恬逸的节奏、丰满的音色、鲜明生动的表情和深邃的意境。1942年到 1944年那两三年里,张充和到重庆上清寺夫子池后一小巷深处的查阜西家,听琴学琴。老师家有一位金发碧眼的青年也从师学琴,态度极为专注认真且悟性很高,已掌握了娴熟的古琴演奏技巧, 他就是卓具才华的荷兰人高罗佩。那 时,他在荷兰驻重庆大使馆任秘书,已是一位有不小名气的汉学家。他出生于印尼一个荷兰军医家庭,早年毕业于莱顿大学,专业便是汉学研究与东方文化研究。从1935年开始,高罗佩进入外交界,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华盛顿、 新德里、南京、重庆等领事机构。在重庆工作时期,高罗佩爱上了在荷兰使馆任秘书的江苏名媛水世芳,结为夫妇。 他演奏古琴时总是换上中式袍褂或中山装,平日能说一口流利的北平官话(普通话)。从交谈中,张充和了解到,高罗佩的中国古典诗词、古代哲学、儒学水平相当高,著述颇多,他的古琴启蒙师正是大名鼎鼎且富有传奇色彩的叶梦诗。然而这位荷兰大才子虚怀若谷,称查阜西是他第二位老师,这让张充和对高罗佩心生好感。她不止一次地与查阜西和高罗佩一同登台献艺,她唱昆曲, 他俩轮流弹奏古琴,配合得很默契,屡屡受到观众们的喝彩。张充和发现查阜西拥有好几床明清时期的古琴,各名为 “秋声”、“寒泉”、“月魂”,都保管得很好,表面光色如新,却又都透显出历史沧桑感,这让张充和羡慕不已。 她常在查家抚琴吟唱琴歌,而老师便端坐于破藤椅上审听音色和韵律,不时给予纠正。这位才女多么渴望能拥有一床古琴啊,可是她明白制作精良考究的古琴价格很贵,决非她一个小职员能支付得起的。何况在战时,陪都重庆由于日寇轰炸、封锁,权贵豪门奸商又操控市场,造成物价飞涨,全然不顾百姓死活,买古琴只能算是一种奢望了。

1945年夏,日本战败投降。1947 年夏天,张充和从上海回到已阔别10年的古都南京,探访亲友故旧,她借住在城中豆菜桥42号郑家小洋楼里,房主郑肇经是知名水利专家,早年留学德国, 30年代初已担任中央水工研究所所长兼中央大学教授,主持过上海、青岛海港码头建设及围堵黄河决口等重大工程。 他与张充和的父亲是多年至交,故而可称上是其父辈,曾给过张家四姐妹不少帮助。张充和在宁期间特地去城南探望了王生香、夏一峰等金陵琴派名家,互致问候,且与琴家们切磋琴艺。但她发现这些琴家都在为生计发愁,情绪低落。某日,一位与张充和熟识的金陵大学女讲师告诉她,据说城南夫子庙一家古玩店陈列有一床名为“九霄环佩”的古琴(此琴真品现藏故宫博物院),据 说此琴为名琴家叶梦诗珍藏。他于1938 年辞世后,家道中落,家人迫于生计, 将这床“天下第一琴”忍痛出让,几经辗转,流落到南京古玩市场。张充和大感惊喜,因为她在重庆时就听高罗佩说过恩师的传家之宝“九霄环佩”琴早已名闻天下,她想见识一下。待骑车赶到夫子庙那家古玩店,看到乐器柜台上陈列的名古琴,很快便大失所望,因为那一床古琴明显是现代仿制品,漆色做旧处理,但火候欠佳,缺少千年名琴所蕴含的内在气韵。琴背龙池上所镌刻的黄庭坚、苏轼等历代藏家的姓名字迹浅而刀锋有所移动,明显是工匠摹刻出的。 张充和叹了口气,怏怏离去......她之所以很快辨识出此古琴是仿制品,主要是她以前观赏过不少传世名琴,已练出了些眼力,而且几年前她在重庆拜读了琴友高罗佩纪念亡师叶梦诗的英文版专著 《琴道——琴的思想体系之论著》一书,了解了叶梦诗家藏的几床传世古琴,包括“九霄环佩”琴的来历、特点、形状及传承渊源等等。

不久,张充和怀着惆怅的心情到了北平,寄住在姐姐张兆和家。那时,她已43岁了,尚无意中人。在一个社交场合,由姐夫沈从文从中介绍,张充和认识了傅汉思,双方居然挺合得来,最令张充和中意的是这位洋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都懂一点,而且爱好中国字画杂件收藏。傅汉思是德国犹太族人, 生于1916年,比张充和小两岁,他聪明好学,大学毕业没两年就已熟练地掌握了德、英、法、意等六国语言,他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傅汉思在1935年从北平来南京中央大学深造时,成为郑肇经的学生。而郑教授又是傅汉思伯父(德国水利工程专家)的好友,有了这层关系, 傅汉思常去郑家玩也见到过张充和一两面,但当年这位孤傲自赏的名门闺秀对这个德国青年人根本没有感觉,更谈不上交朋友、谈恋爱。郑肇经夫妇也就没有从中介绍撮合。十余年后在北平,这两人走到了一起。说来,张充和之所以接受傅汉思,主要的原因便是她在重庆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交往,古琴让她改变了对肤色不同的洋人的看法,消除了心灵上的隔膜。那时傅汉思已加入美国籍且已受聘兼任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1948 年11月他与张充和在北平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贵宾查阜西大师弹奏了《鸾凤和鸣》等四支寓意吉祥幸福的古曲,博 得一片掌声,他还出人意外地宣布将刚弹奏过的“寒泉”古琴送给新人夫妇。张充和紧紧地抱住古琴激动得泪流满面......婚后月余,傅汉思夫妇飞往美国定居。他们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耶鲁大学。张充和教授中国文学,她除了常弹奏古琴,拍唱昆曲,还组织昆曲社热心教唱昆曲,致力于中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

1983年,张充和首次回国,到北京探望了姐夫沈从文、姐姐张兆和及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大姐张元和和大姐夫顾传玠已于1949年赴台湾定居)。张充和还专程去南京探望了郑肇经老教授, 他已年逾九十,夫人早已过世。由于太仓促她未能见到金陵琴派诸位琴家,终觉有些遗憾。三年前,旅美学者苏炜从中国返回美国,特带上金陵古琴派传人郭平相赠的“霜钟”古琴前往耶鲁大学校园看望张充和老人,告之金陵琴派已后继有人,据他所知国内爱好古琴者日见增多。这令张充和感到欣慰,她又一次弹奏起“寒泉”古琴,悠扬婉转的琴声寄托了一位世纪老人的故国情思。


张充和旧藏 明琴 寒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