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借影视戏剧 激活语文教学

 老刘tdrhg 2015-04-13

巧借影视戏剧 激活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本着一切从学生的主体出发的教学理念,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理解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引入影视戏剧,精心设计课案,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借助影视戏剧品味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潜台词,激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  影视戏剧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也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一种平等的对话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作为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的影视,由于它和语文的相通之处——都是对文本的解读,拥有对形象意象更为直观的特点,架起了学生认知和文本的桥梁,随着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的普及,影视戏剧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借助影视形象,品味人物形象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在教师的组织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获得到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及成长与发展,使其素质得到提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文字描写出的形象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是抽象的符号,无色无声,借助想象在脑中展现形象。这个过程不仅是阅读、分析的讨论过程,更是理解和感染过程。如何使学生在抽象的文字中抓住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涵,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影视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学生就可以从影视中直观的看到人物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等级分明的豪门贵族气派。而文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态都作了大量描写。由于与学生生活时代远,风土人情习俗不同,学生在阅读时难以把文字化为形象。这时不妨在课堂插入《红楼梦》的相关影视,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从头饰、裙饰、服饰三面展现她“恍若神妃仙子”般珠光宝气奢华的打扮,从“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中体会她语态中的张狂放肆,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中,听到“宝玉来了”,黛玉一见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到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之间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过影视镜头表现,学生从演员的表情神态中揣摩他们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这样借助影视形象来理解文字,深入文本,并在理解过程中理解品位原著。这个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获得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过程。不过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特别重视版本。《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选择87年央视版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它人物传神,而且忠于原著,符合原著精神。只有确立正确的学生参与观,弄清学生怎样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参与,教师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教师秉持一切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的原则,精心设计教案,优化学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做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运用影视语言,探究人物潜台词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学习”顾名思义可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是认知和练习,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影视文本沟通了学生的“学”和“习”。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用文字展现,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但可以通过演员的台词,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用镜头表现。补充文字无法传递的空白,抓住教学重点,深入浅出破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中的《雷雨》本身就是话剧剧本。话剧是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如何把握人物的语言就成了本课学习的关键。人物语言不仅指台词,还包括潜台词。潜台词指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话中话”,“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教材选取了第三幕,通过周朴园和鲁侍萍分别三十后的重逢,在“认”与“未认”间一步步展现两人的恩怨情仇。在相认前,周朴园的台词中有这五句: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从台词上看似乎周朴园一直想和鲁侍萍相认。从因疑惑而追问姓氏,到因急切而直问名字,最后真情流露。但在潜台词中表现的确实截然不同的意味。中的破折号,是周朴园鲁侍萍关窗产生的疑惑,之后的追问更是抛弃了矜持,与其说是猜疑,不如说是担心忧虑,沉思、沉吟、痛苦、汗涔涔在表情动作上流露了他的惊慌失措甚至是恐惧。所有的一切表明周朴园怀念的侍萍是那个默默死去不影响他声誉的,能让他寄托“真情”的小姐,而不是这个会扰乱他家庭秩序,青春不再的鲁侍萍。理解这些光靠学生的读是不够的,学生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入人物的内心,语言(台词和潜台词)成为了人物个性、心理配音的外化。可以借助形象的表演对抽象的文字加以诠释。影视不仅仅是观摩的工具,也是学生参与的殿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该幕话剧,先看后演,把学生分组,给话剧“配音”,用符合人物身份、情感、性格的语气、语调、语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不断的揣摩与联系中把握人物形象。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行动的设计是在传统教学中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参与话剧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人物潜台词的弦外之音。

三、引入影视情境,触动学生思维

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绝不是被动地信息的吸收者。每个学生都应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它同时包括有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可以说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和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两千三百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就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效果。影视就是难能可贵的外物凭借,它是综合艺术,把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融为一体引用影视,可以借助它多元综合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音赋予文字以形态,能使文字表现的情感更具体明确。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琵琶行(并序)》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从多角度传神的描写琵琶曲,教师在引领学生吟诵品位这段文字时,不妨让学生听琵琶曲,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随着乐曲的曲调高低快慢来体会琵琶女感情波动。

画面赋予文字以动态,能使文字更直观具体展现。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边城(节选)》以20世纪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这个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引入影视配合展现湘西风光的简介,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所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能体会翠翠的天真纯洁。

朗诵赋予文字以感情,能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赤壁赋》配合电视散文的蕴含深情的朗诵,在赤壁青山绿水的风光中,学生深入情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投入到课文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影视戏剧体现了新课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精神。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充分理解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学生借助影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虽然影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不能盲目引入。影视只是教学的工具和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文本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影视戏剧,发挥信息组织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控,使学生真正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